GDP跳跃,你感到幸福了吗?
2006-12-29陆振华
中国新时代 2006年2期
2005年12月20日,中国一天之内多出来2.3万亿元的GDP;一个多月后的今天,身在世界第六大经济体里,你的幸福感也随之上升了吗?
试着回答这个问题吧,企业家、职业经理和中产阶级、白领职员们。但是在给出答案之前,你犹豫了吗?如果没有,那或许是可喜可贺的,因为你也许已经拥有别墅,开着跑车,并且参加了高尔夫俱乐部。如果犹豫了,那你的反应可能正和90%的中国人相似。
先来听听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怎么说的。在让2004年我国GDP数据提升了16.8%之后,这位国家统计局局长的态度是很诚恳的:“中国有一首歌里唱道‘山还是那座山哟,梁还是那道梁’,经济普查本身不可能创造GDP,也不可能因此而增加可支配的财富。”
没错,中国的人均GDP是1100美元,只有全世界平均人均GDP的五分之一,排在全球100名之后;而我们羡慕的美国人是37600美元,是我们的34倍。中国还有“大数是1.2亿生活困难的人口”,“想一想,世界上总人口达到1.2亿的国家才几个”?
普通老百姓又说什么了呢?——“真正关心GDP的人除了官员就是记者,因为是他们升迁和写作的工具。”
如果你一不小心是个官员或者记者,那么只好暂时忍让,暂时沉默,暂时让人占点嘴上的便宜好了。幸运的是白领阶层以上的人士,生活不见得局促,但是供房供车,或许还是让你一周工作40个小时以上了。
但是,GDP重估面临的质疑还是回避不了。京城一位知名房地产律师对笔者说,调整GDP对国家来讲是必要的,这一点他同意;然而,他不同意GDP这个指标的存在,因为GDP的提升是以“抢劫”为获利的主要方式的,是对人民幸福的伤害。
真的是这样“获利”吗?统计局的数据是,此次在GDP总量多出的2.3万亿元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加2.13万亿元,占93%。在处理好“第三产业存在明显的漏统问题”后,新华社说,“在个体、私营经济成分占较大比重的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三个行业中,普查后的增加值比常规统计多出近1.5万亿元,占第三产业新增部分的70%。”
一切或许都清楚了。如果说诸如“通信”、“房地产”这样的暴利行业还是被点了名,那么在你的手机通话单上被无故扣钱时候,当你听说“房地产就该暴利”的时候,你到哪里去找幸福感?所以,这位律师主张以某种“公民幸福度”的指数来代替GDP。
想换掉GDP的人还不只一个,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亚洲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也是其中之一;他主张以扣掉成本后的NDP(净国内生产总值)取代GDP。
谢国忠判断说,如果扣除天然资源和土地成本,中国的经济产值可能减少6~7%。扣除环保及工人意外成本,产值可能进一步再减6~7%。此外,衍生呆坏帐的经济活动也将同时减少。“在根本上,中国需要从以数量为导向的发展政策转向为以质量为导向,GDP到NDP可谓千里之行的起点。”
在这个可能的“起点”之前,我们再看看当下的幸福感。“有的公众也提出来,GDP总量增加这么多,我口袋的钱是不是也要增加了?这也是两码事情,相信大家都是能够理解的。”李德水把话说得很清楚,——群众关心的钱袋子还是要等等再说。
李德水还表示,这次调整GDP是对“有些历史包袱”、“上世纪90年代甚至80年代虚报的数”的“一刀两断”,我们就可以“轻装上阵,进入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这是好事情”。
但是质疑也跟着来了。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问题专家戈尔斯坦认为:“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大量非法或由贪污腐败引起的经济活动被漏报瞒报,但现在都被纳入修正的数据中。”
那么对于这样的矛盾,你更喜欢对GDP的“大赦”,还是想不放过被漏报瞒报的非法经济活动?又有消息说,在对2005年GDP进行的预测中,中国可能超过法国排第五。在惊人的增长面前,幸与不幸,这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