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逃还是不逃?
2006-12-29孙昀
中国新时代 2006年7期
高级白领在最近两年纷纷“逃离外企”,转而投向以前并不看好的国内企业的情况,并不少见。或许再过几年,“外企人”这一特定时期的封号,就被人们“相忘于江湖”了呢!
“外企白领”,曾是许多人向往的职业目标,它意味着舒适的工作环境、优厚的报酬、快捷的节奏、体面的衣着、优雅的谈吐等等。
然而最近,一本《逃离外企》的书在外企圈子里竞相传阅,——作者俞雷是个有12年跨国公司工作经验的营销高手。这本180页的小说以作者的经历为背景,讲述了很多外企职场鲜为人知的故事以及酸甜苦辣的感受,很多情节都让外企人“心有戚戚焉”。
其实,高级白领在最近两年纷纷“逃离外企”,转而投向以前并不看好的国内企业的情况,并不少见。如果说吴士宏、李汉生的跳槽还让人大跌眼镜,并引起媒体热炒,到唐骏等人离开时,人们就已见怪不怪了。而且,“逃离外企”甚至在一些地方演变成“集体事件”。
几年前,我也供职于一家日资企业,现在偶尔提起这段经历,言谈间仍以自己曾是个“外企人”为荣。之所以离开倒不是“逃离”,而是公司在一起并购案中被迫解散。初涉职场的这段经历,确实让我学到很多东西,接受了正规的职业训练,培养了良好的职业素质。但是如今,如果有人问我:假设公司没有解散,你是不是还留在那儿?我可能会给出一个否定的答案。
这几年,市场竞争加剧,外企的工作压力也逐级加码,“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成了很多外企人生活的写照。尤其是咨询业、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加班成了家常便饭,“做梦都是满脑子的报表和数字”。超长的工作时间、超负荷的工作强度,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大家戏称为“加速折旧”。
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很多外企人更强烈的感受是:在外企,无论你的英文、日文多好,与外籍员工的文化障碍都无形的存在;无论你多有能力,到了一定职位都难以再有发展;在大多数外企,中国人很难坐上真正的高位。坊间有种排序:一等人是欧美人,二等是新加坡人,三等是香港人或台湾人,最后才是大陆人;而且,大陆人也是以“海归”为主。很多知名跨国公司的最高领导都是“老外”,尤其是日韩系企业,坐镇的总经理和高管一律是本国人,很多都是举家搬迁到北京、上海,做好长期坚守的准备,极少见任用当地人做总经理的,这已经成了一种企业文化。——而这种被称为“透明天花板”的东西,使很多外企职业经理人困惑,而且越往上走这种感觉越明显。
另一方面,外企借助国外成熟的品牌和管理经验,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制度和市场策略,你只是这个精密仪器上的一个螺丝,所要做的只是执行而不是创造。“外企是我们做事的地方,却不是我们做事业的地方”。一个知名的外企经理人的话让我印象深刻。做得再好也总感觉是“人家的企业”,发展瓶颈、文化障碍、不被信任、工作忙碌却仍觉得“有劲使不上”。
于是,很多的外企经理甚至高管都本着“想做点事情”的想法,跳槽到民企。吴士宏在微软中国时身居高位却表现出的无奈和无力,代表了很多优秀的职业经理人的心声。
外企给本土人才的空间有限,而国内企业现在正是用人之时。这几年,国内企业快速成长起来,他们已经或者正在成长为能和全球著名企业在中国市场上抗衡的力量。以前国内企业和外企的薪金水平差别悬殊,现在这种距离在迅速拉近,很多优秀的民营企业,尤其是高科技行业的工资增长幅度明显快于外企。而且,他们对人才有着更强烈的渴求、更灵活的用人机制、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引起了外企人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一个重新思考和定位。
外企人“逃离外企”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本土企业的快速成长,也折射出外企人职业定位变得更加成熟。走还是不走,每个人会有自己的思考和取舍。
多说一句,或许再过几年,“外企人”这一特定时期的封号,就被人们“相忘于江湖”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