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透支的“实名制”

2006-12-29北冥鱼

中国经济周刊 2006年7期

  从“储蓄实名制”,“股票交易实名制”,到“手机实名制”,再到“看病实名制”,甚至酝酿讨论之中的“火车票实名制”、“网游实名制”……“实名制”似乎已成了透明、公开、有效管理的代名词。只是如此的“实名制”透支不知能否真成政务透明、管理有效的灵丹妙药还是只会让社会信用枯竭?
  
  从“储蓄实名制”,“股票交易实名制”,“高校BBS实名制”,到“手机实名制”,腾讯QQ群“实名制”,再到“看病实名制”,甚至酝酿讨论之中的“火车票实名制”、“网游实名制”……掺杂着公众的不安及舆论的质疑声,“实名制”这个词在当下流行起来。
  近来又有消息说,为了遏制炒房,建设部将落实商品房预(销)售合同联机备案和实名制购房制度。建设部称,此举是为严肃查处内部认购、违规促销、囤积房源、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以及防止某些人将买房当作洗钱手段而规定的购房制度。
  建设部的出发点固然好,是为了能够稳定房地产市场,为了能够让更多的老百姓买到“价优”的商品房。但是,建设部不要忘了,无论股票交易实名制、还是手机实名制,也许是股市治理、违法短信治理的一个“捷径”,但却终究逃脱不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命运。“实名制”防得了“君子”,却防不了“小人”,建设部用“购房实名制”遏制炒房,是经不住任何推敲的,比如,“购房实名制”也免不了用别人证件照样买N套房,然后从中获利,对于炒房者而言,这并非什么难事。再有不得不让人担心的是,建设部的这项政策,是不是有打击房地产适度良性投机的可能?
  尽管有如此多的怀疑,奇怪的是在市场监管中,我们还是盲目迷信上了“实名制”,并已经在严重透支“实名制”。然而,“实名制”风风火火实施的背后,却是社会信用的缺失。因信用缺失严重,全国每年因各种失信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5000亿元。各行各业施行的“实名制”,是在耗费大量财力重建社会信用体系,又在另一方面加大了社会交易的成本。
  “实名”就意味着没有隐私,这又可以说是“实名制”的硬伤。人是不能没有隐私的,既称隐私,自然是不可为人所知的,尤其是不能为熟人所知的。无论是BBS的实名也好,网游的实名也罢,以及购房投资的实名,当事人存在这样一种动机,即是他们的所作所为,有一种被人尊重的隐私需要,而“实名制”却正在透支这种需要。“实名制”的推行,应该在行业监管、社会需要和个人隐私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监管当局总是对“实名制”抱有无限的期望,“实名制”似乎成了政务透明、公开、有效管理的代名词。然而,“实名制”并非什么灵丹妙药。春运买不到回家的车票,提高了归乡的人们回家团聚的成本,然而“火车票实名制”难道就能够保证票贩子不能买到多余的车票?他们依旧会通过熟人关系弄到大量的车票。有关部门能在打击票贩子的制度上加大力度,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法律手段对票贩子严打严罚,这要比麻烦旅客搞“实名制”更有效,也更有力。不能不说,社会信用体系未能有效发挥作用,行业监管部门屡屡在“实名制”上做文章,只是在透支“实名制”,而并非解决问题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