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2006-12-29蔡军连王海涛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年5期

  信息、物质和能量是构成当今人类社会资源的’三大支柱。在一定程度上,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取决于人们感知信息、利用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对学生来说,理解信息及其特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信息及其特征》这一节内容,教师若要在讲解分析理论的同时,做到不枯燥空洞和抽象,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方法必须灵活,这才能给每位学生提供思考和探究的机会。本课我采用情境导人、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进行,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时刻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并学会分析与辨认信息具有哪些特征及表现。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什么是信息,信息有哪些基本特征。
  难点:分析与鉴别信息的各种特征。
  
  二、教学过程
  
  1.故事导入,危机一刻
  投影显示: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一群游客正在中国南海的一艘游轮上享受假日的美好时光。突然游轮出现了故障开始慢慢下沉。游轮发出求救信号,但是,没有得到任何回应,死亡向船上的每一人逼近,绝望之中……”
  师: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假设你身在其中,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有的在犹豫不决,有的说不知道,有的说坐上救生圈……
  设计意图:故事中用乎机传递的信息是宝贵的,它挽救了众多生命,让学生立即感受到现代社会信息的重要性,从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自然过渡到后面的学习。
  
  2.古代信息,感人至深
  投影展示古人使用“信息”的诗句:
  唐代诗人杜牧在《寄远》诗中写道”塞外音书无信息,道傍车马起尘埃”。
  李中的《叶暮春怀故人》中也有“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的佳句。
  宋代李清照则发出“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的感叹。
  师:在李清照的心中,来自家乡的信息比珍贵的隋珠与和璧的价值更高。那在,占人的文章里,“信息”指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因为信息能够带来家人的问候与平安的消息,所以,在通讯并不发达的古代,古人对“信息”充满了企盼。现在“信息”一词有着比古代更为丰富的含义,从而让学生产生了继续了解信息的积极性。
  
  3.情境模拟,激情导入
  投影显示:
  “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1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3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2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泉。问题:队员带哪3件物品合适?请3名同学自由组合成探究小组,在2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教师抽选3个小组进行课堂提问。答案分别为:笔记本电脑,钢枪、水:水、饼干、指南针;打火机、水、刀。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指出3组答案中没有一个理想答案。部分学生在教师分析完答案后提出新的解决方案:钢刀、打火机、指南针。教师再进一步提示,打火机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能源会用完,二是会受潮。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一个较为理想的答案:钢刀、火行和指南针。
  经过讨论分析,学生初步得出人类要在世界上生存与发展要获取物质、能量、信息三人要素。对于物质和能量学生能够理解,但对于信息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很难理解深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上面的实验在保证了物质与能量的同时,却缺乏信息义将会怎样呢?”从而引出本课第四环节。
  
  4.现代信息,无处不在
  教师导人身边的信息:
  (1)清晨,闹钟响(教师播放闹钟声音)。
  (2)上学路上,看到交通信号灯开听到汽笛声(教师播放汽车鸣喇叭的声音)。
  (3)到学校后,在图书馆看书、计算机教室上网(教师展示图片—)。
  (4)回到家,欣赏电视,和家人交流(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信息,也许学生根本没注意到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原来就是信息。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信息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同时认识到它是人们行动和决策的重要依据,人类生存无法缺少信息。
  [思考操练,测试反馈一]
  学生根据自己一天活动所接触到的信息。
  设计意图:到此得出对信息的含义的理解。对信息的定义,不同的领域和人群有着不同的看法。通过这些分析和描述,可以检测反馈学生对信息含义的理解,从而建立起对信息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5.拓展训练,协同探讨
  教师事先准备一些关于描述信息的各个特征的例子:
  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例如:《田忌赛马》的故事。
  B.真假难辨。例如:利、膑“减灶退敌”的故事。
  C.老黄历看不得。例如:找路时,使用旧的交通地图往往会误事。
  D.一传十、十传百。例如:一条精彩的祝福短信,从一部手机中传送到成千上百部手机上。
  E.玉不琢,不成器。例如:盂浩然的诗词直白易懂,多为反复修改,推敲而成。
  先让学生分析它们分别描述了信息的哪些特征,然后3人一组,选择2—3项作为研究题目,从生活、经济、战争等领域中搜集与题目相关的典型例子。通过分析与概括,沬入了解信息的某种特征。学生带着问题上网学习,各学习小组内部可进行相互讨论, 以最快速度从网上收集资料,并加下取舍,最后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引导思路,让学生对照问题主动上网求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适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展示,测试反馈二]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例子,边演示边分析自己搜集的例子所描述的是信息的哪些特征。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民主时沦。此时教师要充分体现民主意识,不要讥笑或蔑视那些“愚蠢的错误”,而要宽容“幼稚”,鼓励申辩,还要体现专业风范,以理服人。
  设计意图:检测反馈所学知识,学生可即时了解练习结果的正误并找到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纠正。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和知识运用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学习评价。
  
  三、教学反思
  
  信息素养作为现代社会中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质,表现为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交流与评价的能力。高中新课程改革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有比较高的专业水平外,还得有比较广的知识面,如人文知识,这是非常必要的。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在情境小没置问题,情境模拟,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点评不是每堂课都必须的,视教学实际需要以及教师个人风格而定。恰当的点评也可以分散在整堂课的各个步骤之中。
  就本课教学内容来看,教学的目标定位也发生很人的变化,不再是单纯教学生动手操作,而是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更大程度上是提高他们搜集、分析、鉴别、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共同讨论、协同学习的能力, 培养他们以独立自主的学习态度和力—法、以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进行学习。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宝安中学 山东济宁市任城区喻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