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创新

2006-12-29陈宝军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年9期

  目前,无论是在研究界还是在管理层、实践层,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阶段,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的重视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然而,在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开展过程中碰到的种种问题和由此提出的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不禁让人有眼花缭乱之感,正如有专家指出的,“在经过初始的运动式投资以及狂飙般突进之后,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到深水区,一个发展和应用相对缓慢和集中反思的时期”[1]。如何在多变的教育现实和错综复杂的理论与方法之中找准立足点,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对于当前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三方面。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三件”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政府主导的,以教育界为主体,商业、文化、科技界多方参与实施的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的顺利实施必须要实现硬件、软件和潜件三者的和谐发展。可是由于三件发展的内在规律的不同、人们的观念认识不到位等原因,还远未达到平衡发展的要求。比如教师培训,当前各地教师培训虽然开展较多,但实际效果并不容乐观。有调查表明,还有相当部分(27%~32%)的教师和学校领导不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大部分学校(87%)将计算机主要用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等等[2][3]。理论研究中忽视现代教学观念的指导、忽视教学结构的改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4]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形式与内容发展不平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程在当前的问题集中体现在这样一个事实上:在实现了“校校通”、装备了先进的多媒体计算机和宽带网的地区和学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却普遍滞后[5],形成了在公开课、实验课、教研课上媒体技术运用成为亮点,在日常教学中黑板、粉笔却风采依旧,也有教师发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塑造着‘点击’者角色,忽略了‘点拨’者角色”这样的感慨[6]。在当前开展的基于网络的教学改革实验中,大多情况是学生们忙于网上查找信息和进行低认知层次的复制、粘贴,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的锻炼与培养,成为所谓的“低认知水平,简单技术操作”。过于注重整合的外在形式特征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缺少内涵发展。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发展不平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开展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导。然而,正如何克抗教授指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尽管在我国已开展多年,但迄今为止,不但在广大中小学教师中(乃至整个教育界)仍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种种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与内涵方面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说法[7]。这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不说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与实践脱节造成的。事实上,对于当前的研究中所提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众多新型教学方法,实践中也存在着机械照搬的弊病。
  
  二、创新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把握这样一项工程,它的灵魂在哪里,就成为进一步前进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笔者认为,创新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灵魂,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内涵。
  
  (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归宿
  创新的最明显特征在于创造出新的、不同于以往的东西,而且创造出来的东西是有价值的,即新得有意义[8]。何克抗教授指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9]。这个定义指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与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
  
  (二)教育创新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唯一出路
  要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更好地发挥其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的支撑平台,需要在实践中围绕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中心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的创新,建立有利于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环境,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唯一出路。
  因此,从创新教育的角度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是我国的教育目标和社会需求所决定的。从教育创新的角度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本身要求通过创新课程与教学来实现前述创新教育的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这两个方面是内在统一的,是目的与手段、结果与过程的关系。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创新是指符合或追求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要求的信息技术应用
  于教育的创新。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的关键在于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创新的工具
  
  由于学生缺少创新的工具,创新教育在传统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局限[10]。在当代教育技术融入学校教学并扩展其创新教育潜能的趋势下,传统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又焕发出新的生机。信息
  技术作为学生的创新工具的作用的发挥,要注意搞清两点。
  
  (一)信息技术是作为学生创新的直接(主要的)工具,还是间接(辅助的)工具
  学生创新工具的选择要视学科课程教学的具体需要而定,信息技术与创新学习过程的结合程度是根据创新学习目标、内容的内在要求决定的。相对于实现具体的创新学习目标而言,信息技术在其中的作用有时候可能非常显著,有时候则可能是有局限的。在强调信息技术的作为创新学习工具的巨大潜能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其作为创新工具的前提条件。
  
  (二)信息技术是用于学生自主创新的工具,还是用于教师指导创新的工具
  学生的创新既可以主要是独立的自主创新,也可以是以教师指导为主的创新。教育活动中既要鼓励独立的创新,以独立的创新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最终目标,又要特别重视以有指导的创新推进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发展与提高。信息技术辅助教或辅助学并不是区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创新教育功能的标准,教育的内在规定性决定了学生的发现与创新学习是以教师指导下的发现与创新为主的。
  
  四、教育技术学怎样使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对于创新人才培养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这一论题,南国农教授与何克抗教授都曾专门撰文阐释[11][12],教育技术通过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为核心,以教育创新培养创新人才,追求教育现代化的精神实质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的内涵之间也是一致的。具体来看,教育技术从三个方面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创新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一)教育技术学应当为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的应用提供较为全面的理论指导
  创新教育的内在规律及其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作用于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技术在为其提供理论指导时至少应注意以下方面。
  1.创新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创新学、教育学和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应积极吸收、借鉴这些基础学科关于创新学习与教学活动的研究成果,探索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创新工具和作为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工具的规律,为指导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框架。
  
  2.创新素质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创新人格,二是创新思维,三是创新技能。教育技术对于信息技术应用于创新教育的研究也应分这几个层面展开。不同教育阶段的创新教育活动具有不同的规律,如石中英所述三阶段的不同[13],以及方展画提出的小学“做中学”,初中“学中学”,高中“创中学”[14]都值得特别思考。创新教育的实施关键又要以主体性教学来实现,当学生的主体性被激起和发挥作用之时,就是学生开始发现问题、开展创造之时。
  3.教育技术在创新教育中的具体作用途径有三个,一是活动层面(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等方面提供创新教育的支持),二是环境层面,三是观念层面。教育技术学可以而且应该从这三个层面分别进行研究,以使理论指导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创新教育还需要以学习、教学、管理与评价几个领域的同步创新来实现创新能力素质的发展。
  
  (二)教育技术学应当为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的应用提供较为扎实的技术保障
  祝智庭在《创新教育是永恒的主题》一文中指出:“教育信息化是现代创新教育所必需的。”为使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发挥作用,必要的技术保障是必需的。根据创新教育活动的需要,变革现有的信息技术及其使用方式,开发创新教育资源,创设创新教育情境,无一不需要相关人员具备相应的技术使用能力,这是创新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技术前提。
  
  (三)教育技术学应当为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的应用提供科学的方法指导
  教育技术学不只是为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的应用提供工具,还有方法、指导思想及解决方案。教育技术通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规律的研究,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后,对于信息技术如何具体运用于创新教育要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与具体操作办法,用以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创新。当代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证明了教育技术学在这方面所具有的功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如何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回答的一个核心问题,教育技术学作为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力量,如何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并用以指引解决在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当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信息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教育信息化进入深水区.中国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