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一课游
2006-12-29丛宏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年9期
一、教学内容及对象分析
学习并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作品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重要内容,其中作品的整体规划及素材的准备非常重要。对于这部分内容,不能一带而过,而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创设任务情境,让学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去体验、去探索,提高有条理、有计划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接受过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对于制作一个相对完善的多媒体作品,技术操作不是障碍,难就难在对作品的早期规划和资源的准备上。初中学段,应该在原有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方案的整体构思能力。
二、教学策略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在“西双版纳一课游”的大任务情境下,通过解决“我去游”、“做导游”、“为导游作品大赛做准备”这样几个小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自然会为拿出最好的作品去参赛而精心规划和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培养他们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游览”西双版纳,全面了解西双版纳,丰富学生的知识,并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够制定多媒体作品的制作规划,能够通过多种途径为拟定主题的多媒体作品搜集、整理素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游览西双版纳,陶冶学生的情操,并引导学生通过此次活动养成对自己喜欢或有用的信息进行积累和保存的习惯;对素材进行分类存放的习惯;对素材不简单照搬,能够创造性地使用的习惯;尊重原创者的劳动,引用他人信息自觉标明出处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网游西双版纳的同时,围绕主题设计方案,并将方案落实为文字;围绕主题搜集、整理素材。
教学难点:对将要制作的多媒体作品进行合理的规划。
五、教学资源
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网站以及学生用于自主探究的学习网站;包含大量图片、声音和视频文件的共享文件夹;规划设计表格(每位学生一份)。
六、教学过程
教师播放课件(在中国地图中,云南省及西双版纳不断闪烁,展示其风景图片),背景音乐为美丽的西双版纳伴奏曲。
环节一:网游西双版纳
师:我们中国地大物博,旅游胜地数不胜数。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游一游。大家看大屏幕,这是哪个省?
生:云南省。
师:是的。看来同学们对这个地方并不陌生。我们在初二地理课中已经学习了“西南边陲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还有同学可能通过看书报、电视、光盘等方式,对西双版纳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甚至有同学已经到过这个美丽的地方了。今天,老师推荐同学们换一种方式再次游览西双版纳,是什么方式呢?那就是网游西双版纳。请同学们打开旅游网站(d:\\luyou\\index.htm文件),开始我们今天的旅行。
学生操作,开始网上游览。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浏览网站,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西双版纳。
环节二:任务铺垫
师:西双版纳的资源非常丰富。谁能说说西双版纳的哪些资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如果你来做西双版纳的导游,你最想为大家介绍它的哪个或者哪些方面?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交流,引导学生理清浏览的思路,确定作品的主题。
环节三:明确任务
师:下节课,我们要进行一次多媒体作品辅助导游的评比活动,要求小导游们制作一个精彩的多媒体作品,有侧重地介绍你喜欢的西双版纳旅游资源,这节课就请同学们结合刚才浏览的收获和体会,精心设计你们的多媒体作品制作方案,从作品的整体框架,到每一页的内容及安排,做出详细的规划和设计,并把它们落实成文字记录下来。
学生填写设计方案。
教师展示几份设计方案,并请设计者讲解自己的构思和规划。教师对设计方案的共性问题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问题的习惯。
环节四:知识一点通
师:下面请大家打开学习网站首页,老师为同学们归纳了创作多媒体作品的一般步骤。
学生打开网站,学习相关步骤。
师:制作一个生动丰富的多媒体作品,需要用到大量的素材。这些素材需要大家围绕主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和收集。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在制作时,我们就越得心应手。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搜集素材呢?
学生交流回答。
师:因特网上的资源浩如烟海,似乎已经成了我们搜集素材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但网络是不是我们搜集素材的唯一途径呢?答案是否定的。网络资源尽管丰富,还是不能面面俱到地满足人们个性化的需求。不要忘了,书刊、报纸、电视、光盘、实地取景……都是我们获取素材的途径。比如,我们可以从地理书上摘取一段文字输入到计算机中;如果有同学去实地旅游,可以用数码设备拍下那里的美景,存到计算机中。相信这些独具个性的素材出现在作品中,会让你的作品更具吸引力。
设计意图: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不唯一,知识要活学活用。
学生目标明确,带着任务继续浏览西双版纳网站,继续作品的各项准备工作。有疑难问题可以根据需要浏览学习网站,自学多媒体作品的规划设计、搜集素材的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
师(间语):在围绕设计方案搜集素材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对自己的设计方案做进一步的补充和修改,这样你脑海里的作品设计图纸就会越来越清晰。
背景音乐:葫芦丝曲子等。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氛围。
师(间语):老师在大家计算机的D盘下准备了“资源共享”文件夹,大家也可以通过它选择自己需要的资源,并把资源复制到自己的素材文件夹下。
设计意图:对学习过的“网页信息的浏览与保存”进行知识的迁移。
师:把老师提供的素材有选择地复制到自己的文件夹下,这个过程是同学们与老师资源共享的过程。同学们之间能不能实现资源共享?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师:我们把自己搜集或创作的素材提供给他人,或者在征得他人同意之后获取其素材,这种资源共享既可以扩充我们的素材库,又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我们生活在一个资源共享的社会。我们在因特网上能够浏览、保存信息,这也是资源共享的过程。只要同学们懂得合作与交流,我们学习和生活起来肯定会游刃有余。
设计意图:强调信息社会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环节五:找问题
教师找出素材管理无序的学生。
师:大家看,这位同学搜集到的素材可真不少,数量、类型都很丰富,看来他是下了不少的工夫的。可是素材文件就这样随意地堆在一起,多而无序,会给今后的查找和使用带来多大的不便呀!(屏幕切换至学习网站的“整理素材”网页)谁能帮他整理一下?
一位学生演示操作,其他学生对照示范操作整理自己的资源库。
设计意图:对学习过的“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进行知识的迁移。通过整理,培养学生对素材分类存放的好习惯。
环节六:交流与自我评价
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针对突出问题给予重点提示。如声音和视频文件在作品中不必使用太多,会造成混乱,且容易使文件容量过大,占用磁盘空间。
选展几位学生搜集的素材。选中的学生边展示边说明自己的规划,包括自我评价。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七:友情提示
屏幕切换到学习网站的“友情提示”网页,师生共同学习。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素材,体现个性,同时,进行信息道德教育。
环节八:小结
学生交流收获,教师总结。
师:大家今天收获了很多,收获了西双版纳特色旅游信息、丰富的素材资源,以及认真分析问题、条理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导游作品大赛的备战不能随下课铃声而停止,同学们下课后还要继续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更多、更好的素材,并将作品的设计方案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下节课我们就要进行导游作品的现场制作了。希望战鼓敲响之时,你已做好充分的准备了!
七、教学反思
本案例情境的设置较为合理。由于涉及知识点多,课程环节较多,课堂容量也相对较大。虽然这些知识不全是新授内容(如搜集素材、整理个人文件夹等均属知识的迁移),仍有少数学生未能在课堂上拿出完整的设计方案,或者因为素材搜集得不够丰富,或者未条理地整理好个人文件夹中的资源。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
(作者单位:山东威海市高区一中)
丛宏老师的这节课,有几个很好的创意。首先,以学生耳熟能详的“西双版纳”为任务背景,这是一个人人向往的美丽地方,到那里去“游”,学生自然情绪高涨。其次,打破人们熟悉的旅游概念,将生活与信息技术巧妙结合,让学习时间紧张的学生,利用课堂45分钟“网游”几千里外的旅游胜地,学生的兴趣被牢牢抓住了。再次,抛出了“多媒体作品辅助导游”的任务。多媒体辅助教学已被我们广泛认可和应用,在此,多媒体又来辅助导游,充分印证了信息技术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极大方便。
丛宏老师的这节课,是年前在我市公开展示研讨的一节课。执教班级的学生在小学阶段按照“指导纲要”要求已学习过信息技术必修内容,整节课,教师都在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及信息素养的培养。
但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率却不足70%。其原因除了如丛老师所言,课堂容量相对较大之外,问题主要集中在很多学生不明白“到底要规划什么”、“怎么去规划”,导致学习目标模糊,长时间无法进入状态。教师在让学生学会规划任务方面的工作还应加强。
(点评人:山东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栾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