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无处不在
2006-12-29何彤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年9期
随着无所不在的计算技术(ubiquitous computing)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成熟,人们开始考虑用“u”(ubiquitous)来取代原先的“e”,描述21世纪“无所不在的”网络。与E-learning相比,U-learning将继承E-learning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学习的自主性、交互性等特点,并为教育信息化注入新的内涵。
一、u概念的提出
20世纪末以来,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日益广泛的信息化带来了许多新的生产模式和生活理念。如今人们对于电子邮件(E-mail)、电子商务(E-business)、电子政务(E-government)等“e”化事物早已不再陌生。“电脑在我们没有意识到它存在的时候,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中”。随着无所不在的计算技术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成熟,人们开始考虑用“u” 来取代原先的“e”。1988年,美国施乐公司Palo Alto研究中心(PARC)的Mark Weiser博士第一次提出ubiquitous computing的概念。英文单词“ubiquitous”来源于拉丁语,意为“普遍存在的,无所不在的”。
17年后,在2005年5月在东京举办的“东京无处不在的网络会议”上,与会代表在五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讨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便是:“知识共享—能力建设”。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U-learning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物质决定意识”。纵观人类历史长河,任何一种教育理念的创新,其背后都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作为保证。从文字的发明、书籍的出现,到印刷术乃至互联网技术,人类每一项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都极大推动了人类教育事业的发展,U-learning也不例外。
1.计算机网络的快速普及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人数达到1.11亿,网民普及率达到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