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应凸显网络优势
2006-12-29隋春玲刘晖罗发奋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年11期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网络以其快捷、迅速、超越时空等特点被人们所认可。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时代的产物,也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前景。本着“改革创新、务本求实、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的新课改思想,回顾“八五”、“九五”、“十五”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十一五”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应在多元化的基础上凸显网络优势,才更符合时代需求。
一、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回顾
模式是与一定任务相联系的各要素的具体指向、表现形式及其关系处理的概括。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是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中诸要素的具体指向、表现形式及关系处理的概括。
“八五”期间我国拉开了“百万校长培训计划”,经历了“八五”、“九五”、“十五”,现在又步入“十一五”。回顾十五年来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历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1.“八五”、“九五”期间中小学校长为补偿性培训
“八五”、“九五”期间,我国的中小学校长大多出身于一线教师,学历相对偏低,普遍缺乏教育管理的系统知识,科研水平不高,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薄弱。基于此种情况,中小学校长的培训模式主要有课程进修模式、问题研究模式、专题讲座——考察学习的培训模式等类型。
这种培训模式在我国校长培训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有数量性、补偿性、粗放性和单一性特点,但暴露出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目的性,体现在培训体制上,仍然处于校长任用与培训相分离的状态;二是缺乏针对性,体现在培训内容上,仍旧机械照搬“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本分教材;三是缺乏主体性,表现在培训方法上,一直沿用“你教我学,你讲我听”的填鸭式灌输法;四是缺乏时代性,体现在培训手段上,大多采用在“黑板上种田”的教学方式。
2.“十五”期间中小学校长培训是“按需施训”
“十五”期间的校长培训在“八五”、“九五”培训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培训模式具有多元化、立体化等特点。构建的模式主要有教育会诊模式、案例教学模式、基地实习模式、培训与跟踪指导相结合模式等。
通过以上回顾,我们看到“八五”、“九五”、“十五”中小学校长培训,经历了由低到高、由具体到深化的不同发展阶段,但主要还是采取了集中受训的培训方式。在这期间,有关远程教育、网络学习方面的优势还未显现,尽管“十五”期间有些地区在校长培训中提出发挥网络优势,但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只是局部的试点和实验区,没有全面推广普及。即使开发了一些“网络课程”也不过是教材的网上“克隆”。
为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应搭建网络平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培训的现代化,使教师和学员通过现代化手段共同建立学习型组织。建立各地区培训机构协作的多级立体化的培训网络,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师资联聘的纵横交错的培训网络。
二、“十一五”期间的培训模式应在多元化基础上凸显网络优势
“十五”中小学校长培训已经结束,校长队伍完成了从“学习计算机”到“用计算机学习”的过渡,使大面积开展中小学校长的远程网络培训成为可能和现实。
1. 远程教育——培训模式
基于互联网的现代远程教育具有资源丰富、跨越教学时空限制、教学教育性强等潜在优势。远程教育的培训方式可以在不影响中小学校长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快速、系统地提高其管理知识。同时,利用网络案例探讨与分析,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远程培训可以解决传统培训中时间相对集中、培训成本较大、学习持续性不够等缺点,在时间、人力、物力等资源调配方面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真正体现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和跨越时空的优势。
2. 网络学习——互动模式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突破传统的校长培训方式,变革校长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现代网络技术完全可以实现网上注册和管理,记录登录的时间和次数、学习课程的时间和次数、查阅学习资料的时间和次数。在网上批改作业和论文,回复“问题帖子”,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开辟“网上论坛”,与论坛主持人对话,与培训教师实现网上互动,与其他校长进行网上交流。超文本的阅读方式,为中小学校长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及时学习、长期学习带来了阅读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带来了认知方式和认知结构的变化,也大大节省了学习时间,方便了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增强了学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网上论坛”中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民主性、个性化的特点体现得最充分。其本身具有的即时性和延时性特点,突破了传统的面对面培训的时空界限,使校长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随时随地参加培训,并迅速向培训部门反馈学习体会或提出新的问题。
开展网上论坛有两种方式:其一是进入聊天室,就一个主题发出讨论,其优点是校长可以在即时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其二是进入BBS,培训部门提出一个问题,采用“粘帖子”的方式,优点是不受时间限制,校长可以在任何时间向论坛发帖子。这种对话的方式,使讨论者可以不必有所顾虑,可以就同一问题展开激烈的交锋而避免面对面的尴尬。在讨论过程中,有的校长就自己的工作提出疑问,大家各抒己见,使自己的思维如泉涌、如海啸,在广阔的探讨空间中畅所欲言,把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发挥了出来。
3.教育Blog——开放、分享、互助学习模式
Blog工具的运用,拓展了交流范围,加速了个人在对知识内容层面拓展的宽度与深度。Blog的社会性特点,使得校长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比较容易地融入到不同兴趣的“学习圈子”中,从而有效促进终身学习伙伴关系的构建。在这里,思想的火花不断放射,每一个学习者个体开始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思考的力量。引用这个群体中一位数学教师日志中的话:“能在互联网上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是我的梦想,而今天这个梦想在“博客”中实现了。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教育网志,我们有了更多创作和创造的冲动,甚至有了一种小小的成就感,我们学会不轻易打发教育生活中发生的问题,学会将自己怎样行动、怎样思考的故事说给更多的人听,讲给同事们听,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当你在释放这种所谓只属于自己的东西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整理自己的思想,升华自己的思想,当不经意的交流与碰撞之后,蓦然回首,你会突然发现,你又长大了”。
Blog的应用不仅拓展了个人的交流空间,也升华了人的心灵。山东淄博高新区石桥实验小学陈校长的话“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每位教育工作者梦寐以求的境界。在中小学工作十几年,有的是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缺乏的是理性的思考和强有力的理论支持”。Blog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结合点:校长们可以写一些教学管理的范例和感触,为他人提供一些一线的实践素材,发表在自己的Blog上,随时接受专家教授的专业引领。理论层次较高的学者、专家可以通过对这些范例的理性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为实践找到相应的理论作支撑,反过来让一线教育工作者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办学理念,让理论指导实践。利用Blog,让校长写自己的教育叙事,正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切入点。
对于网络学习模式,我们现在还处于探索时期,尽管它不是很清晰,但它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时时刻刻存在着,我们离不开它,依赖着它。网络培训学习模式的构建为校长提供了充足、快捷的信息来源与广泛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开创了校长培训的新时期,树立了培训模式新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