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分享
2006-12-29杨安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年11期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合作学习是很常见的学习方式,目的是打破课堂上学生之间的隔阂,给予学生合作、探索、交流的机会。但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小组间不愿交流,小组内貌合神离,学生不愿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于是,在某些课上,我特意安排2~3人为一小组,共同使用一台电脑。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小组内的合作有了一定的起色,但离期盼的目标依然相去甚远,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就更别提了。看来,教学生学会分享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临近期末,我上了一节信息技术的综合练习课,要求学生围绕北京2008奥运新主题“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分组合作完成一份电子小报,并要求他们能灵活应用文本框、自选图形填充等相关技术修饰版面,尽量做到图文并茂,排版有创意。考虑到时间有限以及学生的差异性等因素,我要求各小组把从网上搜索到的素材存放在一个共享的文件夹中,以便全班同学分享。
了解任务后,各小组就忙碌起来。我发现小组内的分工还是比较明确的,有的组两位同学负责搜集资料,另一名则在设计电子小报;也有的小组选派一名“网络高手”搜集资料,其他的则共同制作小报。大约过了十分钟,我查看了一下共享文件夹,空的!我再次提醒大家,把搜索到的资料存放到共享文件夹中。又过了五分钟,我终于发现文件夹里有了1个共享的文件。
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绝大多数小组都完成了任务,但质量不高,实在找不到几件令人满意的作品,尤其是在排版方面,更是缺乏创意、个性,很明显每个小组都花了太多时间和精力在素材的搜索上。课后,我耐心询问了每个小组,为什么不愿把搜索到的资料拿出来与全班同学分享呢?
有的说:“老师,您不是说要有创意吗?所以我们不想用别人的,也不想把我们辛辛苦苦找到的资料给别人用。”
有的说:“我们组找到的素材实在太好了,我们几个人都觉得有点舍不得。”
还有的说:“老师,您不是说过要有竞争意识吗?我们组是最棒的,所以资料不能给别的组用!”
面对学生们天真烂漫的神情,我无言以对,不能说学生说得一点道理都没有,况且,每个小组都合作得很好,小组内他们分享着各自的劳动成果,共同完成了一件作品。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在不伤害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如何引导他们进行小组间更广泛的合作交流学习呢?
又过了一个星期,在信息技术课上,我首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学生们都觉得很奇怪,但听得津津有味,他们喜欢听故事。
有一天,上帝对一名教士说:“来,我带你去看看地狱。”他们进入了一个房间,那里有许多人正在围着一只煮食的大锅坐着,他们眼睛直呆呆地望着大锅,又饿又失望。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只汤勺,因为汤勺的柄太长,所以食物没法送到自己的嘴里。
“来,现在我带你去看看天堂。”上帝又带着这名教士进入了另一个房间。这个房间跟上一个房间的情景一模一样,也有一大群人围着一只正在煮食的锅坐着,他们的汤勺柄跟刚才那群人的一样长。所不同的是,这里的人又吃又喝,有说有笑。
教士看完这个房间,奇怪地问上帝:“为什么同样的情景,这个房间的人快乐,而那个房间的人却愁眉不展呢?”上帝微笑着说:“难道你没有看到吗?这个房间里的人都学会了喂对方,不是吗?”教士恍然大悟。
故事讲完后,有的同学若有所思,有的则哈哈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