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模式的实践创新
2006-12-29郭凤广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年11期
遇到问题时,先要从问题开始,分析信息需求,从而确定信息来源,这是信息获取的前提和基础,此外,还要选择适当的方法。对信息文化的追求应当最终以流畅地内化为个体的自然意识和自觉行为为最高境界。高一新生除了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水平之外,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正趋于成熟,遇到问题时会试图自己来描述和说明。所以,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这些高级思维品质。在授课中,笔者探索用问题解决法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深化他们“过程与方法”的意识。
问题解决法现已广泛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中,但是多数教师仅套用其模式,导致学生总被要求去解决他人提出的问题,压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问题解决应是一个包含多个环节、多个层次的复杂过程,单一的问题很难完整地诠释教学内容。因此本课设计力图通过对问题教学模式的实践创新,指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视野下去建构知识、亲历技术实践、理解技术思想、发现新问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获取的过程,分析信息来源与信息获取的多样性,能根据实际需求,通过获取信息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需求选择信息来源,掌握信息获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能针对实际问题,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信息获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逐步养成积极参与信息活动的习惯;能对信息获取的效率进行关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能根据信息需求选择信息来源,采用合适的方法获取信息。
教学难点:分析信息需求。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问题一:小虎是一名记者。一天,他接到一个号码为1381796××××的陌生电话,就听那边兴奋地喊“兄弟,快过来看啊!这里最高的塔要进行跳伞表演了!”小虎莫名其妙。原来是有人打错电话了,但对方讲的内容引起了小虎的兴趣,他想通过分析了解那塔到底有多高,能否做一个精彩报道。
师:你能不能通过分析帮他确定塔的高度?
学生独立思考,之后自觉地相互讨论,有些学生想出了一些办法。
生1:是不是第一高塔——加拿大多伦多的电视塔,塔高550多米吧。
师:你的知识面非常广,但怎么确定是在国外呢?
学生继续展开激烈的讨论。很快又有一位学生主动谈了自己的想法。
生2:我们能不能通过一些方式先查一下手机是哪儿的,然后再了解那里的最高塔及高度。
师:这种思路很好,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来获取手机的归属地呢?
学生开始讨论。有的说手机号码的前几位是“138”,可给移动公司打电话查询,有的说上网查询。
师:可以先在网上通过“手机号码归属地”查询得知1381796××××的归属地为上海,然后在百度里输入“上海 第一高塔”,得到答案为“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再在百度里输入“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 高度”,得到最终答案468米。
教师要特别强调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不能让学生认为网络是信息的唯一来源。
设计意图: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尽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通过对问题的独立思考,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教师的讲解使他们明白了在生活中利用信息获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2.头脑风暴,建构知识
问题二:我们班计划明天去郊区的机械加工厂参观。由于近几天天气变化很大,所以需要提前了解天气情况。大家讨论一下,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取明天的天气信息,哪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
众生(争先恐后):看电视、打电话、发短信、听广播、上网查询……
几分钟后,教师总结、板书学生想出的方法,逐一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推导、归纳出获取信息的四个环节(如下图)。
设计意图:通过对问题进行头脑风暴,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确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从而实现知识性目标的达成。
3.自主探究,亲历过程
问题三:假设下周有国内学者前来我校参观访问,学校团委安排你为客人介绍我校梁漱溟纪念馆及梁先生的相关情况。你将如何收集相关信息?请填写信息采集卡,注明信息内容、信息类型和信息来源,并发送到教师机上。
学生自主探究,10分钟后将信息采集卡发至教师机。通过分析,发现学生从梁漱溟生平、梁漱溟思想、梁漱溟与邹平一中的渊源、梁漱溟纪念馆等诸多方面确定了获取信息的内容;信息的类型涉及文本、图片、实物等;信息来源于网络、著作、纪念馆工作人员、梁漱溟墓等。教师选取其中的两份信息卡进行评析。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与他们学习生活相关的问题的探究,能够亲历信息获取的基本过程,同时强化对信息获取各环节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运用信息获取的相关思想和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4.合作交流,深入探索
问题四:小组合作,选取生活、学习中的一个问题,运用所学知识,拟定一份信息获取方案。
学生分组合作、交流,教师巡回辅导。最后选取小组代表汇报拟订的方案。
设计意图:设置这样一个非结构化、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将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内化为一种自然意识,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协作、交流能力。
5.发现问题,总结提升
师:针对以上四个问题,大家还有哪些新发现?比如在问题一中,假如小虎接到的电话处于漫游状态,我们获得的信息还准确吗?
学生得到启示后进一步讨论、交流,教师加以引导。之后请几位学生回答自己的见解。
生3:在问题二中,如果我们通过拨打电话获得的天气情况与收看电视获得的天气情况不相符,应该相信哪种情况呢?
生4:最新版本的QQ也提供天气情况,我们是不是可以采取这种方式了解天气?
生5:在问题三中,如果从书籍、网络、梁漱溟纪念馆等都不能获得需要的信息,我该怎么办?
……
教师针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强化学生对围绕信息需求获取信息、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的理解,锻炼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以问题为主导的教学包含多个层次和多个角度,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不是最终的目的,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这不但为知识的科学建构及后续学习做好铺垫,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四、课后分析与反思
本课教学以问题为主导,以“情景导入—知识建构—综合应用—深入探究—自主创新”为主线,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思考、表达融为一体,成功实现了启发式教学。教学中涉及的问题难度“螺旋式上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进阶”学习中去。此外,设置的问题基本上都是非结构化的(见下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及问题的类型变化解题方法,而且问题的解决不是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问题的发现与延续。
问题明细表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教师在课堂预设与生成的诸多环节都要精心设计、科学处理,以教师理性的思维去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
(作者单位:山东邹平一中)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