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枯燥变精彩

2006-12-29占太鹏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年11期

  选修模块“网络技术应用”有三个内容分支:因特网应用、网络技术基础及网站设计与评价。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网络技术应用》教材将这三个分支的内容编设为网络的组建与运行、因特网的接入与管理、因特网的应用、网站的开发、动态网页的制作五章。认真阅读教材后发现,书中概念和抽象理论很多,学生能在计算机教室里实践的内容主要分布在教材的后半部分,而前半部分枯燥的网络理论和概念很可能让学生对这门课望而生畏,兴趣顿消。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办法突破枯燥的理论概念对课程学习的影响。
  
  一、概念图领航,使学生在枯燥的理论面前条理清晰
  
  教材前三章网络概念众多且抽象难懂,过多的课堂讲解会起反作用,因为学生一旦听不懂或觉得太枯燥,就可能抑制他们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按照教材章节将知识点进行罗列,学生机械记忆,效率低且容易遗忘。如何使这种理论多、实践少的教学内容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呢?根本出路在于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运用“概念图”开展教学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概念图是一种组织和描述知识的工具,它能通过两个概念之间的连线,标识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并能让学生通过构建外部的知识网络来建构自己内部的知识网络。引入概念图后,对理论性强的内容的讲解尽量压缩在10分钟内。大部分时间让学生把课程内容归纳成概念图,然后师生共同评价和完善概念图。对于同一教学内容,其概念图可以多种多样。通过构建概念图,知识网络在学生的头脑中全面铺开,学生就很容易把知识有机地连成为一个整体,理解程度也得到了加深。
  构造概念图的方法非常简单。一般流程是:先列出概念,并把含义最广、最有包容性的概念放在图的顶端,往下增加更多具体的概念,再寻找不同分支概念之间的交叉连接,并标明连接线,最后把说明概念的具体例子写在概念旁。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多向的,每个概念之间都可能发生联系,正确地认识、理解概念彼此之间的联系其实就是意义建构的过程。对概念图的构建既可以在课内进行,还可以在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时进行,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小组构建概念图就是一场“头脑风暴”活动)共同构建。
  
  二、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寻求类比,让学生轻松、高效地学习
  
  要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关键在于让学生借助自身的经验去领悟原理,并学会使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对学校的计算机教室非常熟悉,而计算机教室就是一个典型的局域网,文件共享、上传下载、信息浏览、屏幕广播、电子举手等早就应用于教学之中了。因此,网络的功能、网络连接策略中的“对等网、服务器—客户机网络”、网络连接中的传输介质和设备以及网络的拓扑结构等知识点经过启发点拨后,所有学生都能轻松领悟。因为学生已亲历操作使用过程,一旦新知识唤醒他们记忆中相应的感应区,知识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对于一些以前未曾见过的网络设备,如主交换机、路由器、光纤、防火墙等,就必须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的网络中心。有了对这些大型组网设备的感性认识,许多家庭对网络按地域范围大小进行的分类就能更容易地理解了。
  电话是每个家庭的日常通信工具。通过那根不显眼的电话线,我们得以联通整个世界。电话线接入互联网经历了普通Modem拨号、ISDN(一线通)、xDSL等阶段。对于这些接入方式,许多家庭可能都有过经历。电信网与计算机网络有着众多的相似和联系,借助电话,教师可以辅助讲解广域网、互联网等众多知识点。比如电话号码,它是解释IP地址结构的好素材。一个完整的电话号码由区位号和话机号组成,一个完整的IP地址也由网络号和主机号构成,且都是唯一的。利用电话号码升位来扩充城市电话数量等知识点对学生理解IP地址的A、B、C的分类以及由IPv4升级到IPv6等知识点也有一定的帮助。电话簿查号、114查号台跟互联网中的DNS也是异曲同工。
  每个学生都有上网的经历。在教学网络知识时,教师尽量让学生提出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比如平时遇到的进行网络安装和设置的难题,或者被黑客、不法网站骚扰的困扰。有些学生在设置时不懂得网关的作用,教师可以把网关比作门口的保安室。有些学生在家上网时,不小心被恶意网站锁定在同一站点,教师可适时介绍计算机系统安装目录下的原始DNS文件hosts,以及IE浏览器被更改、被病毒入侵的解决之道。通过这些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网络知识的讲解,会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产生更大兴趣。
  校园网为信息技术学科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技术课程中的互联网应用、网站开发的教学均能很好地移植到这个最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平台上进行。互联网上应用较广泛的E-mail、FTP、WWW、BBS、即时通信等技术均可以在校园的局域网内集成应用。实践证明,以网学网、以网用网的方式显著提高了教学效益。
  
  三、贴近学生生活设计综合任务,通过任务解决全方位实现学习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把网络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整合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教学建议。因此,设计综合任务就要以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近阶段的需要为出发点。
  在课程刚开始时,我就给学生明确了三大学习任务。第一个任务是组建包含两至三台电脑的局域网。这个任务很有现实意义,因为部分家庭就有两台电脑,通过设置家庭局域网可以共享数据和各项服务。这个任务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很多刚学过的网络知识。
  第二个任务是完成我校校园网的设计方案。学校的校园网早已建成,为什么还要布置这个任务呢?是让学生既有参照,又可以主动发挥,找出自己设计的方案与学校的方案之间的异同和优缺点。我把这个大任务进行分解,让学生根据教学进度完成各个阶段的子任务。如,学完第一章后我要学生提交作业“确定校园网的组网目标,画出校园网的拓扑图,并简短描述设备的选型及选择原因”。学生刚接触众多的网络概念和理论,完成这个任务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预先准备了很多完成任务的半成品素材,如各种设备的图形、符号及其他单位局域网的拓扑图等,并开放互联网供学生查阅资料。一两次课下来,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该任务。在分别学完第二、三、六章后,设计校园网的任务层次也随学习内容的加深而提高。比如在给定经费条件下,要求学生描述校园网必须提供哪些基本服务以满足学校办公、管理和教学的需要,今后还可以扩充哪些服务,用什么协议,怎样分派IP地址,用哪种方式共享互联网的服务,为校园网的Web服务器申请什么域名,提供哪些安全保障等等。
  第三个综合任务是建立班级网站,并让班级网站在校园网上“落户”。学生接到这个任务后都鼓足了劲儿,他们主动翻阅教材,寻求建设班级网站的办法。我先向全体学生大体介绍了网站制作的整个运筹过程,并把人员分工、网站的设计和规划、网页制作、网站的发布与管理等工作交给课代表统筹安排。经过一个星期的协商,班内所有学生均有明确分工,并实行责任制建设本班的网站。作为教师的我主要尽量提供学生采集不到的素材、负责技术的指导和各栏目制作进度的监控,随时与各栏目负责人交流,解答疑难……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班级网站在服务器上暂时安了“家”。
  实践证明,综合任务的解决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用,取得综合提高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