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的哲学思考及实践建议
2006-12-29邓立言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年11期
随着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投入与效益的矛盾日益突出。大量资金和设备的投入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初衷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反映了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如发展战略问题、思想观念问题、发展均衡问题等)没有解决或者说没有解决好。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站在哲学的高度,弄清三个哲学问题:(1)教育信息化是什么,这是教育信息化的本体论问题;(2)为什么要实施教育信息化,这是教育信息化的价值论问题;(3)如何实施教育信息化,采用何种策略推进教育信息化,这是教育信息化的方法论问题。笔者依据自身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多年的研究和思考,试图对第一和第三个问题谈谈看法和建议(目前针对第二个问题的探讨已取得共识,本文不再赘述)。
一、什么是教育信息化
这是有关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全局性的问题。对教育信息化的内涵认识不清,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就不可能找到科学、准确的出发点和归宿,就将陷入盲目性。在把握多种对“教育信息化”内涵认识的基础上,认真反思多年来“教育信息化”的实践,对那些实实在在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观念进行梳理后,我们对“什么是教育信息化”提出了如下的认识:
首先,教育信息化应该具有五个主要标志:1.拥有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并能遵循先进教育理论,在教育教学中自觉自如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师资队伍;2.具备最优化的现代化教育教学环境。现代化教育教学环境包括校舍设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装备和适应信息化要求的思维模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3.拥有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数量足够、形式多样、实用有效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尤其是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及其应用系统;4.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充分、恰当、有效地用于教育教学中;5.实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
其次,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征教育向上述五个方面发展的过程。因此,教育信息化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演化。
二、如何推进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的策略选择,除了受价值立场影响外,还与方法论密切相关。因此,对如何推进教育信息化这一问题能否正确把握,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把握教育信息化的方法论,需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入手。
(一)理论层面
在理论层面,我们提倡两个命题:
1.实事求是。这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最基本的方法论,是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具体说,教育信息化应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效果、效益出发,以事实为依据,遵循客观规律,努力提高认识和行动的科学性。
2.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这是处理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各方面的基本关系,保障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方法论原则。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包含多重关系的复杂系统,要使其健康发展,就必须应用系统理论,追求整体最优化。因此,推进教育信息化必须有全局观点,即站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局高度,系统地运筹规划,并使系统内各要素协调发展。
(二)实践层面
1.建设一支掌握并能在教学中自觉自如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师资队伍。
“教师的能力和动机是关键”这是经合组织(OECD)的教育创新研究中心(CERl)在对“新信息技术对学校创新和学习的影响”进行研究和实验之后,得出的三项结论之一。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报告则强调“教师作为变革的因素”的作用“在21世纪将更具决定意义”。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人数众多,基础薄弱,信息素养整体水平低,加强队伍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重要性更显突出。革新教师队伍培养和培训体制、观念、内容、模式、方法,使之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满足教育信息化的需要,是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关键。
教育部已于2002年颁发了《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主要从培养和培训两方面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目标和要求。目前,已有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师培训、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的校本研修培训以及通过广泛交流研讨进行的培训等各种培训形式。不管采用什么形式进行师资培养,重要的是要讲求实效,坚决杜绝形式主义,要为教师可持续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提供保证。
2.建设最优化的现代化教育教学环境。
现代化教育教学环境包括硬环境(校舍、现代化技术装备等)和软环境(适应信息化要求的思维模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两部分。两相相较,后者更重要,即便拥有最现代化的设备,思维、工作和学习方式还是传统的一套,现代化设备也将不能为我所用。环境建设必须走出只重视技术设备忽视观念更新的误区,把后者放在环境建设的首位。这里所提的“最优化”是有条件约束的最优化,指的是根据教育信息化的总目标,对当地、当时条件所构成的最佳组合,绝不是设备越先进越好,脱离国情、校情,超越阶段和可能。要辩证地对待不同技术设备,认为“网络、计算机是万能的,可以取代录音机、电视机等其他技术手段”是片面的、不现实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同的技术手段都各有其独特之处,同时,它们又存在着互相补充、整体协作的关系。网络、计算机等技术设备从理论上说,可以使教育个性化、教学交互化、教学资源共享化,对于促进教育改革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投资大、操作复杂,在我国当前国情条件下很难普及。相反,录音机、电视机等技术设备,其视听功能在教学上颇有成效,成本低、操作简便,易于普及。因此,“最优化”的技术装备环境应该是在现有物质条件和师资条件下,各种技术手段的最佳组合。
3.精心设计和建设各种教育教学资源。
资源是教育人、引导人的教育教学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讲,它起着教材的作用。而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的核心,由此可见,资源建设在教育信息化中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研制开发资源中,更加重视体现教育规律,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关注国家的课程标准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建设形式多样的、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实用有效的优质资源。
从应用的角度讲,我们更提倡资源的自行开发。因为学校千差万别,不同的教师和学生对资源的需求皆不相同,但也并不排斥资源共享,例如从因特网、城域网下载资源,或从市场上选购资源,但是这些“拿来”的资源,还需根据本校教育教学的需要进行二次开发才能有效地为我所用。
资源的开发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不能零敲碎打,临时应付。首先,要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和课程教材的要求,从学科教学的全局出发制订出有针对性的、目的明确的、科学可行的开发计划;其次,要有一支由教育学家、教育心理学家、教学研究人员、第一线教师、教育教学行政人员以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员组成的队伍。
4.在教育教学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是衡量教育信息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实施教育信息化必须在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及其他有关技术上下工夫。
(1)创造适应信息化环境需要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模式,营造浓厚的应用信息技术的氛围。
(2)建立适合国情的应用技术的制度。根据地区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对技术的应用进行规范,提出要求,制定标准和奖惩办法,通过制度引导教职员工自觉应用技术。
(3)以科研和实验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地区和学校应该根据教学应用实际,确定研究课题,在专家的指导下,组织骨干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研究和实验。只有加强研究和实验,通过探索掌握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规律,才能减少盲目性,增加自觉性。
(4)以整合为突破口,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5.抓好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解决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现代化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古为今用”,认真研究我国古代、近代、现代的教育,革除不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继承发扬优良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另一方面要“洋为中用”,在研究我国国情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世界各国的教育,在消化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世界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的先进成果。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复杂过程。任何科学技术的发明、应用和发展,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由实验到推广到普及提高的过程。我们要站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深入研究每一个方面的问题及其实施办法和途径。同时,应用系统论的原理,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促使整体效益的最佳发挥,最终建立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教育形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