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整合低效现象的成因及其解决策略
2006-12-29瞿勇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年12期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意识到它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积极倡导在各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并展开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从多媒体辅助教学到网络环境下的课堂学习,从一开始的教师媒体演示到现在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探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发展之迅速令人瞩目。在如此喜人的成绩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信息技术走进了课堂却没有实现它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价值,出现了众多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低效现象。通过笔者的实践与观察,发现有几个因素值得我们思考。
一、整合低效现象成因
(一)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有限
在很多学校里,每当其他学科的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时,总需要信息技术课教师“保驾护航”。因为在实际操作中一些不可预测的问题(比如幻灯片不能流畅运行,某个链接打不开等等)往往使授课教师不知所措,中断了本来流畅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被迫转移。
(二)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有限
1.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概念认识浅显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就是上多媒体课,花大量的时间制作课件,制作网页,有部分教师误将课件制作的技术水平当成课堂教学优劣的主要评判标准,一些看似精美的课件却只是花架子并不实用;更有甚者,称自己堂堂课皆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典范课,其实不过是把教学资源等同于电子板书,省去了写黑板的时间,加大了各类信息的呈现而已。有一些所谓的自学型网站,更像是资料的堆砌,还是流于老套的满堂灌教学模式。
2.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教师作用的误解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过程中,教师该处在怎样的地位一直是困惑教师的一个问题。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的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应该的,但有些教师认为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下最主要是一个组织者、帮助者,而忽略了自己还应该是一个引导者、监督者。我们常常看到有的教师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搜寻与文本相关的文章,只提供网络资源链接,放手让学生自行学习,却忽略了无关信息的过滤,忽略训练学生在短时间内对大量信息的快速浏览能力、把握文章重点的能力、提炼主要观点的能力、评价分析综合表述的能力、下载发布信息的能力。有的教师不进行监控,只是希望学生发表不同观点而不及时引导学生站在客观立场上阐述自己的意见,导致大量与学习主题不符的言论出现,不但使学生失去了逻辑思维、辨证思维的训练,也完不成教学任务,师生的情感交流也荡然无存。
3.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规划认识浅显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并不一定满堂课都需要利用媒体和网络技术。媒体资源什么时候用,该如何使用,对教学效果影响甚大。例如,一段小鸟搭窝的精彩录像,是用于一篇描写动物课文的开头作为激趣情境,还是在最后作为写作训练的素材,或是作为其他学习的资料等等,关键还是在于教师如何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安排。所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需要规划的,并且这个规划是根据教学目标来制定的。要取得良好的处理效果关键还有赖于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概念的认识。
(三)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有限
这里所说的资源,既包括教师用于课堂教学的实用型课件、合适的教学平台、教学软件,也包括指导教师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理论文章、培训讲座等。现在教师的教学资源低水平重复开发比比皆是,优秀的教学资源无法实现校际共享甚至是校内共享。由于缺乏良好的组织、正确的引导、积极的指导,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资源开发和利用还是局限在较小范围内,制约着它的作用发挥。
二、整合低效现象的解决策略
虽然我们面临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低效现象,但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来解决,笔者认为,要改变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水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信息化社会不断成熟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必然趋势,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良好途径。据一些学校调查反映,很多学生因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使学习的内容生动形象而激发了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所以学校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缺乏设备的应尽量加大硬件的投入,有设备的学校应该建立系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培训与考核体系,要充分利用学习日、寒暑假教师业务培训的机会,务必使培训阶段化,考核日常化,促使每个教师都能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从而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成效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高低,更取决于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水平的高低,所以如果能切实提高教师认识水平会有效改变现存的低效现象,具体措施如下。
1.系统的理论培训与教学实例研究相结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需要对教师进行系统的理论培训,才能使教师逐渐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同时,与之配套的教学实例更能起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因为只有带着问题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教师对教学实例的观察结果往往充满疑问和较为浅显的理解,如果有高屋建瓴的理论分析更能将他们的认识提升一个层次,从而加深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
2.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关课题的管理与研究
很多学校开展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关课题的研究,但在研究过程中只注重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忽略了它的推广工作,使得课题研究成果难以被其他教师所借鉴。这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关课题的管理上需要多关注和改进的地方,
3.形成多级培训体系
教师整合意识的加强与实践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培训,只有建立领域专家培训校内专家,校内专家培训实践骨干,实践骨干培训普通教师这样多级培训体系才能扎实有效地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
(三)建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应用网络(专题网站)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不仅仅是个体或小团体行为,更是一个区域性行为,需要相关部门建立一个分类明确、功能强大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应用网络,以便于教师时刻能接受培训指导和实践信息的反馈。笔者认为这个网络应该包括:
1.理论学习区。不仅有前沿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理论,更有教师学习后的心得体会研讨,有资深的专家轮流在线指导,进一步提高理论学习的有效性。
2.教学研讨区。不仅有教师的相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更有形象直观的课堂教学实录以便学习与研讨,专家与教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点评会成为教师最直接的行为指导,更有利于教师学科课程思想的提升。
3.课堂资源区。组织优秀实用的教学素材、课件和软件等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实验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