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须有的顾虑

2006-12-29王志芳

中国教师 2006年6期

  难得上一节市级公开课,我不免有些诚惶诚恐。因为这堂课不仅仅代表个人,更代表学校。因此,尽自己所能上一节对得起听众对得起领导的课,自然成了心中强烈的追求。或许这样的想法太强烈了,顾虑也就不自觉地多了起来。
  首先。学生都能背诵了。我还有必要去上吗?
  根据进度以及自己和学生的实际,上《清平乐·村居》是最好的选择。然而,这首词在本册的《古诗文诵读》上也有且学生几乎都能背诵。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去进行细致的教学,是否有些多此一举?学生是否会厌烦?难得一节公开课,我可实验不起啊!为此,我犹豫了。
  忽然,我想起了一直强调的备课三要素之——备学生。学生能背诵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完全读懂!学生的理解感悟情况如何,我得有个充分的了解。我干脆找来几个中等学生,考考他们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对词情的感悟,他们茫然地摇着头。于是,我决定,就这首词,上它没商量!
  上课那天,在课前预热时,我让一个学生领背积累的古诗词。在他的带领下,学生自然背到了这首词。听课的老师们十分愕然,疑惑地看向我,有些脸上还挂着担忧。我知道,他们的顾虑跟我起初时一样,还在担心我这课还没上就已投上了“表演”的阴影。迎着一束束善意的目光,我胸有成竹地告诉学生:“这首词就是今天这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将对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所表达的感情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相信大家会背得更加精彩!”学生兴致很高,听课老师也释然了。当上课铃声响起时,我带学生们开始了一段关于《清平乐·村居》的新的生命之旅。
  其次,这样的课件是否太粗劣了?
  确定了内容,备好课后,我便马不停蹄地开始做课件。因为那段时间学校的迎检任务很重,老师们都很忙,我决心自力更生,以自己的看家本领——Powerpoint技术去解决。可现成的资料实在太少,一幅情境图,导人时用,理解重点词句时用,指导朗读时用,练笔表达时还用,自己也觉得单调了点。很自然地,我又开始担心——这样的课件是否太粗劣了?以这样的粗茶淡饭去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是否太寒酸了?
  无独有偶,在我上课前一天,我校一位教师在外也听了一节《清平乐·村居》的公开课。她回来热心地告诉我人家的课件做得如何漂亮,课上得如何精彩。于是,我心里更惴惴不安了。我也想让那图中的“小儿”动起来,把他那专心致志剥莲蓬、津津有味尝莲子的活泼可爱的样子在课件中演绎出来。可是要制作那动画谈何容易,一需软件二要技术,只有计算机老师才能完成。而我清楚计算机老师那几天特别忙,让她帮我开夜工,怎开得了口?
  晚上,我坐在电脑前,反反复复运行着课件,在脑海中一遍遍地过着那堂课。盯着那静止的画面那卧着不动的“小儿”,忽然,一个灵感闪现——我的课件没法让他动起来,但我可以让他在学生头脑中动起来!在原来的设计中,我增添了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想象。“画上的‘小儿’是静止不动的,但是,在我们的脑海中,他是鲜活的,灵动的,你能把他的样子描述下来吗?”想象的空间是无穷的,我相信,学生充分想象后“小儿”的丰满形象是再精致的多媒体课件所无法企及的。且看课堂上学生丰富的想象:
  “小儿伏在溪边专心致志地剥着莲蓬,不时地甩着小脚。”
  “小儿剥完一颗,就忙不迭地往嘴里送。一边津津有味地嚼着,一边情不自禁地摇晃着脑袋,两条小辫一甩一甩的。”
  “小儿吃完一颗,就咂着嘴连声说‘好吃真好吃’,手中又剥起了另一颗。”
  好一个顽皮可爱的“小儿”!
  就这样,学生通过想象,将“小儿”的“无赖”诠释得淋漓尽致。至此,我更坚信了那句话——“课件,课的附件而已。”
  再次,是否让学生预习?
  上课前一天,在布置回家作业时,我又犹豫了。按常规,上新课的前一天,我总要让学生回去预习。可这次上公开课,就怕他们预习过了火——把手头的各类参考书看个烂熟。到时我让他们质疑而没疑,或者释疑时学生脱口而出,那课堂又该怎样收场呢?不让预习吧,学生肯定会莫名其妙,好奇心理会驱使部分学生预习得更充分。“公开课要像家常课一样上”,专家的谆谆告诫还响在耳边,何况,用参考书的只是部分学生,再说参考书的能量毕竟有限,教师细致的引导点拨是任何参考书所无法替代的,我决定照常规做。
  第二天的语文课,教学正按预设有条不紊地展开。我把学生理解的难点定为“相媚好”和“无赖”,在质疑时学生也确实提到了这两处。对“相媚好”的理解,那些借助参考书的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准确说出。既然利用部分学生的认知资源就能解决这问题,我就没必要再多费口舌。但是,把这三个字还原为今天的语言“互相亲热地讨好对方”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应致力于引导学生充分感悟语言之中充溢的情感。“这对白发老夫妇在微醉后会怎样来讨好对方呢?”学生面面相觑,显然,这样的问题参考书上是没有的。而这,正是感悟词情的抓手所在。经过一番思考,学生们开始了交流,他们把白发老夫妻恩恩爱爱的情景描述得相当精彩,对词人所流露的轻松愉悦的心情感悟得相当充分。而我,也真正体验了为师的快乐——带着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而这,恰恰是任何参考书所无法完成的。
  对“无赖”一词的理解,又是一个难点。我决定从今天的理解人手,顺便告诉学生部分语言存在古今歧义的现象。“今天我们所说的‘无赖’是什么意思呢?”这太好理解了,举手的学生特别多,我选了一位平时总是怯怯说话的女生来回答。一无赖就是活泼可爱!很显然,她把参考书上的答案迫不及待地搬了出来。“听清楚问题再回答……”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对这位认真预习的学生,我不能断然否定。“哦,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她的脸一红,低低地说:“看参考书的。”“这说明你预习得很认真!”她显然没想到我还会肯定她。“不过,我们现在探讨的是‘无赖’这词在我们今天的意思,你一定知道的,对吗?”我不无期待地看着她。“哦,今天的‘无赖’就是蛮不讲理,就是说话不算话……”对比完“无赖”的古今歧义,我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充分感悟“小儿”的顽皮可爱。在学生被可爱的“小儿”深深吸引后,我适时提醒学生:“死记参考书的答案并不是上上之策,最主要的,还是结合参考资料用心去感悟。”
  评课时,老师高度评价了我课堂的真,评价了我教学的机智。要知道,当初我还为是否预习而举棋不定呢?很多上公开课与我有相同顾虑的老师不无感慨地说:“看来,任其自然才是真啊!”的确,以一颗平常心去上公开课,那么,公开课也就能家常化了。一堂曾让我顾虑重重的课终于画上了还算圆满的句号。曾经的顾虑,原来根本就莫须有!“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当你能从容地面对自己的公开课时,你已经成功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