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过程中应防止的几种倾向
2006-12-29李建强
中国教师 2006年6期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建设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的新尝试。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机会,尤其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弥补了传统课程的许多不足。因此自“研究性学习”出台以后,就引起了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的极大关注。许多教育工作者以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为突破口和切入点,积极开展新一轮课程改革,探索和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在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肤浅和理解上的偏差,许多学校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置、操作等方面存在几种错误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影响了研究性学习功能的发挥,阻碍了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健康发展。而由此诱发的一系列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
一、注重开头和结尾,忽视过程指导
研究性学习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强调的是学习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从课题确立、方案设计到实施,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可以这样说,自主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灵魂。学生一旦失去了“自主”,研究性学习便成为一句空话。但是,让学生自主并不意味着在研究过程中教师指导作胃的削弱。
许多老师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愿过多地介入学生的自主研究。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尚能和学生_起,帮助学生选择课题,设计实施方案,一旦方案定下来了,便认为自己的辅导任务结束了,于是完全放手,对学生的研究过程一概不问,任其自由发展。往往使整个研究性学习呈“放羊式”的无序状态。到了最后,开题搞得热热闹闹,结题时,不是流产,就是学生东拼西凑完成任务,将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的图片、拍摄的照片、下载或实验的相关数据做成课件加以展示,交差了事。
这样的结果严重影响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收获、体验以及热情。因此在具体实施阶段,学校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开头和结尾。一方面教师要敢于放手,尽量保持学生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而不是个别、零散的片段。教师要允许学生走弯路、犯错误,但是为了保证研究性课程实施的质量,对整个实施必须进行过程监控,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另一方面,课程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许多无形的问题可能是课程实施最重要的成果。因此在展示成果时,不应该仅仅是简单的研究结论和成果,同时也应通过各种形式体现学习过程。
二、注重个别发展。忽视群体参与
研究性学习的一大功能就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达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交际能力、团队精神的目的,而这种互动的载体就是研究小组。研究小组一般由3~8人组成,他们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但是,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能力的强弱,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个体参与的情况差别较大。活动能力强,兴趣广泛的学生,对课题研究较为热心,他们积极查找资料,钻研深入,广泛与课题组成员进行讨论,在个人钻研和讨论中,不断接受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他们承担了课题研究的绝大部分任务,甚至包揽了全部研究任务,自然而然地成为课题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各方面能力在课题研究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而一部分性格内向、学习成绩比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他们对课题研究大多兴趣不浓,参与不够。如果教师不能有针对性地对这部分同学做好协调、指导、激励等工作,他们往往会游离于课题研究之外,成为整个课题研究的配角或旁观者,自然很少享受到研究性学习中的各种乐趣,能力也很难提高。
三、注重专门的研究形式,忽视在学科中的运用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局限于只注重沿袭获得科学结论需要遵循的程序和方法,学生的个性化探究方式将被扼杀,研究性学习中如思辨、畅想、感悟等丰富多彩的探索之路被成人社会“想当然的重要性”所代替,教育回归青少年本性的价值被大大削弱。改变这一现实,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全面实现其课程价值,必须摆脱“唯科学主义”的狭隘领域,抛弃研究性学习就是科学研究的错误认识。
时下有少数学校、少数人把研究性学习理解为做课题、搞活动、写论文,要求学生人人有课题,个个写论文,认为没有课题,就不是研究性学习,这并不符合课改的趋势。这是把研究性学习和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完全对立起来的做法,是极片面的、错误的。做课题、写论文固然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决不是全部。研究性学习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而且更多的是渗透在平时学习中。尤其是自然学科,在课堂上更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自主地去解决问题。我们应把研究性学习和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注重单一成果。忽视过程评价和全面评价
一些教师在考核学生研究性学习时,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然而,研究性学习和科学研究相比,有过程性的特点。与科学研究重视研究结果不同,研究性学习更重视研究的过程,更关注研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个人体验以及对信息资料的整理和综合。研究性学习着眼于人的培养,它不严格要求成果的大小,并不看重科研上的突破,而在乎学生一点一滴,哪怕是极细微的进步。在不同阶段,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内容各不相同。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具体表现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况,在研究性学习中期表现为学生围绕课题,搜集、处理信息,开展探究以及相互协作等情况;研究性学习的结果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汇报,也可以是一本探究日记、一项活动设计方案。应该说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在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组织评价时,不能忽视这一特点。因此教师在考核时要注意结果,更要关注研究的过程。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中小学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还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尽快走出研究性学习的误区,加大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和实施力度,使其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生长点,成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发展的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