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孔子活在今天
2006-12-29黄国祥
中国教师 2006年6期
孔夫子离开我们有2500年,他的一生一直倍受后人的尊重,他是中国乃至东方的圣人。但近代以降,孔子的声望不断受到人们的质疑,因为有人把近世中国的愚昧落后等责任最终算到他的头上,于是“五四”时有人要“砸烂孔家店”,“文革”时有人要挖孔家祖坟。每一次都是抽筋扒骨,真是九死一生啊。好在现在人们终于明白了,现代化与传统并非截然对立的。不仅如此,现代化过程中的许多问题还要通过从传统中汲取营养才能医治,于是,孔子的思想又活跃在世界文化舞台。
现代化的教育中滋生了许多问题,解决起来很麻烦,见仁见智,但效果都不太令人满意。为此,我想做如下的大胆设想:作为曾经的“万世师表”,假如孔子现在依然健在会如何面对当下的问题?能否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呢?
我想,他会把育人放在首位,他深谙“士有百行,以德为首”的道理。他认为“立志”是人生的重要起点,他会常与学生“言志”,引导学生确定个人志向,树立人生目标和理想,并为之奋斗终生。他会联系自己的实际,现身说法:“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他会重视陶冶学生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他教育学生要奋进不已,持之以恒。“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上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他会教育学生磨练坚韧顽强的意志毅力,“磨而不磷”、“涅而不缁”、“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他会教学生求真求善求美,他常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人之初,性本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而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他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不会讽刺、挖苦学生,更不会体罚、殴打学生,而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感化学生。他对待学生决无虚情假意,而是真诚相待,无私无隐。他倡导尊师爱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他会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并且谆谆告诫学生终身行为规范:“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他不会只关爱个别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培养特长,各尽其才。他会关心每一个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他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氖围,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材。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他不会视而不见,对学生的意见和要求也不会充耳不闻。
他不会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满堂灌”,他会循循善诱,启发引导,调动思维,举一反三。他知道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他不会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把学习的优先权交给学生,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他的至理名言。“不愤不悱,不启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便是他教学经验的结晶。他当然不会加班加点,作业如山,更不会为了提高自己的分数而煞费苦心。
他会和学生一起切磋探讨,“教学相长”,师生共进。他会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学而不厌”、“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也。他要求学生不仅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多闻”、“多见”、多接触、多体验外界事物。他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挑战,不迷信课本,敢于标新立异,“当仁,不让于师。”他会常常激励和鼓舞学生:“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他和老师一道,会互相勉励,共同合作,亲如一家,放低自己,欣赏别人,不会互相倾轧,勾心斗角。他会虚心求教,取长补短,“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也不会满足于做一个教书匠和经验型教师,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才是他孜孜以求的目标。
他不会把大好的时光浪费在酒桌,消磨在麻将上。他会不断地为自己“加油”充电,提升专业水平。课余时间,他也笔耕不辍,“六艺”的教学科目要进行调整,《诗》《书》《礼》《乐》等校本课程应不断完善,《春秋》《易经》也要及时补充新的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一直是他的座右铭,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是他人生的终极目标。
说了夫子这么多优点,但他并非完美无缺之人,言行上也难免伤害别人,或做出一些让人不高兴的事。不过,他已经申明自己不是什么“圣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他“吾日三省吾身”,知错便改,善莫大焉。他勇于承认,敢于负责,决不遮遮掩掩,文过饰非,固执己见。他总是坦诚地说:“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正如人们赞美他的那样:“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