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边贸见证之旅
2006-12-29宋雪莲崔晓林
中国经济周刊 2006年43期
1982年早春,沉寂多年的中苏边境贸易全面解禁,“去苏联,卖啥玩意儿都赚钱!”—一夜之间,黑龙江边境的几乎所有口岸城市(地区),都变成了热闹而繁杂的大市场,数不清的边境百姓背起鼓囊囊的背包,一窝蜂地涌进苏联远东地区;廉价的牛仔裤、口香糖、运动衫、羽绒服……在当时的苏联人眼里,这些都是宝贝。
20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中俄边贸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秋时节,《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走访了中俄边境黑龙江段的重点口岸城市(地区)及俄罗斯远东地区,了解中俄边贸的现状、发展前景及当地百姓生活,开始了对中俄边境贸易与合作的见证之旅。
本刊将分四期连续刊载“中俄边贸见证之旅”。

“黑河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口岸的旅客气垫船运输正式开通了,这下边贸不会再受冰期影响了。”10月27日一大早,黑河市商务局局长孟新就给《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打来电话,据孟新介绍,黑河冬季的最低气温可以达到零下35摄氏度,现在,黑龙江已进入流冰期,江面已被冰排覆盖。作为一种特殊交通运输方式,可以在冰面上快速飞驰的气垫船,有效地解决了溜冰期两岸易货“断奶”的问题。
“这仅仅是我们促进中俄经贸合作的一个‘小动作’,在对俄贸易,乃至参与国际间贸易与合作方面,黑河将打出一套漂亮的‘组合拳’。”黑河市市长张晶川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根据黑龙江省政府提出的“对俄贸易战略升级”的指导思想,今年1—8月份,黑河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完成98362.02万美元,同比增长167.78%。进出口总值列全省第三位,增幅比全省平均增幅高133个百分点,列省内各地市同期增幅首位。
昨天:“孤岛战略”下的失意者
在黑河与俄罗斯358公里的边境线上,有黑河、孙吴、逊克三个国家一类口岸,分别与俄罗斯三个口岸相对应。其中黑河市与俄罗斯远东第三大城市、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下称“布市”)是中俄边境线上唯一一对距离最近、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功能最全的对应城市,两市之间最近处仅相距750米。
黑河的最前沿地带是个江中岛,叫大黑河岛,位于黑龙江主航道中方一侧。在中苏关系紧张的年代里,铁丝网和碉堡封锁了国境线,大黑河岛几乎变成了真空地带。1992年,中俄贸易全面解禁,大黑河岛从两国冷战时期的“冰岛”,摇身变成了经济贸易的“火山岛”。“大黑河岛国际商贸城”开业剪彩的鞭炮声,令对岸愕然。遥望仿佛一夜间崛起的幢幢楼宇,金发碧眼们对这片热土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接下来,大黑河岛有了第一家对俄贸易店铺,有了第一个民间贸易市场,有了规模宏大的国际商贸城……中俄民间贸易火了!
但在当时,由于所有贸易活动只限于在岛内进行,俄方人员不得进入黑河市区,加上黑河产业结构单一,城市经济基础薄弱,可发展空间相对狭小,除了参与对俄小额商品贸易的当地商人,普通百姓的生活并没有多大改观。
而同时,满洲里、绥芬河等口岸依靠交通等优势,其对俄贸易已从简单的易货贸易,发展到正规贸易甚至积极参与资源、能源的进口。“在上一轮较量中,与满洲里、绥芬河共称‘对俄贸易金三角’的黑河市,明显处于下风。”黑河市市长张晶川认为,作为对俄贸易与合作的桥头堡,从前的大黑河岛充其量算个大市场,并没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今天:满城尽飘“黄头发”
2004年,黑河市委市政府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大黑河岛与黑河市区之间建一座桥,彻底开放黑河市,凡是登岛的俄罗斯游客,可以自由出入黑河市区。此后,黑河边贸迎来了繁荣发展。
9月25日下午3点钟,记者来到黑河市区的一条商业街。放眼望去,满大街都是金发碧眼的俄国人。大街上,中俄双语的中国商品广告随处可见;公园里,成群的俄罗斯游客载歌载舞……俄罗斯人的“长驱直入”,极大地刺激了黑河第三产业的发展,黑河这块沉寂多年的冻土,由于 一座小桥的诞生,而猛然苏醒。
张晶川市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从城市功能的角度来看,黑河具有发展旅游和商贸的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先决条件,在做大做强能源、资源进口,打造加工产业基地的同时,黑河首先应该是一个闻名世界的旅游城市。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来黑河举办结婚庆典、生日宴会。为什么呢?因为在黑河消费很便宜,服务又好。”黑河市商务局局长孟新告诉记者,现在,来黑河开会、休假、请客吃饭已经是俄罗斯人的一个习惯了。如2005年春节,一下涌进来4000多俄罗斯人,所有酒店都住满了。
“要想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壮大自己的实力,黑河必须以主动的姿态去迎接历史的机遇,在比较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创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张晶川的语气异常坚决。
明天:构建“两国一城”
黑河与对岸的布市,是中俄4000多公里边境线上唯一对等的双子星座,从空中看,两个城市紧密相连,一条玉带
(黑龙江)穿行其间,整体感觉就像一个城市。
“站在全球的高度,我们可以这样说,黑河的发展就是反映两国关系的晴雨表,只有黑河和布市互利互惠、共同繁荣,才能最有力地向世人证明中俄之间兄弟般的深厚情谊。”张晶川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谈到对俄经贸与合作,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就是“两国一城”构想与经营。
关于“两国一城”,张晶川认为,随着两个城市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的深入,双边政府都认识到黑河的发展离不开布市,布市的发展离不开黑河。一方面,这两个城市分属于中俄两个国家,经济互补性很强;另一方面,两市最近距离仅为750米,往来非常方便。俄布市蔬菜水果和轻工产品相对缺乏,因此,布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很多来自黑河,每天入境购物的俄边民达到3000人左右。
“‘两国一城’不是行政区划、国界疆域的改变,而是经济贸易的合作与交融。这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也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明智之举。”张晶川说。
对于共建“两国一城”,黑河市星河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陶然感触颇深,“刚开始的时候,关于‘两国一城’的理念,俄方还是有一定的顾虑的。但今年8月份出现了转机,当时黑河和布市联合组成考察团,赴温州、苏州、杭州学习考察。在苏州,俄方的积极性才真正被调动起来了。”
“(俄罗斯人的表现)完全可以用‘目瞪口呆’来形容,看到现代化的苏州工业园区,俄方代表当时就愣住了!一个俄政府官员对我说,中国的发展太惊人了,不可思议啊!”陶然说,之后的推介会上,俄方发言人开始张口不离“两国一城”这个词了。
关于“两国一城”的未来,张晶川充满信心,他介绍说,目前,星河公司已经把俄罗斯的电力成功引进了黑河,我们扩建了4C级国际机场、改造升级了黑河铁路、新建了高等级202国道,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立体运输网络已全面形成,即将开工建设的黑龙江大桥将使交通体系更趋完善;黑河与布市都建立了完善的移动通讯网络,从事中俄经贸合作的商家在黑河或布市,用一部中国手机,就可以有效地管理企业;银行间本币结算业务开展多年,已完全走入正规。“黑河和布市在共同高速奔跑,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