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进农牧董事长何新良:“让农民分享大农业的好处”
2006-12-29原蕊
中国经济周刊 2006年46期
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已引起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能够吃上安全、放心、无污染的食品,已成了消费者最大的渴望。
2006年,全国最大的连锁超市之一家乐福,在经过两年的时间,考察了近40家养殖基地之后,最终选择了广东省惠东县东进农牧集团公司(下称“东进”)生产的冷鲜肉。
“我们就是要给顾客提供安全无污染的食品,这是我们一直奋斗的目标。”东进董事长何新良表示,东进农牧一直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生产加工食品,东进内部仅管理工人技术操作的文件就有400多份,从工作服到每一个具体操作,都有严格的标准。
集中养殖解决安全隐患
1997年,香港刚刚回归,在香港从事多年食品贸易的何新良就和弟弟一起回到了家乡—广东省惠东县莆田村,建起了一个1000头母猪规模的养猪厂,并采用了当时还很新鲜的“公司+基地”的模式开始了他的养猪大业。
公司起步之初,村里的乡亲们并不看好:“我们养猪都亏本,你从香港回来又能怎样?”在香港学到了高标准养猪模式的何新良却坚信,自己能够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但他很快就遇到了问题。
东进起初只集中饲养母猪,对于肥猪则实行的是分户养殖方式,公司提供饲料和技术。技术是新的,模式是新的,管理也与众不同的东进本以为这一下可要赚上一大笔,可结果却大大出乎人的意料。
1998年初春,何新良把收来的500头肥猪卖到了香港,但没想到第二天却接到了对方要求退货的电话。一打听,才知道问题就出在个别产品的药物残留超标了。
经过调查,何新良发现由于农民的知识水平、养猪技术有限,分户养殖存在着很多喂养混乱的情况;而且分户养殖还造成了公司在回收和销售环节的被动局面,因为在猪价好的时候,农户就偷偷把猪卖到市场上了。而最重要的还是食品安全问题,用药不规范,防疫不好搞。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何新良开始思考集中养殖。但集中养殖就必须兼顾猪场扩大规模和乡亲利益的问题。何新良在考虑到两者利益关系基础上,想出了一个让村民买他的小猪然后由公司来集中育肥 ,风险由公司承担,利益与村民共享的新办法。
花上600元养猪,而猪长的好坏卖得贵贱又不用自己操心,一年还可以稳稳的赚到120元钱,对村民们来说这当然是求之不得的事。1998年秋天,惠东县莆田村掀起了入股热潮。就这样,东进从根源上找到解决了猪肉安全防疫和品质控制问题的办法。
因为坚持高标准、无污染,东进的产品几年来获得了大量国家质量安全认证,2003年,公司荣获惠东县畜牧局颁发的防疫工作信得过单位称号,2004年,东进生猪、生菜、芥菜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检测,被评为无公害农产品,2004年9月又被国家农业部等八部委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据何新良介绍,东进的产品在广州、深圳、香港等大城市已畅通无阻,而且还开始远销东南亚等国家。
与农户共享利益
“我们这个行业只有走产业化,才有出路!”何新良颇有感触地表示,“而这一切只能和农民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
由东进公司和广东惠东莆田村所打造的“公司+基地+产业化农民”的大农业模式不仅实现了民富,还营造了一种“老有所养、少有所依、青有所为”的和谐氛围,探索出了一条有鲜明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
“没有农民的支持,我就不可能有一个良好的生产基地,就不可能实现产业化规模发展。”何新良表示,在东进的整个发展历程中,农民一直扮演着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从分户养殖到集中养殖;从租用农民土地到农民入股;从个体农民到产业化农民;从村庄的分散种植到集约化种养……如此重要的伙伴,如果不能兼顾他们的利益,必然也不可能健康长久的发展下去。何新良也用实际行动表达了他的想法。
租用村民土地,何新良给出的条件是按照当时的稻谷最高价来补偿的,一亩地一年租金最少500元,同时租地农户全部可以成为公司的工人,每月最少800元工资,外加200元伙食费。并且他承诺,租来的地由公司统一管理并将继续耕种农作物。农民原来的土地承包权没变,还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如今莆田的14个自然村已有400多人成为东进领工资的公司员工,人均年收入1万元以上。
为了更好的和农民联结在一起,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何新良又提出了公司担保、农民在信用社小额贷款入股、保证回报不低于15%的优厚条件,开展了合作开发山村小型立体化养殖基地的建设。
“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就是命根子,他们把土地给了我,我就有责任给他们带来富裕。”何新良充满感激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