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口未来5年将超载300万
2006-12-29杨开忠
中国经济周刊 2006年48期
人口超载已经成为北京的重大现实难题。
环境人口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要求下,在不超出生态系统弹性限度条件下,环境系统所可能支撑的人口数量。一个区域环境人口承载力取决于这个区域环境系统的瓶颈因素。北京位于全国严重缺水地区,按照联合国标准,属于极度缺水地区。水资源是北京环境系统最主要的瓶颈因素。因此,水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从根本上决定了北京区域环境人口承载力。
我们据此测算,2005年北京人口承载力应为1436.3万人,但实际常住人口超载101.7万人;到2010年,估计超载300万人左右,首都可能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危机和环境质量的巨大压力。

北京人口严重超载
北京2005年水资源总量为32.7亿立方米。在上游来水和南水北调工程供水有可靠保障条件下,到2010年北京水资源总量能够达到37.3亿立方米。扣除维持北京特定生态环境所需用水4.7亿立方米/年后,2005年和2010年的可利用水资源总量分别减少为28亿和32.6亿立方米。这一水资源量能够承载多少人口还要看人民生活水平及单位GDP所消耗的水资源量。
2005年北京人均GDP为5547.6美元,万元GDP水耗为50.1立方米。按此计算,2005年人口承载力应为1436.3万人,与这一能力相比,实际常住人口超载101.7万人。超载的代价是地下水位继续下降、环境质量仍然较低。
到2010年,根据 “十一五”规划,北京市人均GDP将达到8000美元~8500美元以上,万元GDP水耗比2005年降低20%,为40.08立方米。按此计算,到2010年北京环境最多能承载1336.56~1420.09万人。然而,即使考虑到2008年奥运因素的消退以及北京周边地区发展,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和河北曹妃甸的发展,北京人口增长态势明显减缓的可能性依然不大。估计到2010年,北京常住人口将突破1650万人而达到1713万人以上。届时,相比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提出的到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1800万左右的目标,只有不到100万人之差,与2010年人口承载力相比,超载292.91~376.44万人。
“双管齐下”治理人口超载
治理人口超载问题,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控制人口增长规模,二是大力提升首都环境的人口承载力。
在控制人口增长规模方面,国内外正反的发展经验已经表明,一个地区既要发展又要控制人口规模,根本出路在于转变发展方式,降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口增长的依赖,转而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如果用人口系数(一个国家和地区单位GDP所占有的常住人口数)来表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口的依赖程度的话,则目前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口的依赖程度是香港的4.6倍,仅相当于其20世纪80年代末期水平;是上海的1.13倍,大致相当于现在全世界平均水平。这就意味着,通过降低对人口的依赖程度来控制北京人口规模膨胀大有可为。事实上,若2005年对人口依赖程度下降到上海同年水平,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就可以减少169.7万人的常住人口需求。
而要努力降低北京发展对人口增长的依赖程度,力争到2010年下降到香港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以上,关键就在于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从相对依赖劳动力投入转向更加依赖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轨道上来。因为在现阶段,社会劳动生产率低是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人口依赖程度高的关键决定因素。北京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不仅只有英、德、日、法、美等发达国家的1/7~1/8及韩国的1/3左右,而且较明显地低于上海。因此,要把多层次、全方位提升劳动生产率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重点之一,鼓励和支持全社会从结构升级、区位优化、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经营管理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