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河北“焦钢联盟”难产

2006-12-29

中国经济周刊 2006年14期

  “不能再拖了,这是最好的时机! ”刘如军在其集团所属的某宾馆的一个小房间里,面对着三十余名挤在一起的河北冶金和山西焦炭业的老板们急切地说。
  身为邯郸钢铁集团公司董事长,刘如军同时还担任着钢铁大省—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会长一职。在3月23日于邯郸召开的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2006年理事扩大会议上,他特意将山西省焦炭行业协会会员企业的老总们也请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吃吃水果,开个联谊会”。
  但这次“联谊会”却并不只是“吃水果”那么简单,河北冶金协会的最终目的是要“吃”下山西焦炭行业协会下属企业年产的3500多万吨以上的焦炭产量。
  
  “夜宴”
  
  在3月23日举行的晚宴上,诺大的宴会厅被分割成两半:一半是河北冶金业的代表们,另一半是山西焦炭业的50余名代表,而中间的主桌上坐的是来自国家发改委和河北省政府的领导。宴席间,唐山、邯郸、保定、山西多种口音汇聚一堂,觥筹交错,喜气腾腾。
  也许是由于晚宴的气氛太过热烈,原定于19:30分召开的“山西焦炭行业、河北冶金行业供需座谈会”被推迟了近一个小时,而且选择的会议室也着实差强人意—等到三十多个半醉的企业家们挤进这个过于狭窄的八楼房间时,一些人只好选择回到各自的房间休息。
  “全行业无纪律!”唐山国丰钢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震在又有几个代表姗姗来迟挤进会场时表示了不满。他说,去年焦化行业和冶金行业因产能过剩引起的大规模亏损,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山西和河北省的企业行业自律性差,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采取相应的行动。
  实际上,已连续紧缺三年的焦炭,在2005年上半年出现拐点。05年全年产能过剩约30%,迫于产能过剩造成的价格大跌—出厂价从2004年初的1400元/吨下降到2005年年中的1050元/吨左右—的压力,被称为“焦炭欧佩克”的山西省焦炭协会的会员单位在去年6月共同签署了《山西省焦炭行业生产自律公约》和《山西省焦炭行业价格自律公约》,合称“绵山公约”。公约要求会员企业减少企业投产规模的20%-40%,限产期暂定为3个月,总计压缩产量600万吨左右。
  但限产并没有带来想象中的市场景气。“我们去年用旗下6个煤矿的500万吨煤产生的效益来补贴180多万吨焦的亏损—一亿一千多万,今年我们继续安排(预计)了一亿三千多万的亏损”,太原煤气化集团公司的副总经理齐立宏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实际上,就在山西“绵山公约”出炉后,数家已经看出山西焦炭企业困境的冶金企业,在河北承德召开了一个联手压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