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隐伏老龄化的危机
2006-12-29
中国经济周刊 2006年17期
人口老龄化使上海面临空前压力,未富先老,养老体系尚未成熟,使上海这个经济发达的城市遭遇尴尬。
老人“满意度”下降
人口老龄化对养老模式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对社会的消费需求甚至生产结构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据上海市民政局向《中国经济周刊》提供的调查资料显示,在经济状况与养老保障方面,被调查的上海市城乡老年人中96.9%的享受养老金或养老补贴,2005年的平均收入均比2003年调查有所增加;而2005年上半年,城镇老人的平均个人收入为1068.0元/月,比2003年的调查结果增加53.1元/月;而农村老人在2004年的平均个人纯收入为452.8元/月,比2003年的调查结果增加149.0元/月。
上海全市养老金普及率很高,96.9%的老人享受各类养老金(或养老补贴)。其中,90.3%的老人以养老金(或养老补贴)为主要收入来源。而在享受养老金(或养老补贴)的数字上仍然存在“城乡差别”:城镇老人的平均养老金(或养老补贴)收入为970.7元/月,农村老人的平均养老金(或养老补贴)收入为266.7元/月。
据介绍,在医疗保障方面:被调查老人中94.6%的城镇老人享受各类医疗保险待遇,92.6%的农村老人享受各类医疗保险待遇;79.5%的城镇老人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74.9%的农村老人享受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待遇;8.2%的城镇老人和8.4%的农村老人享受小城镇医疗保险待遇;6.6%的城镇老人和9.3%的农村居民享受征地医保待遇;只有2.3%的城镇老人和1.8%的农村老人在医疗上完全自费。
调查资料还显示,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自我评价方面,被调查老年人中94.8%的老年人生活能自理,3.8%的老人认为部分能自理,1.4% 的老人认为完全不能自理。与2003年的调查结果相比,能自理的比例上升了1.5个百分点,不能自理的比例下降了1.1个百分点。
华东师大人口研究所教授、上海市老年学学会副会长桂世勋认为:尽管上海市老年人的各方面生活质量都提高了,但老人对整体生活状况的满意度却下降了。
他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老人对整体生活状况表示不满,是因为他们作比较的参照系发生了变化。虽然现在退休养老金比以前有所提高,但在职职工以及临退休的人员收入增长的幅度却更大,退休人员工资增长幅度低于在职人员增长的幅度,因此老人在和现今的年轻人及临退休的人员对比之下满意度降低了。”
“两高一冠”慢性病隐患
仍然利用问卷的方式,《中国经济周刊》3月底在南汇调查了解到,多数老年人知足常乐、安度晚年。以家用电器及饮用水为例,一件没有的有9人,占被访人数的9%,有一二件的41人,占42.3%,饮用井水的56人,占57.70%。
很多老人因为防病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