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为陈述鸣不平

2006-12-29王秉礼

中国经济周刊 2006年49期

  电影表演艺术家、有“情报处长”宿称的著名反派演员陈述,于2006年10月17日驾鹤西去。闻此噩耗,笔者首先对陈老的病逝深感悲痛,祈祝老人家一路走好!继而,更为他晚年的凄凉境遇鸣不平,并且随着其“走”得越远,这种情绪便越沉重!
  一位名士逝去,大家必将格外追思其辉煌的足迹与业绩!如今,人们以诗一样的语言赞颂了陈述老灿烂的艺术人生:“在那个缺少娱乐的年代,因为有了一句‘根据我的情报……’而有了笑声;在那个清贫的年代,因为有了‘这事儿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而变得生动;在那个没有偶像的年代,因为有了他这样的电影大师而值得怀念”。可以说,从初登银幕的《斩断魔爪》,至因敌情报处长一角而成名的《渡江侦察记》,再到《聂耳》、《为了和平》……陈老精心创造的一位位栩栩如生的角色,都已成为我国影坛的经典。如用当下时髦之语,即陈述同志为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电影事业的拓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谓出类拔萃的人才!
  然而,就在我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之类口号叫得震天价响的今天,这样一位电影表演艺术家,晚年的工资和养老金都不高,境况窘迫潦倒。自中风后,因要靠进口药物维持治疗,陈述老的积蓄所剩无几,经济压力非常大;更让人不平的,就是仅因他是中级职称,便不得享受离休干部的医疗待遇,很多进口药物不能通过医保来报销!而有类似悲惨遭遇的绝非陈述老一人。指挥大师李德伦病重之际,也只因“级别”不够,不能住高干病房,家属求助私人关系、走后门才得以解决;还有美学大师宗白华……对此,著名音乐人黄燎原满心忧郁地指出:“实际上,有很多艺术家的生存状况并不理想”。
  勿庸讳言,“文革”的后遗劣症之一,即“嘴上唱高调,行动不配套”。平素,什么“全球的竞争,最根本的就是人才的竞争”啊,“振兴文艺,关键是人才”啊,等等,调子热腾得很。然而,要动真格的,对不起,便差劲儿了。对此,李瑞环痛斥道:“言行一致,则一言九鼎;言行相悖,则一文不值。”
  既然平时某些人口口声声把人才称赞为我们的“宝中宝”,那么像陈、李这样的社会名士,在病重危急关头,怎么就不能入住高干病房,享受高位的医疗待遇呢?你是只瞧“级别”,还是看贡献呢?死抠住“级别”不放,唯“官阶”定夺,正是腐朽的“官本位”封建意识阴魂不散。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中国的事情是复杂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脑子也变得复杂起来。”什么事情都简单地“一刀切”,实为我们工作中的沉疴及大忌!正确的态度应该且必须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众所周知,缴费取暖是原则,但是对于那些弱势群体,不少地方实施了减免补助的“区别”政策;再有,缴费上大学,理所当然,可对于若干贫困子弟,国家采取了助、贷、奖、勤、免等灵活措施,为他们读书开辟“绿色通道”。
  既然“贫困”能够作为那些弱势人群排忧解难的“通行证”,而陈、李这些艺术家们的“贡献”,何以就不能成为他们享受高水准就医治病待遇的“护身符”呢?
  实在地说,某些名士在医疗上的遗憾遭遇,责任不在医院。院方按规章制度办事,无可厚非。关键是有关职权部门,要破除封建,解放思想,克服僵化,实事求是,学会变通,细致入微,以科学人才观,切实全面搞好人才保护工作,绝不可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变成“决心在嘴上,行动在会上,落实在纸上”。
  历史辩证法将证实:只有很好地善待一批老人才,才能“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涌现出新一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