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文化
2006-12-29宋雪莲刘若凝
中国经济周刊 2006年49期
10月28日上午,中央党校中直机关分院、国家机关分院的部分部级、司局级领导干部学员、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和全国党校分院7千多名处级干部学员,通过中央党校远程教学,共同听取了胜利油田管理局党委副书记李玉卿关于胜利文化的讲座。
这是一个企业的文化建设成果第一次登上中央党校的课堂。
在胜利油田的企业文化建设中,自主创新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如他们历时8年研究出了一套世界领先的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该理论已经让胜利油田大胆地跳出了胜利,走出渤海湾,征战海内外。如今,胜利油田的勘探面积已达12.4万平方公里,并且预测到中国东部松辽、渤海湾、南襄、江汉、苏北等盆地,隐蔽油气藏在100亿吨左右,而勘探和开发这些油气资源的潜在效益将超过万亿元。
这不仅仅是胜利油田的胜利,它代表着整个中国石油工业的全面振兴。
“百年创新,百年胜利”的提出绝非异想天开,它缘于世界领先的勘探技术,更有着新一代技术工人的强力支撑。
科技创新“胜利油田可以再采100年”
“石油就在地质学家的脑海里”,这不仅仅是世界著名地质学家华莱士的一句名言,它更为胜利人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作为“摔碎了的盘子,又被人踢上了一脚”的石油地质“大观园”、世界上三分之二的油藏类型都能在这里找到的胜利油田,一定存在隐蔽的油气藏,哪怕是面积小、分散、识别难度大……

“十一五”勘探开门红
这是一座没有围墙的企业,生产、作业范围涉及山东省东营、滨州、济南、德州等8个市的28个县(市、区),油田人的足迹更是遍布国内外—这就是胜利油田,中国第二大油田。
11月16日,新疆胜利油田(下称“胜利油田”)勘探开发中心传来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胜利西部新区西缘车排子区块排8-20井遇油气显示,油层厚度5米。经测井资料证实,为良好油层。
同时,胜利油田勘探在山东东营北带、东营南坡和车镇北带等地区取得突破和进展,提交的10581.39万吨控制石油地质储量和12293.91万吨预测储量全部顺利通过验收。油田预计年底能全面超额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各级储量任务,实现“十一五”勘探开门红。
事实上,从“九五”以来,在胜利油田历时8年研究取得的成果—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的指导下,油田探井成功率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累计探明隐蔽油气藏石油地质储量超过6.5亿吨,相当于又找到一个中原油田。在2003年、2004年连续实现三级储量“同时过亿吨”的基础上,2005年新增预测储量10616万吨,新增控制储量10139万吨,新增探明储量10032万吨,连续3年实现新增三级储量“同时过亿吨”。
“根据现有的技术水平和现在已知的资源分布,胜利油田再采100年没问题。” 中国石油大学地质学教授金强语出惊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油气资源被发现,油气工业至少还有百年的辉煌。胜利油田所在的渤海湾盆地油气探明程度和储采比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所以说,百年辉煌的胜利在情理之中。”
而在10几年前,金强教授和胜利人都远没有今天这么乐观。
1987年,胜利油田原油产量冲上3000万吨,并连续9年年产原油保持在3000万吨以上。但是随之出现了持续的产量下滑。
最艰难的是2000年,平均每个单块探明储量仅为116万吨,只有“七五”的29%,“八五”的50%,整个“九五”平均水平的65%,“资源枯竭”的阴影笼罩着整个油田。
8年一个“大理论”,勘探从“碰”变为“找”
“每年的新增储量赶不上开发的速度,从‘七五’到‘九五’,渤海湾盆地石油年产量下降了1100万吨。也就是从这时开始,胜利油田的勘探工作由主攻构造油气藏转为寻找隐蔽油气藏。”
隐蔽油气藏作为一种单独的油藏类型,在众多油藏类型中一直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以地层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等为主的隐蔽油气藏,其形成机制、控制因素和分布规律十分复杂,现有的勘探理论和技术难于发现和预测。“更多的时侯,它们属于勘探过程中的‘意外’收获。” 众多的未解之谜困扰着胜利油田的找油专家,也成为21世纪世界石油地质学家攻关的前沿。
胜利油田油气勘探首席高级专家宋国奇一直参与隐蔽油气藏的勘探研究工作,“从‘九五’初期开始,胜利油田的勘探研究设立了九大基础课题,与十几所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2001年,国家科技部下达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一场针对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理论攻坚战在胜利油田全面打响。”
为了赢得这场战斗,胜利油田调集了石油地质、石油构造、石油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勘探、计算机技术、油藏工程、先导试验等十多个学科的千余名科研人员进行“多兵种联合作战”,先后测试分析样品37830余块次,开展物理模拟实验380余项次,钻专探井943口,举办隐蔽油气藏国际学术研讨会两次、全国学术研讨会4次……前后整整奋战了8年。
2003年10月,第三届隐蔽油气藏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胜利油田向大会报告了胜利人建立的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体系,回答了隐蔽油气藏如何形成、如何寻找等重大科学问题,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这是继我国陆相生油理论和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之后又一个里程碑式的理论创新,整体达到国际领先,将引领全球隐蔽油气藏勘探向纵深发展。
“理论的突破,使油田隐蔽气藏勘探实现了由‘碰’到‘找’的转变,也使得油田从根本上扭转了油气储(产)量下滑的趋势,为油气生产的再次上升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
“想干有责任,会干有技术,巧干有绝活,实干有贡献。”胜利油田的工人们已不再是只会苦干的旧式工人,而是在工作中汲取了大量知识和经验的新时期的技术能手,他们是同企业一起成长起来的真正人才。
技术创新“咱们工人有技术才能更有力量”
11月 24 日上午,胜利油田采油二矿的现场技能比武在寒风中拉开了大幕。由于是随机抽取比武选手,二矿抽到了14女1男。
矿副教导员侯春梅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为了打好这场比赛,二矿的队员们早晨6点钟就来到了练兵场。
在胜利油田的许多基层单位,“连炊事员都有采油工的上岗证书。”胜利油田的一位基层干部告诉记者。
这个拥有一位工程院院士、140多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和5000多名高级技术人员的油田,同时还有近11万名青年技术工人。如何把这样一支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有生力量转化为人才优势,已经成为胜利油田的一个重大课题。
“岗位比武只是一种检验的形式,在胜利油田的4000多个基层单位里,许多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作为人才文化的一部分落在了最实处。” 胜利油田人力资源部的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胜利油田涌现出了王为民、陈景世、吕幸端、程海鹏、王天正等一大批新时期知识型、技能型产业工人典型和工人技术专家,他们引领着油田的职工们,为油田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工人专家陈景世—“他搞的东西最管用”
2005年4月30日,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胜利油田高级工人技师陈景世在北京向胡锦涛总书记作汇报时,提出了“咱们工人有技术才能更有力量”这一命题,得到了总书记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而在2004年11月,胜利油田已把陈景世所在的技术攻关小组命名为“胜利陈景世技术攻关小组”。
从1974年部队转业来到胜利油田当修理工开始,到成为胜利油田的工人科技创新专家,30年间,陈景世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自学之路。
起初,陈景世只是胜利油田机械制修厂的一名司机,初中文化程度。那时候,机械制修厂负责油田施工设备的维修、保养和石油产品制造加工,但是,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难题却常常让人束手无策。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对自己“约法三章”:不打扑克,少看电视,晚上12点之前不睡觉。
从那以后,只有初中文化的陈景世硬是先后自学了10多门大学课程,做了几十万字的笔记,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5篇论文,研制开发出40多项新产品,其中8项被授予国家专利,为企业创造了320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

陈景世一直在生产一线,他所搞的技术创新,往往是科研人员不想搞或者想不到的。但他的创新却有效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40多项革新成果几乎全部应用到生产管理当中,既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又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领导和职工都说:“他搞的东西最管用,给一线操作工人减轻了劳动强度。”
陈景世孜孜不倦的创新精神在职工中产生了积极影响。一时间,在油田学技术、练本领、立足岗位搞革新蔚然成风。
据统计,仅胜利采油厂5年间就有1700多名职工拿到自学和成人教育毕业证书,职工每年提出的合理化建议都在2000条以上,创经济效益达3000多万元。科研人员也主动对照陈景世找差距,革新创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仅2005年就研究开发出20多项科研成果。
“天正工作室”—导师带徒新模式
一名普通的作业工人,却成为目前胜利油田作业系统中唯一的技能大师、山东省首席技师。他就是胜利石油管理局井下作业二公司作业一大队技术服务队队长王天正。如今,这个工人技师正带领着一帮年轻人战斗在科研和生产的第一线。
“天正工作室”是胜利油田井下作业二公司三大文化品牌之一,成立于2004年10月,现有成员23人,主要担负着公司和大队大修作业、工具革新及快速修井配套技术的科研攻关工作。
王天正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一次意外的冲砂事故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伤痛。 1980年,一次意外的冲砂事故夺去了同在采油厂作业大队的好友年仅21岁的生命。悲痛使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搞技术革新,清除掉修井生产中‘咬人、吃人’的‘铁老虎’,用自己的双手为作业兄弟们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工作环境。”
搞技术革新,对于只有技校文化的王天正来说谈何容易。为了自己的愿望能够实现,王天正开始自学。几年下来,他先后记下了十几万字的学习笔记,自学了《设计原理》、《机械制图》等多门大学专业课程,实现了实践技能和专业理论的融会贯通,为开展技术革新奠定了基础。
随后,王天正开始了漫长的技术公关,并且很快取得了效果,其中,他研究的机械捞砂代替传统水力冲砂技术单井作业成本降低7000余元,施工周期由过去的24小时缩短到4小时以内,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大家的智慧聚集在一起,许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王天正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过去的20年,我完成了40多项革新成果,而工作室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18项。”
不仅如此,工作室还采取集中授课、现场讲解、实际操作三方面相结合的方法,把新工艺、新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职工,为油田的导师带徒活动提供了新的模式——导师带徒不再是一对一而是一对多。
对于水平较低的学员,还派专人带领他们到施工现场,观察作业施工过程,手把手地传授经验,指导技术,提升学员现场操作能力。对技术水平较高的学员,工作室实施项目带徒,通过师徒项目负责制、项目导师制等方式,引导他们参与单位课题攻关、成果研制与开发,在项目攻关实践中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使青年技术人才得以快速成长,为油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技术感悟——来源基层,回归一线
在榜样的带领下,基层职工学习技术的势头也很足。
在现河采油二矿采油13队的队员手里,都有一本《岗位心语》,那是他们为了达到对操作技能加深理解、记忆深刻的目的而编撰的活动感悟顺口溜和岗位操作口诀。
指导员张育红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职工们编顺口溜的过程,就是对技术要点、操作要领加深理解的过程。“像青工薄静,为了编写量油测气的操作口诀,翻阅了三个版本的采油工培训教材。”
现河采油13队管理的牛20和王53断块属于高压低渗透区块。近年来,随着断块油田地层能量下降,综合含水上升,地面管理三低一高特点突出,生产管理难度逐步加大,而职工队伍技术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个别职工感觉当工人没奔头,不专心岗位工作。部分参加工作时间较短的职工缺乏技术特长,存在想干不会干的现象。” 张育红说。如何引导职工技术立身,走岗位成才、岗位奉献之路,成为队党支部一班人认真思索的问题。
今年以来,他们聘请陈景世为队上的技术顾问,同时,他们在职工中开展专题辩论赛,教育职工树立“多采知识才能多采油”;“技术工人也是人才”; “工人可以靠技术提升价值,成就事业”等五种理念。
围绕提高职工技术素质,他们优化培训形式,总结提炼了专家课堂法、标准示范法、工前示教法等“育人成才12法”。在技术学习中,他们尽量使用职工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 针对生产管理中的难题,在职工中开展难题攻关招标活动,把职工内在的学习动力用在实干、巧干、创新独特的工作法和管理法上,用在节能降耗、攻克生产难题、提高开发管理水平上来。为了鼓励更多的人搞“小改小革”,队上以“小组带头人”乔振胜的名字命名了“振胜攻关小组”,使全队的“小改小革”走向了规模化。其中世诚简易井口盘根旋紧器、振胜重力加药装置、晓东油井套管自动卸压装置等已经完成并实施。
“看到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小发明被当成宝贝放在队部的展览室里供大家学习参观,职工们比拿了多少奖金都感到骄傲。”乔振胜说。
在长期稳固地为油气主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把技术、劳务、产品最大限度地投放到国内外市场中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市场竞争,胜利这个品牌已得到了市场的检验和洗礼。
胜利品牌 外闯市场的通行证
依靠技术实力跨国界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在海内外打响胜利品牌,使胜利油田成为了跨国经营的成功典范。
2006年11月4日,胜利新疆勘探开发中心宣布胜利西部新区原油产量突破10万吨。这是胜利油田有史以来第一次在本地之外找到探明可采储量。胜利油田在西部共有26个风险勘探区块,面积达9.1万平方公里。目前,西部新区的永进油田控制储量1.4亿吨,相对富集储量达到5000万吨。预计到“十一五”期末,胜利西部新区将建成百万吨级产能,真正成为胜利油田重要的资源接替阵地。而在13年前,胜利人第一次在国内市场有了重大突破。
13年前被“逼”外出找市场
20世纪80年代,在胜利油田,容易发现的大油田都已被发现,油田的储量和产量在一段时间内徘徊不前,一度面临工作量锐减、队伍设备闲置的窘境,最多时曾有50%的前线作业队“无米下锅”。
为此,胜利人除了大胆解放思想,创造性地提出复式油气藏理论,在相继发现了王庄、新摊、孤东等一批不同规模的油田以外,还大胆改革内部管理模式,有步骤地为一批二级单位“断奶”,“逼”他们面向市场找饭吃。
胜利油田井下作业公司就这样率先走出了油田。
井下作业公司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1993年5月25日早晨,大港油田某招待所会议室,采油厂的领导正与胜利油田井下作业领导就一批14口井的合同进行谈判。当对方问井下带队领导什么时候可以部署到位的时候,他回答说:“一天。”
当天傍晚,东营至大港的公路上,一列由50多辆汽车组成的队伍亮着雪白的车灯,正向大港急驰。车上的几十名井下职工都是上午接到命令就火速从东营出发的。为了许下的诺言,他们已经近十小时水米未进。
第二天凌晨,油区井场在车灯的照耀下喧闹了起来,等到东方初露曙光的时候,大港油田的职工们惊讶地发现,6台高高耸立的大修井架已经在油区就位。
其实,在听说大港有一批对外招标井的时候,胜利油田井下作业公司就成立了市场公关组,并且对路况和施工条件进行了调查。随后,他们又在7天的时间内拿下了大港70天没有拿下的井,一下子打出了自己的威风。
在大港油田承包14口高难度大修井的施工作业任务,使这些老大难井重显生机。一时间,国内陆上石油行业市场响起了一片“狼来了”的呼声。
头一炮打响后,干部职工士气大振,他们南征江苏压裂,东到辽河试油,西去中原服务,启动了向外闯市场的整体突破。从此,钻井、油建等施工作业队伍纷纷走出油田,把目光瞄向外部市场,先是跨地区,接着跨行业,在国内,利用定向井、水平井钻井技术国内领先的优势,打入新疆、陕北、青海等十几个省市,随后,油田的钻井市场后又跨出国门,实现了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界的“三级跳”。
一周“攻克”卡塔尔项目奠定国际市场地位
石油行业一直有着这样的共识:世界上石油开采要求之高莫过于西亚,而西亚又以卡塔尔施工要求最严。能在卡塔尔站稳脚跟,就等于拿到了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2000年1月1日,一口由中国人施工的高难度水平井在中东卡塔尔杜汉油田正式开钻,在西方大石油公司垄断70年之久的钻井技术服务市场上第一次出现胜利人的身影。
胜利的钻井技术是在胜利油田土生土长的,虽然国内油田行业一直有“胜利的钻井大庆的油” 的说法,可是,为了考验胜利卡塔尔项目组钻井技术的可信度,卡塔尔方一上来就安排了两口难度极高的水平井,要求在一周之内拿出施工设计方案。
一周的时间,这在国内几乎是不可能的,可是这里却只有行或者不行。“不行”,就意味着被逐出市场。时不我待,胜利项目组硬是一天只睡3-4个小时,按期拿出了让对方最挑剔的管理员都竖大拇指的方案。经过一个月的精心施工,顺利完成了具有世界级水平的两口水平井施工任务。
随后,卡塔尔方安排了一个“更难啃的骨头”:DK——522井。这是一口高难度海油陆采大角度绕障井,由于难度太大,西方钻井公司拒绝施工达5年之久,而这次交给胜利项目组,卡塔尔方面还提出了过分的要求:拿不下这口井的设计,以后项目组的所有施工井设计都要交给其他钻井技术服务公司,并且要胜利支付昂贵的设计费用。
两个星期的设计方案六易其稿,终于使设计达到最优。最后,通过与江苏钻井队密切合作,再次创造了卡塔尔杜汉油田钻井施工的高指标。
胜利人因此得到了对方的郑重承诺:今后所有与项目有关的井都由胜利项目组自行设计,与其他国家的石油公司无关,胜利项目组在卡塔尔方的认可下可对西方石油公司提供的数据进行认证。
胜利项目组在卡塔尔的出色表现,打响了“胜利”这个品牌 ,“胜利钻井技术”从此在中东石油钻井市场上显露峥嵘。
“从1993年以来外闯市场的从无到有,到实现了递进式突破和跨越式发展。外部市场的经济总量在油田中的比重已经越来越大。”胜利石油管理局党委书记、王立新介绍说,“目前,胜利油田已经形成了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同闯,油田和二级单位甚至三级单位齐上的全方位、多层次外闯市场局面,并且逐步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靠品牌和美誉度站稳了市场,走上了良性发展之路。”
油田的“胜利钻井”、“胜利井下”、“胜利物探”、“胜利设计”、“胜利油建”等行业品牌誉满国内外市场”,并且战斗在国内29个省市、105个地区、22个油田以及卡塔尔、美国、日本等13个国家和美国EDC公司等5个反承包市场领域,闯外部市场的队伍发展到2067支,17939人次。2005年油田外部市场创收超过45亿元。
1964年1月25日,这是一个胜利人不能忘记的日子。这一天,当时的石油部关于组织华北油田勘探的会战报告被党中央批准,新中国从此开始了大庆石油会战后的第二次大战役——创建胜利油田。
胜利历程一部艰难创业史,一群翻天覆地人
在外界看来,胜利油田之所以能走出国门,与胜利油田40多年的发展史分不开,在这期间,胜利油田不仅积累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40年前,打出了华8井的指导员曾到大庆油田开会,回来时装了一瓶大庆的原油,他对不让他带上火车的列车员说:“我们是石油工人,在山东打井找油,至今没有打出油来。这瓶原油要带回去让大伙瞧瞧,鼓鼓士气。”
1964年春天,来自大庆和全国各地的石油建设大军浩浩荡荡地开到山东沿海地区,与原有的勘探队伍会师。之前,华北勘探找油的工作已经历时9年,经过无数次的失败,直到华8井流出工业油流。
华北找油不再是“天方夜谭”
在华北渤海湾地区找油,一直被外国专家称作“天方夜谭”:茫茫的华北平原没有中生代和新生代的海相沉积,且广泛分布着火成岩和变质岩,绝对不可能生成石油,在那里找油“毫无前途可言”。
1955年开始,一场大规模的石油普查工作在全国范围展开,华北平原是重点的勘探区域之一。
但是,三年时间,从华北平原第一口基准井—华1井开始到华6井,结果只见到少量油斑砂岩。
“几乎绝望的时候,一个偶然的发现让大家重拾了信心—渤海海面发现漂浮的油苗。” 胜利油田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据他介绍,欣喜若狂的华北石油勘探处和华东石油勘探处组成四人调查小组从大连出发,沿着海滩查找油花,行程一千多里后发现,油花来自渤海湾本身,据推测,是地下油层在运移过程中流至海面所致。
从1960年开始,华7井和蕙深1井发现了含有大量生物的化石,是良好的生油层和储油层,而且具有优越的成油条件。
1960年10月,华北石油普查勘探会议在天津召开,胜利油田的发源地至此被确定在了山东省的东营地区。
198颗炮弹射出华北“油龙”
1960年11月,32120队刚打完华7井就投入了抢上华8井的战斗。
由于当时正处于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石油工人的生活和全国人民一样吃不饱穿不暖,而华8井所在地东营的条件尤为艰苦,素有山东“北大荒”之称。工人们只能住老百姓家的牛棚和猪羊圈里,根本无法档风避雨。
在当时,职工每个月只有27斤代食品(地瓜干、高粱面和棉籽油),还要省出3斤救济当地的百姓。喝的水就是村边土坑里的积水,猪羊牛粪都漂在上面。生产设备也是极其落后,一个井队的几百吨重设备、物资的装上卸下、搬去搬来,基本也都靠人工。而一部钻井的井架45米高,40多块大角铁,每块都要200多公斤。吃不饱饭的工人们经常在摇绞车的时候累的晕过去。
1961年3月初,钻到1189米的华8井开始用牙轮钻头取心, 3月5日,第二筒红红地往外流着油的褐色的油砂,让大家高兴地手舞足蹈。
4月16日,接到时任国家石油部部长余秋里关于“可疑水层不射、没有把握的可疑层不射、只射开有把握油层”的三点指示后,华8井试油求产。
198颗炮弹,射开了8个油层,一条芳香的油龙从1000多米的地下喷涌而出,华8井,一举获得了日产8.1吨的工业油流。
这是华北油田40多万平方米地下的第一股工业油流,它宣告了“中国华北无油论”的破产,揭开了华北平原找油的新时代。
从“千吨井”到“大油田”
1964年3月13日,余秋里离京来到山东东营。这个曾经打破传统“权威理论”,运用军事上的游记战术在大庆油田布下三口钻井而让石油喷涌而出的独臂将军清楚地知道,以当时全国600万吨的年产量,远远不能满足飞速发展的新中国工业的需要。东营,到底能不能打出我国第一口千吨井?
一个多月的时间,余秋里喝着苦涩的水,吃着草籽杂粮,跑遍了荒原深处的钻井队、地震队、试油队,查看了100多张地质图,并与地质队员一起定出了一批探井。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一口生产一年就相当于新中国诞生时全国年原油产量的3倍、生产两天半就相当于中国第一口井—延一井27年原油生产总和的坨11井就锁在了其中。
1965年3月,胜利村东南,打出过华8井的钻井功臣们打开了坨11井的闸门,瞬间,油流象一条巨大的乌龙呼啸而出,撼动了荒原——30毫米的油嘴,日产1134吨。
胜利村会战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胜利村会战到胜坨油田发现再到胜利油田诞生,继大庆油田之后,中国终于又拥有了自己的第二大油田。
以后的40年,胜利油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 1968年5月18日 ,3205钻井队钻探的渤2井,获日产13.2吨工业油流,从而发现了孤岛油田;1971年3月,孤岛油田投入大规模开发建设。开创了我国石油勘探史上 “凸起找油 ” 的先河,破除了 “ 突起无油 ” 的禁区;1978年11月6日,由我国自行研制建造的第一艘座底式钻井平台—胜利1号钻井平台第一次出海打井;29日,胜利1号交出了埕中1井的合格答卷,从此使海底油龙喷薄而出,随之建成了我国第一个200万吨级浅海大油田-埕岛油田; 1989年9月19日,5000多吨的胜利2号浅海步行坐底式钻井平台一步一步在人们惊喜和赞美声中“走路”下水,它的出现,使胜利油田在极浅海潮间带完成石油勘探开发钻井任务实现钻井作业的陆海连片理想成为现实,开创了我国浅海趴滩技术的新领域,并为世界钻井船家族增添了崭新的一员……
截至到2005年底,在胜利探区共找到73个不同类型的油气田,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4.9亿吨,累计生产原油8.53亿吨,约占建国后全国原油总产量的五分之一;累计生产天然气375亿立方米,实现税费1592亿元,为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记者手记
胜利印象:原来企业文化可以这样简单
★文 /宋雪莲
10月28日上午,中央党校中直机关分院、国家机关分院的部分部级、司局级领导干部学员、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和全国党校分院7千多名处级干部学员,通过中央党校远程教学,共同听取了胜利油田管理局党委副书记李玉卿关于胜利文化的讲座。
这是一个企业的文化建设成果第一次登上中央党校的课堂。
胜利石油管理局党委书记王立新告诉记者:“这是胜利文化的基础工程,让胜利文化得以全面实施并且扎实落地。”
“道简易行”,也许,是记者对胜利油田企业文化建设最直观的印象了——把复杂的东西凝聚成简明的理念,便于掌握、应用和传播,胜利人做到了。
石油行业一直是一个艰苦的行业,职工常年在野外作业,生活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特别是在生产施工中,经常会遇到井喷、洪水、冰凌、海潮等突发性灾害事故,给油田生产和职工生命带来严重威胁。黄河钻前井架安装四队的干部告诉记者,他们的工人,大多干到40岁左右就该退休了。
但是,我们的石油工人却在中国的工业领域中创造出了影响中华民族的大庆铁人精神,而胜利油田则在继承铁人精神的基础上,把自己的企业文化做到了实处。
这里的基层文化实在的让你觉不出那么多的大道理,比如胜采9队的“家和文化”, 由于150多名职工中的那些老石油大都是从江汉油田、玉门油田过来,拖家带口的有30多户,队干部既当队长,又当家长,但一大家子人却一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30多年过去了,虽然“家属区”没有了,但胜采9队“以队为家”的传统却传承了下来。甚至每天早上,班子成员都养成了一个给晚上值班干部带早饭的好习惯,有时是队长从采油捎来早饭,有时是指导员、副队长从家里带来早饭,有时是技术员从三矿转车时买来早饭。
孤岛采油厂管理201队的“雁行文化”不让一个职工掉队,他们建立了“首席职工”动态管理制度,每季度评选首席分析职工、首席学习职工、首席革新职工、首席管理班长等,当选者享受每个月50元的特殊津贴,外出学习、疗养休假、评优树优、加薪升级都有优先权。一只大雁展翅,其他大雁就会跟进,当领队的大雁疲倦了,另一只会接替飞在队形的最前端。他们的“雁行文化”,保持了整体队伍的前行速度。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邹广文就说道,胜利油田和其它好多企业最鲜明的特点,是把企业文化纳入到管理当中,而不是把企业文化看成一个游离于企业之外的东西。那是得到员工认同的企业文化,真正成功的企业文化。他说,几乎每一个来到胜利油田的人,都会从方方面面感受到文化在基层员工的认同工作做得非常扎实。
的确,这里有健全的职工培训系统,有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场所,每个基层队都建立了职工之家,油田所属的70多个二级单位和4000多个基层队,都从自己的行业性质出发,结合具体的生产实践形成了亮点纷呈、各具特色的胜利子文化,并且和胜利油田“从创业走向创新、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灵魂相切合……
这些,都是能看到的,感受到的,却是语言无法表达更清晰的。那些胜利人,那些胜利文化,无论在今天,还是在未来,都会感动你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