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权改革第一桶金给职工
2006-12-29
中国经济周刊 2006年37期
毫无疑问, 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利益调整,政策性很强。在推进试点过程当中,能否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成为判断这次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试点通过后,破解难题成为重中之重。
如何避免暴富与贫穷两极分化
—试点第一年的承包原则:承包主体全部为普通林业职工,拒绝社会资金、各级领导干部不参与,不私留山林。
“美国西部曾经进行过大规模的林地私有化,结果,当地的许多人没有钱购买自己的林子,最后不得不背井离乡。”东北大学林业工程技术学院院长王立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伊春林改如何保证困难职工有林子种,而不是暴富了少数人穷了更多人,应该是实践中最首要解决的问题。”
蒋永彬对《中国经济周刊》说,他们参加的拍卖会,科级以上干部、企业以及外来的投资者一概没有获准参加。随后的拍卖会据说也是如此。
实际上,伊春林业的历史欠账已经达到80亿元左右,还有近20亿是欠发的工资,不进行改革,何年何月能够还上?
“目前8万公顷试点林地,必须坚持做到承包主体全部为普通林业职工,外部投资者暂不进入,而且各级领导干部也不能参与,不能‘与民争利’,更不能私留山林。”许兆君对《中国经济周刊》说,“这个原则至少今年年底之前决不放开。”
如何保证职工“买得起林”
—提供 “企业内部无息贷款”
与以往干部带头参与改革不同的是,这次改革,原则上把干部暂时挡在了门外,这一下子竟然让普通职工的心里发了毛。
“干部不带头了,这政策还有准吗?职工们开始了观望。”乌马河林业局副局长王金龙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职工们的顾虑是,好处干部怎么能不靠前?”
其实,一年以前的伊春就已经流传着将要进行林改了。蒋永彬们甚至一年前就上山瞄准了各自想要的林子,随后,经过干部们大量的细致工作,职工们纷纷打消了顾虑,购买山林的愿望逐渐强烈起来。
不过,毕竟职工们穷了许多年,一下子拿出几万元购买林地,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而8万公顷试点林地,只是伊春国有林地的九牛一毛,“现在的情况不是无林可买,而是我们没钱去买。”一些被拖欠了多年工资毫无积蓄的职工无奈地说。
蒋永彬告诉记者,他已经把自己家的、父母家的、岳母家的积蓄全部拿了出来。
对此,许兆君说,“林业职工的现实承受能力必须充分考虑。”
双丰林业局在这次试点过程中为伊春林改摸索出了许多好的政策,其中,为了保证“贫困层”能够承包到林地,他们实行了“企业内部无息贷款”,即对试点场所贫困职工划分了2个档次—“贫困户”和“特困户”,由工会组织负责评定向社会张榜公示。贫困户先交30%的承包款,特困户先交10%的承包款,其余欠款到有收益时再补齐。
至于承包款的指定方式,许兆君告诉记者,承包价格的确定要做到既参考市场价格又确保职工能够接受,并且通过采取拖欠工资抵顶、抵押贷款、分期付款、林业局借款、股份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确保所有有意愿的职工都能买得起,让普通职工拿到“原始股”,让普通职工通过林权改革率先脱贫致富。
“第一桶金一定要给普通职工。”许兆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如何让承包的林地、林木变活变现
—建立活立木流转市场,使森林资源依法有偿流转。
有了自己的林子,职工们开始舍得投入了。
今春造林时,蒋永彬把自己的弟弟、妹夫、表哥等十几位亲属动员起来帮他植树,但人手不够,就又雇了12个壮劳力,十几天花了3000多元,栽了7000多棵落叶松。
双丰林业局的刘爱民告诉记者,他去年在这块疏林地里栽种了8万棵五味子苗,今年要好好管理,争取尽快见到效益。加上今年春季补种的3万株云杉,以及他要陆续考察的红松嫁接等各种项目,他需要大量后期投入。
“这样的投入我们都很难承受。”刘爱民说。“林子不比庄稼,当年就会见到效益。十年、二十年以上的投入期职工怎么生活?”类似的疑问不绝于耳。
为了更好兼顾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解决职工短期内的生活,伊春市在林权制度改革试点中进行了一项创新性尝试,即建立活立木流转市场—通过把林木、林地资产变成资本,由资本进入市场的环节,实行活立木市场流转,使森林资源的依法有偿流转成为可能。
“如果孩子要上学、儿子要结婚,那可以拿出林地的一部分先进入流转市场以解燃眉之急。”伊春市资源林政局局长李进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前人栽树不再只有后人乘凉”。
“具体而言,虽然林业职工开始为了买林子都投入了全部家底,但是,一段时间以后,个人林子可以拿到市场上进行‘活立木’流转交易,这样就可以解决林业职工窘迫的生存问题,让职工通过出卖林木的所有权获得短期收益,突破了过去只有把林木砍了才能实现价值的概念。”李进祥说。
“现在国家和省里的意见是暂时不对外放开这个市场,只是允许职工内部流转。”许兆君说,“这样的考虑是避免职工因急功近利出售刚刚到手的林地,最终形成没有土地、没有林地而失去生活依靠的三无人员,引起社会不稳定”。
“但是以后的发展方向是,随着向社会流转的实现,中型林户、大林主等都会出现,那时的林地,增值的幅度就大的惊人了。”许兆君说。
另外,虽然伊春市暂时不允许林权的二次流转和多次流转,但他们引导职工发展家庭林场,股份制林场,组织“公司+职工+基地”的经营形式,支持职工以林地使用权、林地资源和劳动力参与合作经营,联户承包,连片承包。
双丰林业局局长刘进学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该局已经有33个林班实行了联户承包,涉及265户面积3977公顷,有效地降低了管理成本。
中期效益则可以体现在发展林下经济上。现在一个职工承包10公顷左右林地,面积可达150亩,在承包过程中可以在林下种中草药、山珍等,可以发展林下的特色养殖。以木耳为例,如果在林下摆放1万袋木耳,它的收益就在8000到1万元,林区职工摆1万到2万袋木耳不成问题,投入小,见效快,收益大。
中期效益让人激动,远期成果更让人振奋。据伊春林管局初步综合测算,按现行的木材市场价格,如果流转8万公顷现有林,30年后约可收益72亿元;如果发展60万公顷民有林,30年后约可收益540亿元,并且国家和企业可节约育林投入10亿元(现行营造林成本1650元/公顷)。
“这不但会有力缓解森林工业企业的危困局面,提高职工现实收入,为新林区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和财力支撑,而且会让伊春在全省范围内率先迈入小康。”许兆君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