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十大特色城市
2006-12-29张伟等
中国经济周刊 2006年38期
本章采写/张伟、王红茹、许浩、杨兆清、杨天波、包锐、汪文学、张娟娟、夏一仁、唐诗、董显苹
70年,弹指一挥间。
长征,这个不朽的名字,镌刻在中国十多个省份的版图中,构成了独特的长征区域。然而它的意义早已超出这些,它诞生了一个永生的时代精神。
正是长征精神,让这个曾经极为贫瘠的区域,焕发新的生机。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号角吹遍,长征区域的近百个县、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形成了特有的城市特色、发展潜力。
基于此,我们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长征十大特色城市”与“长征十大潜力城市”,以此象征和表现长征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开启该区域经济腾飞的新长征而喝彩!
龙岩:走出大山的老区
一个“海西”开启了这个城市的春天,一个“大交通”格局,让这个资源型城市走到了经济长征路上的新前沿。
许多年以来,曾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龙岩人着实有点落寞。
这片热土,地处闽、粤、赣3省边界山区,山深林密,交通闭塞。建国后,龙岩地区(1997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龙岩撤地设市)的经济结构一直以农业种植业为主;工业建设发展速度相当缓慢。
1978年后,龙岩的国营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农村乡镇工业普遍发展,全区工业产值开始呈现逐年上升的良好势头。但由于投资不足、科技落后、交通闭塞、劳动力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全区经济水平仍处于全省比较落后的地位。2004年,龙岩市地区生产总值32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万元。
过去,龙岩人引以自豪的,好像只有革命老区的红色身份。现在,除了革命传统外,令龙岩人记念的还有“海西”战略。
一个名词带来的春天
2005年底,一个崭新的经济区域名词——“海峡西岸”正式写进了中共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2006年初,这个名词又载入了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成为新世纪国家战略支持的又一重点区域。
处于长三角、珠三角和台湾省之间的福建,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之上,“鸡鸣三省”的龙岩也不例外。
“十一五”期间,龙岩市提出“加快建设闽粤赣边联结沿海、拓展腹地的生态型经济枢纽,使闽西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集聚极、辐射极”的战略目标。
龙岩区位独特,对沿海来说,它是腹地;对内地来说,它又是沟通内地和沿海的重要通道。沿海意识的加强,使龙岩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找到了准确的定位:确立闽粤赣边界交通枢纽地位,强化对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集聚能力,力争从基础设施、产业、市场、资源四个方面主动融入到沿海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
经过近几年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漳龙高速公路(龙岩段)、梅坎铁路、棉花滩水电站、赣龙铁路、龙岩冠豸山机场等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和投入运营,龙岩初步形成了立体交通网络,发展条件大大改善,区位劣势转为优势。龙岩不仅已经融入了厦门湾城市经济圈和省会城市四小时经济圈,而且与珠江三角洲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深山里的“大交通走廊”
而“海西号”的开通,则进一步使龙岩真正连接内地、沿海,由腹地向枢纽转变。
2006年1月12日,由龙岩始发,经赣龙线、京九线直达北京的“海西号”旅客列车,开出龙岩火车站一号站台。这是首趟从当年的中央苏区直达首都的旅客列车。
在福建省最大的兰花基地——连城县朋口镇兰花基地,兰花协会会长饶春荣正准备将兰花通过火车快件托运到北京等地销售,这样既方便又省时,成本也大大降低。“‘海西号’开行了,我们的兰花一定会卖得更好!”饶春荣说。
龙岩旅游资源丰富,过去因为交通不便,景点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海西号”的开行将龙岩的大片景点连成一线。日前,龙岩市旅游局正紧锣密鼓地采取措施,动员各旅行社利用这条铁路线开发旅游市场,推进红色旅游区协作,使龙岩与瑞金、赣州、吉安、南昌各地紧密相连。
龙岩“大交通走廊”轮廓的初步显现,使其成为海西经济区南接西拓的快速通道,背山临海的龙岩人正一步步走出大山。
跳出资源求发展
发展离不开资源,但单纯拼资源、拼消耗,对“八山一水一分田”的龙岩来说,不啻是饮鸩止渴。严酷的现实逼得龙岩人练就了一番“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本事。
龙岩矿产资源丰富,探明矿产原值在1000亿元以上。资源型工业一度曾占龙岩市工业比重的75%。全市产值超过3亿元的9大行业中,大都是依赖矿产资源和农林资源生存发展的资源型工业。在相当长时期内,龙岩市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外延扩张型再生产,产品的附加值低,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不到30%。
2004年8月31日,龙岩市委二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把龙岩建设成为闽粤赣边联结沿海、拓展腹地的生态型经济枢纽,并确立了优先发展非资源型产业的思路。
跳出资源抓项目,龙岩人确定了上规模有档次、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的招商条件,对那些规模小、卖原矿的项目坚决说“不”;对新引进的工业项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机制和环保“第一审批权”。资源型项目和非资源型项目并举,成为龙岩发展新思路,一批并非依托资源的优势企业迅速崛起。
落实科学发展观,龙岩实现了新跨越。今年1-7月份,全市完成GDP223.29亿元,增长11.5%,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01.74亿元,增长24.1%。
走出大山、跳出资源发展局限的龙岩,心齐、气顺、风正、劲足,正在海西发展的大局中,迎来一次经济的“新长征”。
龙岩:长征印迹
龙岩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29年3月至1930年6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三次由赣入闽,创建了闽西革命根据地。1929年12月底,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龙岩上杭县古田镇召开,通过了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1934年9月,第五次反围剿进入紧要关头,9月28日,驻守长汀松毛岭的红九军团奉命转移。9月30日,红九军团从松毛岭下的钟屋村出发,向西疾行,前往江西会昌。10月,踏上了长征征途。
经济史记:“民国时期,龙岩地区机器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生产力水平低下,民不聊生,市场萧条,铺面稀疏简陋,曾是州府所在地的长汀、龙岩,店铺最多不过300家~500家,最少的武平不过60家~70家。”
——《福建省·商业志》
吉安:红色旅游的新卖点
井冈山下,黄洋界边,吉安这个拥有“得天独厚”的红色旅游资源的城市,正在进行着一场“工业革命”。
吉安的旅游资源可以说得天独厚,因为这里有革命圣地井冈山。
2005年,用井冈山市委副书记王四华的话说,井冈山旅游实现了“三上台阶”:接待国内外旅游者人次迈上200万台阶,达到218万人次,同比增长22.7%;旅游总收入迈上10亿元台阶,达到11.28亿元,同比增长15.7%;门票收入迈上亿元台阶,达到1.14亿元,同比增长96%。
但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央陆续出台各项政策,严禁公款旅游。而在井冈山旅游收入中,拔得头筹的“红色旅游”一直以来,都以公费为主导。井冈山旅游局在进行广东客源市场调研时也发现,单位组织的旅游越来越少。
此外,红色旅游景点的单一性也成为影响井冈山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茨坪、茅坪、大井、小井、黄洋界、烈士陵园……说起井冈山,红色仿佛成了它唯一的特色。“80年代的年轻人,对井冈山印象不深;许多城市人群也只知道是个老区,觉得可看点不是很多。”井冈山市旅游局局长肖邮华说。
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给井冈山旅游提出了新的要求。名满天下的井冈山如何把知名度转化为旅游者的美誉度和忠诚度?
“红色摇篮、绿色家园”
井冈山首先推出了“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概念,以提升旅游资源的内涵。井冈山不仅仅是红色,它保存有世界同纬度最好的7000公顷原始次森林,植物3800余种,珍禽异兽1108种,有“天然动植物园”之美称。井冈山提出,增加红色旅游产品的可看性,不能“看了房子还是房子”;同时,深入挖掘绿色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不仅要守得住,还要做得精。
井冈山市提出以“个性化”和“精品意识”来打造旅游产品。在旅游形态上,以传统教育、文化体验、休闲观光、极限探奇、会议服务为特色,整合旅游资源,适应市场不断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在景点建设上,对黄洋界、大井、茅坪、龙潭等老景点进行有针对性、计划性、目的性的改造,对荆竹山、笔架山、大峡谷等新景点做好有品位、有远见的规划和进一步的开发;在线路设计上,依据“线路流畅、个性鲜明、动静结合、强度人性”的原则,调整和安排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的游程,以特色化、规范化的线路来吸引游客、留住游客。
按照“大营销”的理念,井冈山旅游提出了宣传主题化、形象最优化、覆盖网络化、推广集团化、目标区域化的具体要求,要求在每个阶段推出不同的亮点和卖点,选择最美的形象展现给游客,构建井冈山旅游产品营销网络,同时以点带面,做好区域市场开发。
以红带绿,红绿相融,井冈山红色旅游在不断的资源整合中,迎来新的发展。
革命圣地的工业梦
近年来吉安工业虽然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工业经济总量偏小,产业集中度偏低,技术开发投入偏少,瓶颈制约偏重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为此,吉安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工业立市”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发展工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集中精力主攻工业”,发挥后发优势,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工业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吉安提出的“十一五”工业发展目标为:力争到2010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在2005年基础上翻两番,分别迈上200亿元、500亿元和50亿元台阶,力争规模工业总量在全省排名进入前五名。为使目标不落空,吉安不断强化措施,加大扶持工业发展力度,在工业发展的关键点发功用力。
在园区建设方面,吉安市坚持基础建设、项目引进、产业集群三招并重,2005年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入5亿元以上,新增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280个,新增就业人数3万人以上,形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经济效益可观、生产环境优良的县级工业园区。其中,永丰、泰和两县的工业园年销售收入迈上20亿元台阶,新干、吉州工业园年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以上,其余县区工业园销售收入均超过10亿元。
吉安还集中资源,集聚力量,重点扶持了定安科技、真明丽、友利电等电子企业,不断做大井冈山卷烟厂、堆花酒业、金佳谷业等食品企业,做强半边天、金顶等药化企业,并扶持发展华能井冈山电厂、万安电厂等电力企业,壮大玉华、齐峰等建材企业。目前,全市六大产业蓬勃发展,年内利税超千万元的企业将达到20户以上。
此外,今年2月24日,吉安市政府与南昌大学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南昌大学将在吉安市重点围绕电子、药化、食品机械、建材等产业进行产品研发和工艺改造,并建立南昌大学(吉安)科技园,计划在5年内为吉安市培育和孵化1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帮助引进10家以上高新技术项目和企业。
吉安:长征印迹
1927年秋,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胜利的正确道路。井冈山以革命摇篮的盛誉,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1934年8月7日,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9700余人的红六军团告别生死相依的湘赣苏区人民,从吉安市遂川县横石村悄然出发,踏上了艰苦卓绝的西征之途。
经济史记:“本县市场,濒临赣江,帆樯云集,益以内河轮驶,公路车驰,交通便利,商业日形发展。(民国)十五年前,钱庄林立,(民国)十五年后,银行代兴,以言金融之雄伟、货币之丰厚,虽不逮南昌、九江两埠,但较诸赣州、樟树,当有过无不及。”
“本县市行业,除银行、钱庄、工业类外,首以绸缎业资本最多,次为布业、油烟业、南货业、中药业……”
“本县市输出入贸易,民国元年至十五年,每年货值总额约在二百万元至五百万元之间;十七年至二十年,重经‘匪乱’,商业备受影响,每年输出入货总额,不过三百万元左右;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各年,其输出入货值总额,则逐渐增加,有达至六百万元之趋势。”
——《吉安县志》卷二八《民事志·商业》
韶关:坐上南进的列车
一个曾被当作广东省“战略后方”来建设的重工业城市,现今却成为泛珠三角的核心地区。在众多的前进路线中,它选择了南下,目标——广州!
有人说,韶关是广东的“东三省”。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先后把韶关作为华南重工业基地和广东战略后方来建设,建立起韶关钢铁厂、韶关冶炼厂、韶关挖掘机厂等一大批骨干工业企业,奠定了韶关工业在当地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上世纪70年代,韶关已成为广东重要的工业基地。1980年以来,韶关市先后有工业企业2.1万多家。其中,韶钢集团年产钢能力已突破500万吨,跻身世界钢铁企业100强之列;韶铸集团是全国最大的铸锻件专业生产企业之一。
作为老工业基地,改革开放后韶关遇到了不少困难。原有的国有企业如何重新振兴?如何把原有的工业基础优势转变为效益优势?韶关的“后劲”在哪里?
泛珠三角的“核心地区”
韶关市市长徐建华认为,韶关要加快发展,必须抓好当前面临的三大机遇:一是抢抓全省加快转变增长方式,突出结构调整,珠三角加速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要创造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建设产业园区;二是利用广东省加快建设“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有利机遇,把韶关建设成“泛珠三角”的重要战略通道和节点城市;三是抢抓建设绿色广东和“十大工程”建设,加快山区开发带来的机遇,发挥生态优势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大机遇建立在韶关的三大优势之上。
一是区域优势:韶关地接南北,贯穿全境的京广铁路、京珠高速,与即将开建的武广客运快线、赣韶铁路等夯筑南北交通优势。独具优势的区位加上方便快捷的交通,使韶关从最初的边远山区,一跃成为泛珠三角的核心地区。二是资源优势:韶关地处南岭,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和“绿色宝库”,矿产和森林以及水电、劳力、土地资源十分丰富,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自然生态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很适宜旅游、休闲和人居。三是配套优势:韶关是广东重工业基地,工业基础较好,产业体系较全,发展工业具有产业配套的优势,尤其是机械装备工业基础厚实,具备发展汽车零配件生产的基础。
“韶关现已融入广州两小时经济圈,具备对接广州、融入珠三角的便利条件,是广东引南接北、‘打通南北中轴线’的重要节点城市。”徐建华指出,韶关要加快对接广州的步伐,积极融入珠三角,实现互惠双赢,促进共同发展。
“把韶关的车厢挂在广州的列车上”
韶关与广州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交通便利,互补性强,有着十分良好的合作基础和传统。“广州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佼佼者,产业、技术、人才、资金、管理经验等发展优势非常明显,拥有‘带动广东、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巨大能量,既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是产业对接的重要伙伴。” 韶关市市长徐建华表示。
今年4月,广州、韶关两市达成共识,双方在工业、旅游、农副产品和物流等方面加强合作的空间很大。在广东省外经贸厅的支持指导下,两市政府共同举办合作交流会,意欲在“产业对接、区域合作、协调发展”的目标指引下,进一步加强经贸合作。
5月18日,广州市人民政府、韶关市人民政府和广东省外经贸厅联合举办了2006韶关——广州外商投资合作交流会。在交流会上,韶穗两市共签约项目95个,累计投资额为127.9亿元人民币。
珠三角里新韶关
据徐建华介绍,韶关市在对接广州、融入珠三角上,首先要做好装备工业特别是汽车零配件业的对接。
“对接广州、融入珠三角”,韶关瞄准了广州汽车工业的巨大商机:到2010年,广州汽车工业总产值达3000亿元以上,汽车零配件产值将达到800亿元以上。按照国际通行的汽车整车与零配件产值比率1:1.7,配件产业极具潜力;按照广州丰田公司对汽车零配件厂家的空间划分,韶关全市都处于其所在的核心圈范围。因此,占有市场份额的一席之地是韶关一次不可错失的机遇。
为此,韶关把对接广州汽车配套产业作为优先领域,出台对汽车配套产业的优惠政策,并对重点骨干企业进行资源、品牌整合,加大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力度,提高装备产业竞争力;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承接珠三角汽车零配件企业向韶关转移,积极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和广州市场,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使韶关成为广东省汽车零配件和大型特种汽车装配和制造的重要基地。
二是开展农副产品与广州市场的对接。广州农副产品需求巨大,而韶关有发展特色农产品、绿色食品的优越条件,要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质量、做强品牌,把韶关建设成广州农副产品供应的生产基地。
三是开展旅游业、房地产业等服务业的对接。广州既是一个巨大的旅游客源地,又是重要的游客中转地,要对接广州旅游业,促进韶关旅游业加快发展;要对接广州住房消费市场,提高韶关房地产业水平,使韶关成为广州、珠三角部分居民的第二居所和度假优选地之一。
“相信不久的将来,一个经济发展、文明法治、和谐安康、环境优美的新韶关将呈现在世人面前,成为泛珠三角区域的‘交通枢纽、区域中心、经济强市、山水名城’。”徐建华说。
韶关:
长征印迹1934年10月26日至11月15日,中央红军的第一、九军团大部,第三、五、八军团一部先后经过粤北的南雄、仁化、乐昌和连县等地。在今韶关市境内,红一方面与国民党军多次展开过激战,先后3次突破敌人设在南雄乌迳(新田)、仁化城口和乐昌的三道封锁线,胜利通过广东境内,向湖南方向前进。
韶关:经济史记
“民国前期,战乱与天灾不断,加上铁路与公路陆续通车,水运优势逐渐减退,粤北各地经济活动日见萎缩。抗日时期,本境成为广东大后方,大量军政机关、学界、商界人员涌入,虽曾热闹了一阵,但光复之后又见萧条。只有建国后,粤北的经济才真正重新起步,飞快发展。”
——《韶关市志 概述》
桂林:不只山水甲天下
当一个城市已经成为了中国山水的代名词的时候,它似乎已经别无选择。但就是这样一个城市,正在尝试着走出另一条腾飞的道路。
曾经的“工业城市”冲动
“你们桂林有什么工厂?”
“有制药、纺织、橡胶、机械、电子等工厂,还有造纸厂、炼钢厂。”
“漓江污染成这个样子,还能‘甲天下’吗?你们为了发展生产,如果把漓江污染了,把环境破坏了,是功大于过呢还是过大于功,请你们好好考虑,不然的话,功不抵过啊!”
这是上世纪70年代初,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在漓江的游船上与当时的桂林市委书记的一番对话。
建国后,山清水秀的桂林在经济发展上并非一帆风顺。上世纪50年代,桂林先后提出“生产城市”、“工业城市”的建设目标。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桂林逐步建成以冶金、电力、化工等为主体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到1978年底,全市国营工业发展到139家,工业总产值达8.26亿元。但是,环境污染也随之而来。
小平同志语重心长的教诲,使桂林人对环境保护重要意义的认识更为深刻。于是,桂林忍痛割爱,先后将70多家有污染的工厂和车间关闭或迁移;主动将70多个工业项目、60多个三产项目挡在环保门槛之外……
桂林又一次山清、水秀、天蓝。近年来,桂林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第三届中华环境奖”和“国家环保模范城”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桂林山水“二次创业”
“旅游是桂林的黄金品牌,是桂林的特点、特色,是桂林的无形资产。桂林旅游抓不好,我们就有愧于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桂林市市委书记莫永清说。但随着城市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游客需求的不断变化,桂林旅游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打出更具特色的品牌?桂林旅游究竟该如何定位?
2005年,桂林旅游业共接待游客1205.08万人次,同比增长8.43%。但去年桂林市GDP总值为536.7亿元,其中旅游总收入57.95亿元。虽然同比增长了15.57%,对GDP的贡献率却只有11%左右。
莫永清坦承,桂林旅游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旅游尚未获得与资源相当的效益,旅游资源大市尚未成为旅游强市。“从中长期目标看,我们给桂林的定位是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山水文化体验之都。”顾名思义,“山水文化体验之都”有三层含义:山水、历史文化和游客体验(即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
为实现这一目标,今年桂林市提出了“一城、两带、三大板块”的旅游发展总体布局。“一城”即桂林城市旅游区,强调提升其特色化、人性化和国际化水平。“两带”是指漓江黄金观光度假旅游带和湘桂走廊文化与生态旅游观光带。“三大板块”,则是把桂林市的5区12县全部纳入桂林旅游的大品牌之中,分为城市旅游、北部旅游和南部旅游三大板块。这一注重产品创新、产业组合、区域协作的“大桂林”概念,得到了专家的认可。
莫永清提出,旅游业要从量的扩张向质和量的提高转变,从单一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等多元化旅游转变;增加旅游文化内涵,增加游客在桂林停留时间和消费,增加旅游收入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增加旅游业对财政的贡献率和增加社会就业量。
桂林市长张秀隆算了一笔账:现在每个人到桂林的旅游消费还不到500元。如果从现在的观光型旅游模式里跳出来,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式旅游,留住游客,让他们从从容容地住上几天,那么客人每日的消费量就会上升;如果每个游客人均消费2000元,则桂林每年的收入将是240亿……
高新区:新机遇下的悸动
大做旅游文章的桂林人,“十一五”期间,又迎来了另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好机会。
2003年,广西提出的“工业兴桂”的战略构思,工业发展被放到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十一五”期间,桂林成为广西“三点一面”工业发展战略的重点,发展方向为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今年,桂林市政府明确提出把桂林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桂林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指出,到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比“十五”末期增加10个百分点。
据桂林市科技局介绍,桂林已经具备了一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良好条件。首先,桂林制造业中高新技术产业比例较高,规模工业总产值中接近60%为高新技术产业;此外,作为国际旅游名城,桂林拥有世界城市品牌的同时,具有突出的适合人居特别是吸引高新技术高级人才居住的环境优势。桂林在科技资源上具备的这些优势,通过强化自主创新的能力,完全可以转变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
创建于1988年的桂林市高新区,借“三点一面”战略的契机,经过2年多的大力开发建设,高新区在建的信息产业园等项目,总规划用地面积8887亩,约5.92平方公里,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已基本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和环保等六大支柱产业。
今年1—7月份,高新区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46.94亿元,同比增长32.04%;完成财政收入2.3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6亿元,同比增长19.28%。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比重达26.22%,对全市规模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1.32%。
桂林:长征印迹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广西省桂林市全州以南湘江东岸与敌浴血奋战。11月27、28日,红军先头部队于桂林市兴安、全州之间,渡过湘江,并控制了界首至脚山铺之间的渡河点。湘桂两省敌军分路向红军猛扑,妄图夺回渡河点,阻止红军渡河西进。尾追敌军也与红军后卫部队展开激战。12月1日,经红军浴血奋战,终于突破了湘桂敌军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但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桂林:经济史记
“由于公路交通的发展,再加上水路运输,桂林处在湘桂公路和漓江的交汇点上。民国25年(1935年)开办航空运输,26年有了铁路。桂林交通便利,是桂东北地区经济的中心、交通枢纽、土特产品的集散地,一些土特产品由水路经梧州或广州出口。” “抗战时期,许多工厂内迁,战时需求增加,桂林的工业生产在一段时间内急剧发展。”
——《桂林市志总述》
柳州:向“创造”要霸气
钢铁、汽车……一个充斥金属轰鸣的重化工业城市,在资金、资源等方面压力重重的现实问题中,通过“创造”找回了自己的“霸气”。
作为西部工业重镇、广西最大的工业基地,柳州曾经很辉煌。
改革开放初期,柳州借助工业先发优势,推进产品市场改革、企业制度创新,把传统工业优势发展得淋漓尽致。柳州市电扇厂、两面针牙膏厂、柳州开关厂等国企当时被誉为“八大金刚”,威名远扬。柳州一度成为华南仅次于广州的工业城市,并在1992年实现了工业总产值超百亿元。
但随着国内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柳州以重化型产业结构为主要特征的工业经济,对投入、政策、资源依存度高,结构性失衡和粗放型增长的弊端逐渐显现,“柳州制造”的现实问题日益突出,工业重镇的金字招牌开始有些“失色”。
柳州如何奔离老工业城市逐渐衰落的“宿命”?
挺进:“柳州创造”
“十五”期间,柳州提出了新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坚持“工业立柳、强市富民”总体发展思路,把自主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战略基点,大力推进“柳州创造”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确保高质量、高效益的前提下,继续保持高速度发展。
原柳州市委书记吴集成说,“以中间制造为主的柳州,自然资源不多,走自主创新之路,不是愿走不愿走的问题,而是早走晚走的问题,越早走越主动,发展越快;不走最终肯定被人淘汰。”
一直以来,汽车、机械、冶金是柳州的三大支柱产业。近几年,柳州几乎没有引进或培育新的大产业,依托自主创新,这三大产业不但没有衰败,反而日益做强。2004年柳州汽车产量首次突破30万辆,铁、钢材综合生产能力突破450万吨,轮式装载机产销量世界第一。柳钢成为广西首家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工业企业,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柳工销售收入均突破50亿元。
“柳工之所以在全国工程机械行业始终站在前列,没有被跨国公司挤垮,就是因为柳工有3到5个核心技术,”柳工董事长王晓华说,“柳工的发展方向就是要不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产品的技术含量越高,对手赶超难度就越大,附加值也就越多。”
“十五”期间,柳州三大支柱产业发挥带动作用,以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柳工等龙头企业为重点,已形成一定的区域性集群,起到强大的规模效益与带动效应。通过扶持产业集群,柳州市支柱产业、重点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对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霸气:工业柳州
柳州市市委书记蒋济雄指出,柳州工业需要有一种气势,一种敢于在市场上纵横捭阖的霸气,实施大项目、大投入、大产出、大发展的战略。
“十一五”期间,柳州市提出,继续坚持以工业化的重点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三大支柱产业。今年年初,柳州市提出当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到2007年,将顺利实现“再造一个工业柳州”的战略构想。
据柳州市经委主任李新元介绍,今年上半年,柳州市技改投资低开高走,增幅逐月回升,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4.5亿元,同比增长21.3%,全市新开工项目104项,总投资48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0亿元。承接“十五”期技改的巨大推力,三大支柱产业上半年快速增长的势头不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16.52亿元,同比增长32.3%。汽车行业对全市工业发展的贡献居各行业之首,其中,上汽通用五菱连续4个月产量超4万辆,迭创月产新高,累计微型汽车产量25.1万辆,同比增长51.5%,市场占有率达40%,名列全国同行业第一。而最明显的变化,是三大支柱产业实现了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四者的同步增长,而且增幅均超过两位数,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平衡:再造产业链条
依托产业优势,大胆开拓创新,延伸产业触角,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有效抵御市场风险,是柳州市做好支柱产业文章的又一思路。
按照“理清思路、发挥优势、突出重点”的产业调整方向,柳州市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上战略的高度,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对经济增长具突破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项目在柳落户,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产业结构。今年上半年,在传统产业方面,柳州市已相继对自主开发出来的微轿、风行系列乘用车等新产品实施技改,使之尽快形成规模化,成为新的增长点;在新兴产业方面,目前已收集到46个技术创新项目,拟在下一步给予重点扶持,如机电仪一体化产业的柔性版印刷机等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已完成投资1.1亿元,正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针对工业结构不尽合理的现状,柳州市进一步加大新产品开发和技改投资力度,通过两者有效衔接和滚动循环,推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今年上半年,柳州市累计完成新产品产值108.9亿元,同比增长26.3%,新产品对柳州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23.5%。
随着技改力度的加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沉寂多年的柳州市轻工业上半年也重新起飞,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57.03亿元,同比增长25.5%。由此,轻工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上升到了13%。
截至今年6月20日,柳州市完成工业总产值502.28亿元,同比增长24.81%,提前10天实现“双过半”,为全年实现1000亿元工业总产值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要我们思路正确、措施有力、上下团结,在‘十一五’期内,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是完全有可能的,”市委书记蒋济雄说,“对此,我们要充满信心。”
柳州:长征印迹
经过浴血奋战,1934年12月1日,中央红军突破敌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12月上旬,中央红军经过广西桂林市龙胜县、柳州市三江县,进入苗、侗民族地区。12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湖南省通道县境内召开紧急军事会议。毛泽东力主放弃北上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前进。
柳州:经济史记
“民国28—30年(1941年),湘桂铁路桂柳段、黔桂铁路柳州至金城江段、湘桂铁路桂南段柳州至来宾先后通车,再加上横跨柳江的柳州铁路29年竣工,使柳州成为西南大后方的交通中心。这时期,柳州还新建成或扩建了一大批商店、旅馆、酒家、戏院,经济和文化发展较快。”
——《柳州市志总述》
信阳:大别山下茶飘香
河南之南,绿茶之乡。毛尖,让信阳载誉海内外的同时,还为信阳人找到了一条走出大山的致富路。
有一片热土令人神往,她是将军的摇篮,红军的故乡;有一个地方让世人敬仰,她在党的革命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有一个老区叫人感到自豪,她有人间仙境,无限风光。这就是大别山革命老区——美丽的信阳。
信阳素有“豫南明珠”之称,地处淮河上游、大别山北麓,东邻安徽,南连湖北,总面积18915平方公里。现辖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