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变初中物理教学方式

2006-12-21钟立旗

中学理科园地 2006年1期
关键词:浮力物体物理

钟立旗

教学方式的转变不是意味着用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方式。而是强调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让身体更多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把学习融入生活,把生活融入学习,全面得到发展。

一、创设新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教,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讲结论,学生背结论。这种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此,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改变学习的方式、提高学习的效率。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自己完成。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师仅仅是组织者、激励者和引导者。课堂中教师应创设一种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如“浮力”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重点和难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用一个弹簧秤钩住重物,记下示数,再将重物浸入水中,示数变小。这时就告诉学生,弹簧秤示数变小的原因是重物在水中受到一个向上的浮力。这样虽然学生“接受”了浮力的概念,但并没有真正理解,因为这并不是学生自己建构的知识。他们往往对沉在水底的物体是否受浮力、浮力产生的原因等一系列问题还有疑问。比如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自己不理解的问题:①浮在水面的物体受水对它的浮力,所以浮了起来。②沉在水底的物体不受浮力。③轻的物体受浮力,重的物体不受浮力。④密度大的物体不受浮力,密度小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等等。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应该成为教学的主要形式,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应该处于教学的重要地位。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着“浮力”启发引导学生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再针对每个问题设计出具体的探究方案,最后在一个个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真正构建起“浮力”的明晰概念。

二、创设探究情景

在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为此,应根据学生认识发展和心理活动规律,利用物理教学的特殊性,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地创设物理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再因势利导,适时归纳。达到解惑的目的。如在进行物体的惯性的教学中。分别演示一个静止的物体和运动的物体都有惯性的实验,然后提问:哪些物体有惯性?学生就能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只有两种:静止和运动,从而得出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的结论;再分别举两个质量显著不同的物体。在相同的条件下,比较它们运动状态改变的例子。让学生通过归纳推理,得出质量越大,物体的惯性越大,且惯性大小与物体受力大小、速度大小等因素无关只与物体质量有关的结论。

三、进行开放式教学

教学应该是开放的、互动的、多样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样,一节课、一个教学主题也应是开放的、多样化的、可持续发展和学生有兴趣接受的。教材为教学留有较大的空间,教师教学应利用这个空间进行再创造,搞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如在进行第1.1节“走进神奇”教学时,教师可以另外补充一些例子:大自然中,水池中的水流人下水道时,为什么总是逆时针方向流入孔中?生活中,书包上、衣服上、鞋子上等的两片尼龙搭扣为什么一搭上就扣紧了?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思索”自然中、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提出一个个为什么,学生的观察、学习也就延伸到课后、课外,甚至终身的生活领域。

教学的开放,可以是学生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是对某一问题开放性的猜想与假设,也可采用逆向思维。不要急于下结论,如教材第5.5节“科学探究——摩擦力”,不是按传统教材的方式,把实验步骤设计好。让学生按步骤实验。教材在提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后,鼓励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各种猜想和假设。这实际上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然后根据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方案。考虑到影响摩擦力的因素较多,教材对探究方法进行了点拨,学生在制定计划的同时学到了一种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

教学的开放,也可以是开放性的探究实验。如第7.3节作业1,“测硬币的密度”,这里实际上是要学生设计出比较科学的测硬币体积的方案。我们知道。硬币体积的测量方法不止一种。

教学的开放,思想要开放,还可以是结论的开放,如第9.1节中,“杠杆的分类”。传统教材一般将杠杆分为三类,让学生死记硬背结论。本节教材的创新之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自行对杠杆进行分类。没有固定的分类原则。没有固定的答案,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学生可以从杠杆的用途、杠杆力臂的长短、支点位置、杠杆使用时的省力与费力等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有的杠杆可以省力。有的杠杆可以方便工作。同时也体会到“分类”是人们认识事物,研究其规律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是研究问题的一种需要,进行创新的一个前提和必要。

教学形式也可以开放,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如第5.5节“科学探究——摩擦力”,教材给教学留下了足够的探究空间。它对学生的猜想方案作出两种探究后指出,“以上是定性探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继续探究,摩擦力是否还与其他因素有关。”这里既没有把结论和盘托出:也没有告诉学生只有这两种实验方案,学生欲罢不能,迫切地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一系列的探究环节,学生不仅获取了有关摩擦力的知识,重要的是经历了探究实验过程。而且这些知识是他们自己通过探究形成的,不是“给予”的;是学生“学会”的,自己理解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同时还学习、了解、使用了相关的科学探究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充分利用各种实验手段的前提下,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对象,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教者要多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正确掌握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不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有助于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材的品质和素质,为以后参加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柯永晶)

猜你喜欢

浮力物体物理
留言板
物理必修1、必修2第一轮复习检测题
第十章浮力
探秘浮力
揭开物体沉浮的秘密
神奇的浮力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力”常考易错点扫描
悬浮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