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学术研究现状分析
2006-12-14李飞汪旭晖
李 飞 汪旭晖
摘要: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中,对我国6年来(2000-2005)零售学术论文进行了检索,对检索数据在零售学术期刊构成、论文内容和方法、学者队伍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刊载零售学术论文的期刊数量百余种,但是还没有专门的零售学术期刊;零售学术论文主题分布于零售战略、国际化、连锁经营、零售业态等15个方面,研究方法以实证定性研究为主;发表两篇以上论文的学者有41人,专业化的零售学者队伍有待形成。
关键词:CSSCI;零售理论;学术论文;零售学者
中图分类号:F71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154(2006)08-0015-08
收稿日期:2006-05-17
基金项目:本文受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零售研究中心项目(100004003)资助
作者简介:李飞(1958-),男,河北青龙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营销系副教授;汪旭晖(1976-),男, 辽宁大连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
①目前直接利用CSSCI检索系统中无法检索到2005年的论文情况,但由于2005年CSSCI中来源期刊目录与2004年来源期刊一致,故可在中国期刊网内对2005年CSSCI来源期刊目录中的杂志分别进行检索。
近年来,随着我国零售业发生的巨大变革和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零售学术研究逐渐活跃起来。但是,整体零售学术研究水平离现实对理论的要求还相差很远。为了能清晰地描绘我国零售学术研究期刊、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学者队伍的现状,我们检索了最近六年在CSSCI上发表的零售学术论文,并进行了相关统计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刊载零售学术论文的期刊数量百余种,但是还没有专门的零售学术期刊;零售学术论文主题分布于零售战略、国际化、连锁经营、零售业态等15个方面,研究方法以实证定性研究为主;发表两篇以上论文的学者有41人,专业化的零售学者队伍有待形成。
一、研究方法
CSSCI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简称,其收录的期刊被国内学术界公认为档次较高、影响较大、编辑出版较为规范,也是教育部在全国推广的官方人文社科评价体系,因此在CSSCI发表论文的数量基本上可以反映一个学科的发展水平。
本文中的研究范围为2000-2005年在CSSCI上发表的零售学术论文,检索词为“零售、业态、连锁、特许经营、商店、百货店、超级市场、超市、大型综合超市、购物中心、仓储店、仓储商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商业街、商业区、商业中心、商业地理、商业集群、商业集聚、流通”,其中2000-2004年的论文直接在CSSCI数据库中检索,2005年的零售学术论文在中国期刊网数据库中的CSSCI来源文献中检索①。
在2000-2004年中国零售学术论文检索中,“流通”检索词是在篇名中输入“流通”字样,其余各栏均按默认的条件下进行查询;其他检索词则是在关键词内输入相应关键词,其余各栏均按默认的条件下进行查询。在2005年中国零售学术论文检索中,“流通”检索词是在高级搜索、总目录全选的条件下,在刊名中输入CSSCI期刊名称,在篇名中输入“流通”字样,模糊查询;其他检索词是在高级搜索、总目录全选的条件下,在刊名中输入CSSCI期刊名称,在关键词中输入相应检索词,精确查询。
以上述搜索条件为标准,本文共搜集到581篇文章,删除其中的书评、新闻等非学术论文,以及不是以零售为核心研究主题的文章,同时还剔除金融零售、餐饮业零售等服务零售论文,最后得到符合要求的521篇样本。
为充分反映中国零售理论研究的全面情况,我们采取多维分析框架,对521篇样本进行了多视角分析(图1)。
二、零售学术期刊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521篇样本分布在121家期刊,平均每家期刊发文仅为4.3篇。以发文数量为标志,可以将121家期刊划分为重视零售学术研究的期刊、兼有零售学术研究的期刊、可以有零售学术研究的期刊三大类(图2)。
(一)重视零售学术研究的期刊。统计结果显示,仅有《商业经济与管理》一本期刊可以纳入此列,它在2004年入选CSSCI,图1中所列31篇的发文量是两年的统计数据,年发文量在15篇左右,平均每期有1.25篇,尽管是一个很小的数据,表明它对零售学术研究的关注。
(二)兼有零售学术研究的期刊。统计结果显示,《财贸经济》和《中国流通经济》可以归属此列,他们在6年时间内分别发表了45篇和43篇零售学术论文,平均每年发文数量为7篇多一点。《财贸经济》,在我国流通学术研究领域曾经产生重要影响。但是,近几年由于金融、财政、国际贸易、服务业等诸多热点出现,发表专门零售学术论文的数量越来越少。《中国流通经济》,包括宏观经济、物流经济、企业管理、电子商务、营销管理等诸多内容,一直坚持的《本刊特稿》大多为非流通研究方面的学者,零售学术论文数量也不多。
(三)可以有零售学术研究的期刊。除了前三本期刊,其它期刊平均每年发表零售学术论文3篇以下,只能算是可以发表零售学术研究论文的期刊。统计结果表明,仅发表1篇零售学术论文的期刊就有48家,发表4篇以内(包括4篇)的期刊共有89家,即有73.6%的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尚不及平均数。名列第5位的《中国统计》,专业性明显,主要刊发零售业的统计学知识、市场统计数据和基于统计数据的零售市场分析;名列第6位的《中外管理》刊登的零售论文并不属于规范性的学术论文,自2002年以后便退出CSSCI检索来源期刊的行列;《人文地理》刊发的零售学术论文基本以零售集聚和零售选址为主要研究内容,更多的涉及到地理知识。
通过对零售学术期刊的发文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1)虽然有121种期刊发表零售学术论文,中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零售学术期刊,发文较多期刊为《商业经济与管理》;(2)《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中国软科学》、《南开管理评论》、《中国管理科学》等有影响的管理类期刊,开始有高水平零售学术论文发表,这对我国零售研究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我们认为,《商业经济与管理》、《中国流通经济》两种期刊有条件成为中国零售方面的专业期刊。《商业经济与管理》有专业基础和兴趣,《中国流通经济》刊名非常适合向零售学术期刊转向,建议两种期刊进行学术聚焦,开门办刊,紧追时代,进一步增加高水平零售学术文章的刊载量,规范评审机制,成为一本中国零售学术研究的专门期刊(目前中国还没有,而美国的Journal of Retailing名列国际营销类期刊的第4位)。
三、零售学术论文分析
(一)研究内容
以研究内容为标志,我们可以把研究样本划分为15个研究方向,分布结果显示,涉及较多的论题有零售战略、零售国际化、连锁经营和零售业态四个方向,共占零售学术论文样本的58.5%(图3)。
1.零售战略。这一部分共有85篇文章,根据研究立足点的不同,可以细分为从企业视角、产业组织视角、企业与行业的综合性视角等三个方面提出的关于零售商业发展对策性的研究,以企业视角的零售战略研究占主导地位。如产业组织视角的《我国流通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晏维龙,2002),综合视角的《新世纪我国流通企业的经营战略定位》(宋则、荆林波,2002),企业视角的《沃尔玛和家乐福在华市场定位的比较研究》(李飞、刘明葳,2005)。
2.零售国际化。这一部分共有77篇学术论文,其中较少文章是研究零售国际化理论的,如《国际零售商海外市场选择机理》(汪旭晖,2005);90%以上则是研究零售业对外开放及相应策略的,如《加入WTO与我国零售业发展战略研究》(孔令刚,2000)、《零售业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的发展》(汤定娜,2000)、《中国流通业:入世后的挑战与对策》(黄国雄,2002)、《论加入WTO后中国大型连销零售业面临的发展环境及战略构想》(吴晓云,2002)、《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的经营战略研究》(刘周平、庄贵军、周筱莲,2004)等。大多数都属于描述性研究,缺乏对基础理论的规范性实证研究。
3.连锁经营。统计样本中,关于零售连锁经营的论文共有72篇,涉及连锁经营的各个方面,代表性的论文有:《特许经营的经济理性与极限》(郭冬乐、夏先良,2000)、《外资连锁店的营销特点及其启示》(涂永式,2000)、《连锁超市——中国零售商业的发展方向》(黄国雄,2001)、《商业连锁经营规模扩张的有效性问题探析》(刘大莹,2005)等。
4.零售业态。现代零售业发展迅速,新型零售业态不断涌现,学术界对零售业态的发展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本文的统计样本中主要包括零售业态演进理论及单体零售业态的发展问题研究。例如《中国零售革命的特征》(李飞,2000)、《我国零售业态及经营模式异化与趋同的演变规律研究》(刘星原,2001)、《零售业态的生成与演进:基于知识的分析》(陶伟军、文启湘,2002)、《零售业态变迁理论及其新发展》(夏春玉,2002)、《当代中国城市消费的“新业态情结”》(李程骅,2004)等。
5.零售集聚。零售集聚是指以购物中心和商业街为研究对象的零售学术研究,该部分共有31篇学术论文,大多数论文研究购物中心和商业街的布局规划和开发,如《广州城市游憩商业区(RBD)的形成与发展》(保继刚、古诗韵,2002),也有论文对购物中心和商业街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了研究,如《购物中心顾客行为的跨国比较》(庄贵军,周南、李福安,2001)等。由于零售集聚涉及到布局规划,故而刊发论文的期刊也具有相应的专业特点,如《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地域研究与开发》、《城市规划》等。
6.零售选址。恰当选址始终被业内专家认为是零售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样本中有25篇研究零售选址,主要集中在零售商圈与店铺选址的理论以及实证研究,同时也涉及商业网点布局研究。例如《哈夫模型与城市商圈结构分析方法》(吴小丁,2001)等主要从理论上研究零售选址;《便利店区位类型——以北京、广州等城市便利店周边环境调研为例》(郭崇义,2005)等对零售选址进行实证研究;《我国城市商业网点空间布局及其优化》(易开刚,2005)则针对商业网点布局进行研究。
7.零售创新。该部分共有23篇论文,主要从理论和研究模型上上探索零售企业的创新,同时也涉及到部分零售实践的改进变革研究论述。《业态变迁学说及其促进我国流通创新的政策建议》(荆林波,2003)等主要探讨零售理论、模型的创新;《我国零售企业的服务创新浅论》(许彩国、柳思维,2004)等则是针对零售实践提出创新研究。
8.工商关系。该部分有23篇论文,主要从理论上研究探讨制造商、批发商与零售商之间合作、冲突、协调关系,尤其是日渐凸现矛盾的制造商与零售商之间的冲突问题研究。如《大型零售店“进场费”与“优势地位滥用”规制》(吴小丁,2004)等。另外,还有部分论文如《生产商主导,还是流通商主导——关于流通渠道控制的产业组织分析》(晏维龙,2004)等对工商关系管理实践进行研究。
9.零售信息技术。该部分有21篇论文,主要指信息技术在零售企业的应用(不涉及网上零售),包括零售数据挖掘、信息化服务策略、数字化管理等,如《信息能力与现代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葛建华,2005)、《数据挖掘在零售业中的应用》(刘立伟,2004)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零售业采取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也将随之加快。
10.零售市场分析。该部分共有20篇论文,数量相对不多,主要是对某地区或某类商品零售市场的进行分析、预测。其中有代表性的为《零售市场季节变动分析》(郑学工,2003)、《中国零售产业市场竞争分析》(赵萍,2003)等。
11.零售物流。该部分共有19篇论文,研究成果相对集中在商品的采购、配送和物流体系管理等,以理论上的探索研究为主,如《时变需求环境下供应链缺货时点与补货次数优化研究》(柳键,2005)等。同时,也由学者从实际出发,研究实际问题,如《中国医药分销物流变革存在的问题与前景展望》(宋华,2005)。
12.电子零售。电子零售是一种新兴的零售业态,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该部分的零售学术论文数量也不多,共有17篇。电子零售和零售信息技术有相通之处,但两者并不相同,零售信息技术侧重高科技信息技术在零售企业的管理应用研究,电子零售则是指零售企业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销售活动研究。电子零售的代表性论文有《消费者接受网上零售模式的研究》(程华,2002)、《网上零售商的产品策略》(肖煜,2003)等。
13.零售政策。该部分有16篇论文,主要从宏观环境上分析零售业的产业政策、法律规范和管理准则等。具体的代表论文如《论新经济形态下的流通产业组织政策取向》(金永生,2003)、《大型零售商滥用交易中优势地位行为的法律规制》(吴伟达,2004)、《特许经营的责任分担和风险防范》(韩强,2002)等。
14.零售品牌。在本文统计归类时,把零售商自有商品品牌研究和零售商企业品牌的研究全部归入零售品牌研究,但就本文统计的论文样本看来,关于零售品牌的研究较少,六年内在CSSCI期刊上仅有10篇学术论文。代表论文如《西方零售商品牌给制造商带来的机会和挑战》(符国群,2001)、《商店形象与自有品牌感知质量的实证研究》(江明华、郭磊,2003)、《消费者对中外零售品牌的态度比较研究》(王卫红,2004)等。
15.其他。以上的分类方法并不能涵盖所有的零售研究学术论文,凡不能归入以上类别的学术论文均归入该类,合计共11篇学术论文。
我们研究发现,有无零售行业的热点问题直接影响着学者对零售学术的关注,发表论文数量也有相应的变化。以一年为单位对零售学术论文数量分析(见图4),可以看出整体上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但在2002年出现一个峰值。这一年是我国进入WTO的第一年,中国市场国际化进程加速,这一年学术界对零售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零售学术论文的发文量达到一个峰值,关于零售国际化和零售战略的研究,分别从2001年的8篇、7篇论文急速增加到2002年的18篇、23篇论文。商务部在2003年制定了《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管理暂行办法》,零售开放的争论告一段落,关于零售国际化的研究也下降至与2001年研究相当的位置,2003年的零售学术论文数量便下降至68篇。2005年论文总量上升至142篇,是工商关系和零售物流论文增加的结果。近几年,大型零售商向供应商收取通道费引发争议。另外,随着中国零售企业的快速发展,其配套的物流体系并没有协调发展,目前物流体系建设已成为零售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二)研究方法
关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分类。我们根据研究内容,将样本分为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两大类,其中实证研究又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理论探索研究方法指论文纯粹以零售理论为研究对象,不结合零售业或零售企业发展实际;定性研究方法指论文结合现实问题进行研究,但是没有定量数学模型;实证定量研究包括运用行业或企业实际数据对某种理论或模型的验证,其他描述性或宏观对策性分析等均归入实证定性研究范畴。
1.研究方法使用分布。按照上述统计归类标准,521篇样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统计结果如图5所示。根据图示,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相比,实证研究占主导地位,在实证研究中又以定性研究为主。从论文数量上讲理论探索占总论文数量的22.6%,实证定性研究占69.1%,实证定量研究占8.3%,整体上与国内目前零售学术研究现状相吻合,同时也从侧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零售研究发展的不成熟性。
对不同研究领域内的研究方法进行比较(见表1),统计结果显示在零售创新、工商关系、零售物流和零售政策研究领域内以理论探索的研究方法为主,其余研究领域内以实证定性研究方法为主,实证定量研究方法在所有研究领域内均不占主要地位。从研究领域本身的特点来讲,在零售创新、工商关系和零售政策领域内的问题并不能够完全量化,与企业的经营活动相比,更多的偏重行而上的层面,表现为理论层次的探索和研究。而零售物流在零售研究中属于新兴的研究焦点,正处于发展初期,目前国内学者正从国外引进先进的零售物流理论,并结合中国实际研究适合中国的零售物流理论,学术理论最终的目的是用来指导实践,零售业的学术研究也一样,相信在将来零售物流的研究中关于实证的研究将逐渐增加。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本文的论文统计样本中仅有43篇论文运用实证定量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但在这43篇论文中有12篇分布在零售业态研究领域内。回顾零售业态内运用实证定量研究方法的论文,可以发现该部分的论文集中在超市零售业态的研究上,这一方面可能与近几年超市的快速发展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超市的数据相对容易搜集,不管是超市本身的数据还是消费者数据。
2.研究方法使用变化。根据图示(图6),在研究区间内,均以实证定性研究方法的运用居多,理论探索研究方法次之,实证定性研究方法最少。对实证定性研究方法而言,除在2001年出现一个波谷外,整体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理论探索的研究方法恰恰与之相反,在2001年出现一个波峰,整体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实证定性研究方法的运用在研究区间内虽然比例都不高,但在2001年亦出现一个小的波峰,在逐渐上升的整体趋势下2005年比例有所下降。图6零售学术论文研究方法时间演进折线图针对上述研究方法时间演进规律进行分析,2001年零售学术研究的方法出现较大的变动,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首先,2001年是中国入世的前一年,面临即将加速开放的零售市场,学者引进了西方更多的先进零售理论和研究模型,并针对国内的研究现状提出改进建议,从而造成理论探索研究方法比例的大幅上升;2002年中国的零售市场真正入世,相比于入世前学者更关注零售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造成实证定性研究论文的比例上升。其次,2001年零售学术论文中运用定量研究方法的有3篇,均为地方零售市场的分析,从数量上讲不多,但因为2000年只有1篇论文运用定量的研究方法,所以呈现增大趋势;随后的2002年虽然也有3篇定量研究的论文,但2002年零售学术论文数量总体增加,从而造成其比例的下降。由于实证定性研究方法、实证定量研究方法和理论探索研究方法的比例总和为1,因此伴随理论探索研究方法和实证定量研究方法比例的上升,实证定性研究方法的比例就随之大幅降低,出现波谷。
此外,按照趋势线推测,2005年沿用实证定量研究方法的论文比例将继续上升,然而实际的折线演进图呈现下降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在2005年发表的论文中有不少关于订货、采购、工商关系等管理模型的研究,这些理论模型的验证如果是运用仿真数据而不是企业实际数据,则归入理论探索而不是实证定量研究,由此则造成理论探索研究论文比例的大幅上升和实证定量论文比例下降的现象。但是,理论模型一旦通过了仿真数据的检验,在紧接着的实践运用中则更容易被企业所接受,因此也可以大胆预测,在将来几年的零售学术研究中,运用实证定量研究方法的学术论文比例必然会提高。
四、零售研究学者的分析
(一)零售学者发文数量研究
由于部分论文的作者不唯一,在统计过程中采取以下统计方法:独立作者发文每篇计为1篇;两个作者合作的论文,第一作者计0.6篇,第二作者计0.4篇;三个作者合作发文,第一作者计0.5篇,第二作者计0.3篇,第三作者计0.2篇;四个作者合作发文,则第一作者计0.5篇,第二作者计0.25篇,第三作者计0.15篇,第四作者计0.1篇;不存在四个以上作者合作发文的现象,故不再细分其他。此外,如果相同内容的论文发在两个不同刊物上,则各计0.5篇,合计为1篇。
统计结果显示,发表2篇(包括2篇)以上零售学术论文的学者共有41位,倘若不包括仅发表2篇零售学术论文的学者则只有22位学者,发表4篇(包含4篇)以上的作者仅有8位学者,他们分别是:吉林大学吴小丁、清华大学李飞、国家统计局龙玲、西安交通大学刘星原、东华大学孙明贵、东北财经大学夏春玉与汪旭晖、准海工学院晏维龙,发表零售学术论文最多的学者为8.1篇。目前零售领域的学者大都并不专职研究零售,零售只是其中的一个研究领域。这说明我国在零售研究领域内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二)零售学者研究问题分析
按照前文研究内容的分类方法,统计学者涉及的研究范围,发现发表2篇(包括2篇)以上论文的41位学者研究领域分散(图7)。关注1个研究内容的有15位,比例达到36.6%;涉及2个内容的有8位,占总体比例的19.5%;涉及3方面研究内容的有13位学者,数量居第三位,占总体比例的31.7%;涉及4个和5个研究内容的学者分别有2位;研究范围涉及到6方面研究内容的学者有1位。研究范围较小的学者通常情况下发文数量也较少,研究范围较大的学者发文数量较多。
在零售学术论文发文量最多的前十个研究单位中,高校占8个,是零售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见图8)。中国人民大学、社科院财贸所、北京商学院(现为北京工商大学)过去被视为国内零售领域力量较强的机构,但仅从2000-2005年在CSSCI上的零售学术论文发文量上来看,零售研究优势有所降低,分别列为第7位、第4位和10名之外。与此同时,西安交通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专业性院校位置上升,分别列为前3位。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学院两个学院都存在零售研究学者群,强大的零售研究队伍造就了零售学术论文发文量高居榜首。
对各研究单位的零售学者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国家统计局贸易经济统计司和东北财经大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零售研究队伍。各单位内发表学术论文的学者都在6人以上,同时有2名(包括2名)以上的学者发文量在2篇以上。
清华大学、东华大学的零售学术发文量大致集中在一两个零售研究专家上;而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虽发表零售学术论文的学者较多,但发文量极为分散,无发表3篇以上零售学术论文的学者。从本质上来说,这些研究单位都尚未形成零售研究学者群。
四、结论及展望
从整体而言,中国零售研究的学术力量较之其他学科相对薄弱。目前还没有专门的零售学术期刊,一些过去有可能进入CSSCI目录的商业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有市场化倾向,虽然发文数量在增加,但是学术价值降低了,令人遗憾。同时,CSSCI源期刊上零售学术论文的发文量偏少,尤其是在高质量学术期刊上的发文量更是有限,多数论文都沿用传统的实证定性研究方法和理论探索研究方法。另外,我国零售学者队伍规模小,专业性不强。
但是,中国零售理论研究也存在可喜的一面。一些高水平学术期刊开始出现零售研究论文,《北京工商大学学报》在2006年也进入CSSCI检索目录;零售研究群体已经初见雏形,一些高校或专业研究已经逐渐形成零售研究的学术队伍,甚至出现了跨校的合作项目。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于2004年11月组建了中国零售研究中心,初步搭建起国内外学者从事零售研究的平台,与许多国内高校、研究机构开展了合作研究,这将有助于整合国内零售研究资源,推动中国零售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当前中国零售理论核心作者群从事的研究基本涵盖了零售学的各个领域,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零售战略、零售业态、零售国际化、零售物流、零售信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零售创新等领域将会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零售学术研究的方法也将更多地运用实证定量研究方法,使中国零售理论的研究走上规范、科学的研究道路。
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选取CSSCI的零售学术论文作为研究样本,很多学者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国际商报》、《中国商报》、《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等报刊上发表,且被《人大复印资料》和《新华文摘》转载的高水平学术论文,未能列入本文的研究样本中。同时对于纳入研究样本中的论文,也仅研究了论文数量,而没有研究论文的质量和对零售行业发展的影响。另外,在对零售学者的研究中,没有考虑学者的零售专著和零售科研项目情况,致使一些零售学者被遗漏。这些问题有必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郭冬乐,夏先良.特许经营的经济理性与极限 [J].财贸经济,2000,(3).
[2]孔令刚.加入WTO与我国零售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0,(11).
[3]李飞.中国零售革命的特征[J].财贸经济,2000,(7).
[4]汤定娜.零售业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的发展[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6).
[5]涂永式.外资连锁店的营销特点及其启示[J].财贸经济,2000,(11).
[6]符国群.西方零售商品牌给制造商带来的机会和挑战[J].南开管理评论,2001,(2).
[7]黄国雄.连锁超市——中国零售商业的发展方向[J].财贸经济,2001,(4).
[8]刘星原.我国零售业态及经营模式异化与趋同的演变规律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1,(4).
[9]吴小丁.哈夫模型与城市商圈结构分析方法[J].财贸经济,2001,(3).
[10]庄贵军,周南,李福安.购物中心顾客行为的跨国比较[J].南开管理评论,2001,(6).
[11]保继刚,古诗韵.广州城市游憩商业区(RBD)的形成与发展[J]. 人文地理,2002,(5).
[12]程华.消费者接受网上零售模式的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7).
[13]韩强.特许经营的责任分担和风险防范[J].法学,2002,(6).
[14]黄国雄.中国流通业:入世后的挑战与对策[J].财贸经济,2002,(2).
[15]宋则,荆林波.新世纪我国流通企业的经营战略定位[J].管理世界,2002,(12).
[16]陶伟军,文启湘.零售业态的生成与演进:基于知识的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2,(6).
[17]吴晓云.论加入WTO后中国大型连销零售业面临的发展环境及战略构想[J].管理世界,2002,(10).
[18]夏春玉.零售业态变迁理论及其新发展[J].当代经济科学,2002,(4).
[19]晏维龙.我国流通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J].管理世界,2002,(12).
[20]江明华,郭磊.商店形象与自有品牌感知质量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3,(4).
[21]金永生.论新经济形态下的流通产业组织政策取向[J].中国流通经济,2003,(4).
[22]荆林波.业态变迁学说及其促进我国流通创新的政策建议[J].财贸经济,2003,(1).
[23]肖煜.网上零售商的产品策略[J].当代财经,2003,(4).
[24]赵萍.中国零售产业市场竞争分析[J].财贸经济,2003,(12).
[25]郑学工.零售市场季节变动分析[J].中国统计,2003,(10).
[26]李程骅.当代中国城市消费的“新业态情结”[J].南京社会科学,2004,(5).
[27]刘立伟.数据挖掘在零售业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4,(1).
[28]刘周平,庄贵军,周筱莲.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的经营战略研究[J].管理世界,2004,(8).
[29]王卫红.消费者对中外零售品牌的态度比较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10).
[30]吴伟达.大型零售商滥用交易中优势地位行为的法律规制[J].法学,2004,(12).
[31]吴小丁.大型零售店“进场费”与“优势地位滥用”规制[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5).
[32]许彩国,柳思维.我国零售企业的服务创新浅论[J].中国流通经济,2004,(4).
[33]晏维龙.生产商主导,还是流通商主导——关于流通渠道控制的产业组织分析[J].财贸经济,2004,(5).
[34]葛建华.信息能力与现代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财贸经济,2005,(1).
[35]郭崇义.便利店区位类型——以北京、广州等城市便利店周边环境调研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1).
[36]李飞,刘明葳.沃尔玛和家乐福在华市场定位的比较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5,(3).
[37]刘大莹.商业连锁经营规模扩张的有效性问题探析[J].社会科学家,2005,(2).
[38]柳键.时变需求环境下供应链缺货时点与补货次数优化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5,(6).
[39]宋华.中国医药分销物流变革存在的问题与前景展望[J].中国软科学,2005,(6).
[40]孙薇.流通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5).
[41]汪旭晖.国际零售商海外市场选择机理——国际零售商海外市场选择机理:基于市场邻近模型与心理距离视角的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5,(7).
[42]易开刚.我国城市商业网点空间布局及其优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