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中的古建筑保护与档案工作
2006-12-06乔佳
乔 佳
古建筑形成时期较早,故其原始的设计施工图纸现在多已无从查找。本文所说的古建筑档案主要包括有文物建筑实测图纸、现状细部照片、历史考证资料和现状调查报告。
古建筑档案在保护和修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概括起来,即古建筑档案对古建筑保护、修复具有查考凭据作用,古建筑档案对现代建筑工程学科具有借鉴参考作用,也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
一、古建筑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古建筑档案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大量遗失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很多珍贵的古建筑档案都已流失,使得建国后的许多古建筑维修、修复工作进展困难。目前我国很多古建筑的维修、修复工作都是借用国外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留下的档案。
(二)古建筑档案的真实性有待进一步查考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在威尼斯宪章原则的基础上增加了“真实性”一条,包括建筑地点、工艺、材料、设计都应是原有的。只有满足了这些真实条件,一个建筑才能作为对历史的见证而成立。
坐落于北京故宫北面的景山,历经金、元、明、清四代皇朝,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早在1957年就被列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寿皇殿戟门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是重要文物古建筑。1981年4月10日,北京景山公园寿皇殿发生火灾,戟门被烧毁。由于当时没有留下相关的测绘档案,只能凭记忆将烧毁的残件一件件复原后重新测绘图纸,其档案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三)古建筑档案在保管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
古建筑档案由于在保管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导致档案寿命严重缩短。古建筑档案的寿命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内因,即古建筑档案制成材料本身的性质,也就是档案制成材料的耐久性。在古建筑档案资料的保管过程中,图纸发黄、变脆,照片褪色导致影像模糊的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经过复印的图纸和文字更难保存。二是外因,即保护古建筑档案的环境与条件。温度、湿度、光线、污染物、有害生物等都是影响古建筑档案寿命的因素。如何对古建筑档案进行科学地保管是每一位古建筑档案工作者面临的问题。
(四)古建筑档案管理工作缺少统一机构
历史名园是古建筑的集中地,也是古建筑保护单位。由于意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很多古建单位专门成立负责管理古建筑档案资料的机构。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古建部负责故宫范围内文物建筑的保护和管理,除负责制定故宫文物建筑的保护规划方案及年度修缮计划工作外,还承担建立健全古建筑档案,收集、整理、保管有关古建筑资料的任务。这种古建单位内的专门机构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其工作和单位内档案部门脱离,和其他古建单位也少有往来,因此严重影响了古建筑档案工作的发展。
除了园林中具有一定数量、规模的古建筑外,我国还有大量散落在街区、村落和城市旧城区的古建筑。这部分古建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是存是留,其档案的归属流向如何划定,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来负责。北京市2002年城区危改工程上马时,大量有价值的四合院面临被拆除的局面。市文物局要求对这些院落进行抢救性调查鉴定和保护,539处四合院才得以保护起来。如何缓解这种被动的工作局面,变被动为主动,挽救更多的古建筑遗存,是建筑界和档案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措施
(一)建立古建筑档案是保证古建筑档案齐全完整的有效手段
古建筑档案记录了古建筑方方面面的信息,保证古建筑档案的齐全完整无外乎建立详尽的记录档案,并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笔者认为,记录档案主要包括文物建筑的实测图纸、现状细部照片、历史考证资料和现状调查报告四部分。记录档案工作是人们保护古建筑的经验总结。记录档案是一个古建筑的基本材料,也是管理古建筑档案的基本单位。
保证古建筑档案的齐全完整除了要对已列入文物保护范围内的现有古建筑建立记录档案,实行跟踪管理外,还应经常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把属于非文物保护单位,但有一定科学、艺术、历史价值的古建筑进行测绘,留下宝贵资料。现实工作中,可以配合北京市城市建设和四合院改造工程的开展,对一些现存的即将因城市扩建而拆毁的有价值的建筑设施进行实测、拍照、考证和调查,保留珍贵的记录档案。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对此专门档案的管理工作加强指导。
(二)古建筑档案鉴定工作是保证古建筑档案真实性的重要一环
在进行古建筑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好档案的鉴定工作。这里所说的鉴定是指运用古建筑和档案学科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对古建筑档案进行辨别和判断的一种活动。具体而言,古建筑档案鉴定是对档案的真伪进行鉴定。古建筑的特点之一就是形成时间长,有历史价值。因古建筑的设计、施工、实测、历史考证和现状调查各步骤间隔时间久,经手人员多,因此档案中记载的信息,特别是古建筑实测、历史考证和现状调查部分档案的内容只有经过后人的鉴定方能确定其真实性。
宣武门南堂是北京城内最古老的天主教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是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在北京建立的第一座圣堂。该堂几经风雨,清顺治时期汤若望重建,康熙年间重修,乾隆四十年(1775年)毁于火,次年重建,此后又毁于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现存建筑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新建的。史料记载,该大堂是哥特式石拱券结构,但专业人士亲自爬上梁架鉴定后确定为仿大理石装修的木三脚架结构,这是通过史料鉴定工作保证古建筑档案真实性的生动事例。
(三)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是保护古建筑档案的有效途径
1、及时补救受损的古建筑档案
古建筑档案要采用“防治结合”的保护措施,一方面改善档案保管条件,防止或减缓自然环境中各种有害因素对档案的破坏。另一方面,运用档案保护技术对受损的古建筑档案进行修复、补救。对破损的图纸可以使用纸质档案的加固和装裱技术;对变黄的照片可通过使用定影液、高锰酸钾和盐酸等化学试剂重新显影的方法恢复色彩。此外,在生成古建筑档案时要注意对档案生成材料的规范要求,从源头上保护档案的安全,延长档案的寿命。
2、古建筑档案要逐步实现“双轨制”管理
运用高科技手段,将纸质档案数字化,对古建筑档案进行计算机化管理,并制成光盘备份。数字化后的古建筑档案实行“双轨制”管理,既有效保护了古建筑档案的实体,也提高了利用效率。
颐和园的三大著名景点——佛香阁、排云殿、长廊等建筑在2004年被重新修缮的过程中,文物普查人员完成了1100页的勘察报告与240余张勘察图纸,为今后的颐和园古建筑的保护、修缮与研究工作提供了第一手的档案资料。这些材料于修缮工作后期制成首部颐和园古建筑电子档案,以便长期保存和检索查询。
(四)建立古建筑档案馆是管理古建筑档案的重要形式
古建筑保护工作在城市发展中愈发受到重视。为了更好地管理古建筑档案,发挥古建筑档案的价值,使其管理更加社会化、科学化、现代化,建立古建筑档案馆势在必行。建立古建筑档案馆的工作目的有四,一是收集、保存文物建筑、古建筑的历史资料,二是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具备古建筑学、历史学、考古学和档案学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向社会开放借阅古建筑档案,四是普及古建筑知识、宏扬传统文化。
古建筑档案馆应按照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要求,为每处古建筑建立完整的记录档案——包括实测图、历次维修图、历史沿革记录及现状照片等各种资料,并对其进行计算机化管理。具体而言,古建筑档案馆还应承担如下三方面工作:一是管理古建筑修缮记录。每一处古建筑维修后必须向古建筑档案馆报送一份完整的修缮记录,由古建筑档案馆集中统一管理;二是提出古建筑保护方案。每年要为古建筑进行重新测绘,重新鉴定古建筑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提出保护方案;三是关注国际古建筑保护发展动向。除了对古建筑档案进行科学管理外,还应积极拓展档案工作的视角,积极收集国际古建筑保护及古建筑档案管理前沿科技成果信息,并进行技术转化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冯乐耘、李鸿健主编:《档案保护技术学》,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11月第一版。
2、罗哲文:《罗哲文历史文化名城与古建筑保护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7月版。
3、陈春生、张文辉、徐荣主编:《中国古建筑文献指南(1900-1990)》,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4、http://firms.kf.cn/119/hzal.htm。
作者单位:北京市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