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工大与中国计算机事业

2006-11-27孟繁东韩纪庆童志祥

计算机教育 2006年11期
关键词:哈工大科技进步二等奖

孟繁东 韩纪庆 童志祥

1956年2月,中国最早的计算机专业在哈工大诞生。50年来,哈工大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奋在我国计算机领域创造出一项又一项奇迹,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空白,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计算机品牌人才,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如今,哈工大计算机学科已从一个专业发展成为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从1957年我国第一台比较完整的结构模拟计算机的制成,到1958年中国第一台能说话会下棋的数字计算机的诞生;从1963年首创“挤出—切断”制造磁芯的方法,到20世纪70年代首开中国容错计算机的先河;从1987年被评为全国唯一的计算机应用技术重点学科,到1996年推出国内第一台掌上型手写输入电脑……哈工大计算机专业在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创造出了中国计算机领域的一个又一个辉煌。

一、中国最早的计算机专业的创建与发展

1956年2月,为适应尖端科学发展趋势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哈工大指派吴忠明、李仲荣等几位青年教师创办计算机专业。哈工大计算机专业在建立时就提出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走科研为教学服务,教学促进科研的良性发展道路。

1956年,哈工大最早在全国发布计算专业的招生简章,并在同年9月,首次招收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这批学生是幸运的一批学生,他们曾接受过邓小平同志的视察,还与来校讲学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一起座谈,受益匪浅。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动手能力,学校组织学生到工厂进行参观学习,并将这些学生抽出来到实验室做一些专题的实验工作。在青年教师吴忠明和李仲荣指导和带领下,学生们参加了1958年数字机的研制工作。这一段的实践活动为他们毕业后的实际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哈工大在创建计算机专业的同时,还办起了计算机研究班。胡铭曾、朱志莹等8人入研究班学习,1958年从计算机研究班结业。他们在中国第一台结构模拟计算机与能说话会下棋的数字计算机的研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还研制成功了一台配有磁鼓及磁带机的小型通用计算机——601机,在发展计算机专业的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中国高校最早建立的计算机专业,哈工大计算机专业在50年的岁月中,紧跟国家发展的需要,不断发展和壮大,从一个学科发展成一个学院,以雄厚的实力始终位于国内计算机专业的前列,形成了以声图文计算机智能接口技术为主导,以中文信息处理、并行处理技术、容错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为支撑的学科框架。经过50多年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哈工大计算机学院已经形成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后继有人、由计算机应用技术重点学科带动整个计算机一级学科的良好发展局面。

二、哈工大计算机专业的开拓者

从50年前哈工大计算机专业建立时,哈工大计算机专业的开拓者就开始在艰苦的创业条件下,殚精竭虑地打造着哈工大计算机专业辉煌的开始。

计算机专业的缔造者陈光熙教授是哈工大计算机专业最早的学科带头人。在他的带领下,1981年计算机系统结构学科成为我国首批博士点之一。自从1957年陈光熙教授来到哈工大,历任计算机教研室主任、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理事、省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精密仪器研究所所长;他还是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陈光熙教授的一生为哈工大计算机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为哈工大计算机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计算机专业发展鞠躬尽瘁的李仲荣教授,1955年毕业于哈工大后留校任教。20世纪50年代起,他领导和参与了我国第一台结构式模拟计算机及第一台能说话会下棋的数字计算机的研制,参加领导研制了超小型磁芯及多孔磁芯及我国第一台容错计算机。带领哈工大计算机人在1986年建立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点。1987年,该博士点在全国博士点评估中名列第一,被评为全国唯一的计算机应用技术重点学科,从而确定了哈工大计算机应用技术国内重点学科的地位。

为计算机事业一生无悔的吴忠明教授1949年9月进入哈工大电机系学习,1956年2月,与李仲荣先生受命建立哈工大计算机专业,历任计算机教研室副主任、计算机专业主任。1957年负责组织并参与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结构式模拟计算机,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1958年,根据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的建议,带领科研团队刻苦攻关,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能说话会下棋的数字计算机。这些开拓者把青春和热血全都献给了计算机事业,他们的辛勤耕耘为哈工大计算机专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中国计算机品牌人才的摇篮

中国IT领域活跃着一大批哈工大毕业的高端人才:国家“863计划”原计算机软硬件专家组组长、副组长都是哈工大校友;在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中有1/4是哈工大校友;中国高校计算机学院的院长、系主任、学术骨干,IT企业的领军人物中有相当一部分也是哈工大校友;在北京中关村的IT圈,聚集了一批哈工大毕业的佼佼者。他们见证着中国IT的历史,使哈工大成为中国IT品牌人才的摇篮。

王天然,中国工程院院士,196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控制系计算机专业。2000年以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方滨兴,中国工程院院士,1984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1989年在哈工大获得博士学位,现任信息产业部互联网应急处理协调办公室主任,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科技委主任。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

高文教授,1988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应用博士学位,计算机学报主编,中国图像图形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软件行业学会副理事长。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

张大鹏教授,1985获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应用博士学位,现任香港理工大学计算机系终身教授、香港生物识别技术研究中心主任、IEEE高级会员,国际图像图形学杂志创建人、主编,《国际模式识别及人工智能》杂志副主编。

李晓明教授,1982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学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校长助理、网络与信息研究所所长。他是国家教育部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美国IEEE资深会员、《Concllrrency》国际编委。

怀进鹏教授,1987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务副校长,国家“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主题专家组组长。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

1982年以来,计算机学院培养的毕业生代表人物还有:澳大利亚Deakin大学信息技术学院院长周万雷教授;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所长李明树研究员;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程旭教授;中科院数学所副所长冯琦研究员;江南计算所所长黄永勤研究员;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尹宝才教授;成都电子科大计算机学院院长吴跃教授;中山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常会友教授;微软中国研究院主任研究员周明博士;中国最年轻的博士王丽薇(21岁获博士学位)。

目前,哈工大计算机专业已培养出博士生284人,硕士生1504名,本科生5019名。许多毕业生活跃在国内外的学术界和工业界,并已在各自的岗位上承担重要工作。所培养的学生以基础理论扎实,工作踏实和动手能力强而在国内同行中享有盛名,并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四、中国重要计算机应用成果诞生的基地

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研究的动力,也是科学研究的归宿。哈工大计算机专业在50年前因为国家工业发展和尖端科学的发展需要而诞生,在50年的发展过程中紧紧抓住各个时期国家和社会发展建设的需要,以及国内外计算机发展潮流,主动调整自身的学科方向和科研主攻方向,积极总结学科建设规律,面向国家社会需求培育了一个又一个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1.多个“第一”记录哈工大计算机专业的辉煌成果

1955年10月,青年教师吴忠明和李仲荣在专业筹建过程中就开始开展对模拟计算机的原理与结构的研究。1957年,制成我国第一台比较完整的结构模拟计算机。中国第一台结构模拟计算机在哈工大研制成功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苏联模拟机专家科甘等科学家先后参观并指导。

1958年,青年教师吴忠明根据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1957年访问哈工大时的建议,提出了一个三堆棋专用计算机的设计方案。1958年9月15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等同志视察哈工大。当时,这台智能下棋计算机正在研制,邓小平同志怀着极大兴趣地在实验室里参观了这台机器的表演。不久,这台能说话、会下棋的智能下棋计算机终于研制成功,并在北京全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展览会上展出,受到热烈欢迎。

20世纪60年代初,为解决大型电子计算机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陈光熙教授决定将磁芯存储器技术作为主要科研方向。1962年,他提出“挤压”新工艺,即“挤出-切断”制造磁芯的方法,并在自制的简易设备上,用这种全新的工艺,制造出第一批多孔磁芯及超小型磁芯,该成果于1964年在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合办的展览会上荣获新产品二等奖。产品和样品在全国第三届计算机技术会议上展览,相关论文分别在全国第三届,第四届计算机技术会议上发表。

2.“方圆观”引领新世纪哈工大计算机学科的发展

新世纪之初,以院长徐晓飞教授为代表的哈工大计算机人,对半个世纪来本学科的发展经验进行了总结、凝练和提升,提出了学科建设的“方圆观”,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指导思想。在“方圆观”的指导下,建立了11个研究中心,确立了声图文智能接口与多功能感知、智能化中文信息处理、可信计算技术、企业智能计算技术、计算机网络及系统安全技术、并行海量数据库及数据仓库技术、生物信息与生物计算技术等作为哈工大计算机学科在新世纪初的重点攻关方向。

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计算机学院培育了一个又一个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徐晓飞院长将哈工大计算机学院在新世纪初取得的成果总结为“方向新、项目大、经费丰、成果亮”:学院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部省级科技奖18项。这些科研成果可以形象组装成为头戴金盔,身穿金甲、金裤,骑着战马驰骋创新前沿的勇士,并具有十大特征:

“一脸”,基于多功能感知的智能人脸识别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已成功运用于人民大会堂安全检查身份辨识系统。

“一手”,基于手语识别的智能人机交互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已经成功用于帮助聋哑人与正常人的沟通。

“一库”,并行海量数据库管理与处理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有些成果已成功用于黑龙江省地方税务信息系统、哈尔滨信息港、国家审计部署信息系统,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鞍(安全)”,基于内容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检测与防护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信息内容安全、网络安全性分析、网络仿真与建模、网络计算等方面都取得了喜人成绩,为国家信息安全工作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肯定。

“一信”,可信计算技术,成功运用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的返回仓中。

“一匹(ERP)”,基于软构件的动态可重构CERP系统,成功运用于“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CIMS重点应用示范工程”,其工程项目规模达1760万元,给企业带来每年数千万元的经济效益。

“一掌一舌”,基于掌纹/舌像识别的中医诊断系统,首次将Biometrics运用于中医诊断现代化研究中,并建立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数字舌图像库,并第一次使Tongue Diagnosis 成为IEEE关键词。

“一言”,基于自然语言理解的中文信息处理平台,在汉字编码及其输入、汉英机器翻译等重要技术上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其中与微软公司联合开发的“Windows智能汉字输入系统——微软拼音”已经在Windows 98和WindowsNT上运行,微软拼音输入法已成为众多微机用户的首选汉字输入方式。

此外,在机器人足球研究领域上,1997年,哈工大建立了中国第一支机器人足球队,从1999开始参加比赛以来,这支足球队已经拥有了32个冠军头衔……

50年来,哈工大计算机学科的辉煌已经载入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发展的史册。回眸哈工大计算机专业50年,既是发展的50年,更是创新的50年。这50年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中国计算机事业从起步、发展到壮大的一个过程。

猜你喜欢

哈工大科技进步二等奖
百年哈工大的不解中俄缘
秉承规格彰显功夫
辽宁省职工文化建设促进会第一届论文评审二等奖
2014年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二等奖)
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化企业管理的推动作用
第十三届“雨花奖”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二等奖获奖名单(初中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