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是评估出来的?
2006-11-27黄维通
黄维通
现在大学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评估”,希望以此促进大学建设。大学水平的提高,到底是不是靠评估评出来的呢?
“评估”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评价方法,最初是一些评估公司接受委托对某一个特定的事物进行评价,后来发展到对一个工作体系的评价。
1990年原国家教委首次把评估引入到对高等教育的评价上,当时出台《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的文件。文件指出:“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标准,通过系统地搜集学校教育的主要信息,准确地了解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对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作出评价,为学校改进工作、开展教育改革和教育管理、改善宏观管理提供依据。”
这种评估分“办学水平评估”和“合格评估(鉴定)”两个部分,而“合格评估(鉴定)”是一种对办学条件的认可,这种评估工作是必须的,是一个最低的标准。
虽然评估对促进办学起了一定的作用,但针对迎接评估的过程和评估结果,社会的反响是不完全一样的,有的问题是值得深思的。
如一些高校盲目追求一个模式,把“申博”、“申硕”作为主要目标,也把不同刊物发表的论文尤其是SCI、EI数量作为学校发展所追随的目标。许多学校不适宜地提出要办成国际一流的高等院校,结果出现了不合时宜的统一模式的追求,这种一个模式的后果就是所有的学校都在追随一个“水平”评估的标准,这是非常不切合实际的,各类学校不可能由此一刀切实行一个模式、一个标准。
从就业形势来说,现在一些重点高校的学生分配不出去,一些研究生的分配也出现问题,但为了追求就业率,甚至在毕业证的发放环节上作了技术性处理(针对这些弊端,某些新闻网站曾经作过报道),来提高就业率的表面数据。纵观就业形势,在部分地区,一些高等职业学院的毕业生十分抢手,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如果在办学上盲目追求一个目标而忽视社会需求,必然导致毕业生的出路出现问题。前者是追随一个标准,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结果,后者则是重视培养人才,结合社会需求的结果。
评估本身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在网络的民意反应中批评的意见主要集中在评估过程作假的问题。某些舆论认为,评估可以实现“以评促建”,实际情况并不完全是这样,评估过程出现了追随表面化工作的倾向,有些“政绩”是造假造出来的,甚至不惜人力、物力和财力,实行全校上下一致总动员,把评估作为头等大事。如突击让学生补作业,为的是留下三年的教学环节的记录,作假的事情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这一点我想参与评估的专家以及一些部门的相关人员也许是清楚的,至少通过“批处理”方式补出来的作业是很容易识别的。评估过程中学校如临大敌,整个过程前前后后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通过评估学校提高了什么,说法不一,上下看法并不一致。这种评估忽视的是办学的基础工作,忽视了实事求是的发展目标。
一个学校的实际水平,很难靠短时间的评估得出结论,学校的产品是科研水平和学生的能力,而学生的能力是要通过长时间的社会实践检验才能得出,书面的汇报,是汇报不出学生的真实水平的,实际上教育评估与企业产品的评估一样,最终还是由社会评价作为最终的结果。因此“水平”靠评估是评不出来的,社会认可才是最高的也是实事求是的评价。
教育应该是民族发展的公共事业,作为教育的成果也必须最终受到社会的认可。今天社会对教育的评价不高是多方面的。在高校的评估过程中,是否可以考虑一下国家投入的科研经费与生产力转化效益的效益比例,即对生产力发展的贡献?能否确定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教育是为了培养人,应该是“百年树人”,忽视素质教育,而以分数定优劣的最终结果是社会教育无法塑造下一代成为有用的人才。水平还是需要搞踏踏实实的具体工作、不断创新发展所取得。
教育评估确实有促进作用,但教育评估中的一些弊端应该如何避免,使得评估发挥真正的成效,这是每个从事与教育有关的人员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教育需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教育承担着兴国的重任,因此,教育的发展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进,任何浮夸、作假、不切实际,以及偏离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都终将贻害中国的教育,对这一点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尤其对部分教育腐败现象更应该警醒,这些都是提高教育水平所必须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