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与羊二元对立的角力与异化
2006-11-24龙广强
读《狼图腾》是一次偶然,然而读起来就爱不释手,觉得有一种莫名的快感在心头跳动。《狼图腾》是一部奇书,一部建立在实证基础上、描摹了逼真的草原原生态生活,而又渗透着个人理性思考的文学力作。作者痴迷地观察、搜集所有有关狼的真实故事和传说,并亲自掏狼窝、养小狼,以此来探究狼在整个草原生物链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草原民族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位置。贯穿于全书中那些大狼与小狼的离奇故事,对于今天的读者,几乎是闻所未闻、惊险刺激,极具陌生感与新鲜感,读来引人入胜,令人信服。
然而,作者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读者在他的书中猎奇,而是要读者领悟书中蕴含的真实的狼羊哲学——狼与羊二元对立的角力与异化。
首先是狼与羊二元对立的角力。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有着两种民族性:一是狼性,以游牧民族为代表;一是羊性,以农耕民族为代表。狼性本来就是人类的本性,洪荒之间的先民们完全是依靠这种野蛮的兽性才战胜自然,得以延续后代,华夏民族也不例外。华夏族的来源是炎黄二族,曾创造过辉煌的游牧文明的炎帝族是入主中原的第一批“狼族”,后逐渐进入定居农业生活,狼的血液逐渐为羊的血液所代替。此时西北方黄土高原的黄帝族南下击败了炎帝族,后来由于黄帝族狼性与炎帝族羊性相中和,双方才缔造出中华文明之始华夏族。华夏族的产生是狼与羊对立角力的结果,这样的过程需要野蛮的狼,也需要温顺的羊,全是狼则太强,全是羊则太弱,这两种状态都不足以长期生存,都会被自然淘汰。只有半狼半羊相中和,在相互制衡中完善,才能生存并发展。狼与羊的角力在历史上不断地循环重演,秦汉唐元的辽阔版图、强大武力、好大喜功等是“狼性”的具体体现。六朝、宋朝等时期的偏安一隅、醉生梦死是“羊性”的具体体现。
其次在狼与羊的角力过程中,狼与羊都出现了异化现象。狼在历史演化更迭过程中异化成了龙,狼是自由的象征,而龙是权力、专制、绝对命令的象征。狼虽然残忍、凶狠,却是出于本能,羊虽然被吃、被威胁,与狼在地位上却是平等的。而龙是天上的权威、自命的真理,高高在上,所有羊都要匍匐在其脚下,用自由交换安全。于是历史从自由的狼羊对立的时代,进入了龙愚弄、统治、奴役羊的大一统时代。
龙统治的羊群里出现狼,对龙是权力的威胁,对羊则是灵魂深处的恐惧。所以在皇帝——顺民的“龙羊”二元结构社会中是不允许“狼”的产生的,自由、活力、进取与人的兽性和创造力完全被扼杀禁绝。失去了狼性补充的龙在“龙——羊”二元角力中逐渐被软化、羊化,导致在宋朝时龙异化成了羊。屈辱求和、偏安一隅、不思进取,而且“羊族们”彻底发展出一套“羊”的真理:存天理、灭人欲。狼与羊之间的界限彻底划清,也就是说“羊族”对“狼族”彻底排斥和不认同,这是在“羊”的领域内对狼性的彻底灭杀。只是,这种“纯羊性”是不堪“狼族”的轮番吞食的,当一个强大的狼王统一群狼后,羊群只能被灭掉。所以这个异化过程是狼吃羊——升龙——化羊——再被狼吃的异化循环。
狼与羊的角力与异化是作者目的的深层次体现,作者想借狼羊哲学来挖掘中国深层的民族性格。作者在书中始终将强悍进取的游牧民族性格与华夏农耕民族性格置于同一历史时代的语境中,做出直接、形象的比较。“狼图腾”的精神之矛,直指儒家文化、农耕文明背景下的国民劣根性。并指出了消除这种劣根性的方法是向游牧民族的强悍性格学习,减少羊性,增加狼性,用狼性的开拓进取精神使中华民族走向富强。
(龙广强,山东省济南大学西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