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秋雨散文》
2006-11-24叶友香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几年前就零零星星读过一些,这个暑假又买来一本他的自选集《秋雨散文》来细细品味。“好书不厌百回读”,确实如此,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为作者“常常几个月埋首于砖块般的典籍中”苦苦搜寻资料的这份耐心、恒心所感动;为作者 “精骛八级、心游万仞”的联想和想像而赞叹;为作者行云流水、舒展自如又充满理趣的语言而拍案。他将文学与历史巧妙地重叠、将客观与主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没看过《秋雨散文》的人大概很难想到,那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刻的含义。
最欣赏他的《千年庭院》。它讲述的是我国“四大书院之首”——岳麓书院的历史。这里没有金戈铁马的铮铮号角,传来的是茂林修竹间琅琅的书声。这声音从孔孟传到了韩愈,从韩愈传到了朱熹,传到了王阳明,传到了康有为、王夫之、蔡元培,传遍了中华大地,贯通了上下千年。读这篇散文,常常感动于岳麓书院一路走来的磕磕绊绊、踉踉跄跄;感动于书院廊厦间传出的第一声“子曰诗云”;更感动于那一个个细节所诠释的坚韧和高贵。我不知道作为礼仪之邦、文明古国子孙的我们,有几人能说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有几个人能如此详细地了解以办学和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于世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历史?
我也欣赏他的《苏东坡突围》。经历了“乌台诗案”后,苏轼带着官场文坛泼给他的满身污水走近黄州。黄州的残酷现实是:“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然而,苏轼在这样的现实中进行着自省。他无情地剔除了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回归于一个完全的自我,获得了精神意义上的突围。说实话,在此之前,我对苏东坡的了解仅限于能背那几首耳熟能详的诗词。读了这篇散文才知道,这位豪放派词人在“念奴娇”、“赤壁赋”等千古名篇的背后交织了多少血泪、多少痛苦﹖也使我对苏轼身陷逆境却处之泰然的开阔胸襟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还欣赏他的《抱愧山西》。它酣畅淋漓地叙说了晋商文化和大院文化。他考察山西的晋商文化的兴衰,深入地揭示了山西独有的民情风俗以及历史沿革,独特的地理环境对晋商文化的催生作用;同时也写出了山西商人在中国商业文明中的人格光彩。我在惊叹晋商的睿智,惊叹山西人的团队精神的同时,更为秋雨先生慷慨豪迈、雍容大气、充满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的散文风格所陶醉。
读着读着,我不禁想到我们的许多学生。阅读的狭隘、性格的浮躁、懒散的作风、繁重的功课使他们面临知识的荒原。《秋雨散文》的内容广泛,阅读它,既可以了解许多历史文化知识,又避免了历史教科书和各种简介之类的枯燥、乏味。它用或深刻或浅显或细腻或粗犷的文笔为我们生动地讲述历史,实在可以作为中学生必备的课外读物。
阅读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作文训练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指导学生善于获得感悟、表达感悟。而《秋雨散文》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很好的范例。同时它的语言典雅、灵动。他总是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和表现力的语言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得深入浅出。如果用心去读,用心品味,我想一定会给中学生的写作带来有益的影响。
如果你读不懂那些深奥的古文,如果你无暇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淘得你需要的“金子”,那么让我们漫步在《秋雨散文》落英缤纷的语言丛林中,去吸收美词佳句的芬芳、感受的中华大地浓厚的人文气息、积淀丰厚的文学涵养吧!
来读一读《秋雨散文》,不管你是工人还是农民,是学生还是老师。
(叶友香,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骆驼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