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美味的课堂”
2006-11-24孙莉莉
一、老子美学思想的要点
中国美学史的起点是老子美学。“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等老子提出的一系列范畴,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客体、审美关系、艺术创造和艺术生命的一系列特殊看法,关于“澄怀味象”(“澄怀观道”)的理论,关于“气韵生动”的理论,关于“境生于象外”的理论,关于“虚实结合”的原则,关于“味”和“妙”的理论等等,它们的思想发源地,都是老子的哲学和美学。
二、以老子 “味”的范畴为中心谈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开掘利用古典美学的精华
中国古典美学中,老子首先提出了一个美学范畴:“味”,宗炳也在《画山水序》中使用了“味”这个概念。它不是吃东西的“味”,也不是感觉中的“味”,而是一种精神的愉悦和享受,所以是审美的“味”。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中的重要范畴,“味儿”或“滋味”的基本涵义是指“意味”或“趣味”。所谓“美味课堂”,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了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美味课堂”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
“美味课堂”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
(一)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 ,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是“美味课堂”的核心。
语文课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主要通过以下六点来体现:教出情感、美感和语感的同时,积淀传统文化、丰富生存智慧、提升人生境界。
(1)教出语文独特的情感来。语文学科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味的学科。语文课要使学生的人性越来越完善,首先要把学生培养成情感丰富的人。这是语文独特的任务。
首先,教师备课要准备情感,即要找出教材的情感点。语文课本中的所有课文,都渗透着作者的七情六欲,不仅文学作品如此,就是议论文、说明文也概莫能外,如毛泽东的议论文,法布尔的《昆虫记》。找准课文中作者的情感点,是教出情感的基础。其次,教师要用整个身心去体验课文的情感。教师只有自己先热爱每一篇课文,才能把自己的热爱传递给学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每个语文教师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因此有的语文教师不喜欢某篇或某类课文是很正常的。但是,对自己不喜欢的课文也要培养感情。再次,还必须摸清学生的情感点。如果说把握教师自己的情感点是“知己”,那么,把握学生的情感点则是“知彼”。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在教材的情感点、学生的情感点和教师的情感点之间架起一道畅通无阻的桥梁。学生的情感点有时与教材、教师的情感点是一致的,但不一致的时候也会有。在这里,教学的艺术表现在:在学生的情感点与教师、教材的情感点不一致的情况下引导和促成三者之间产生和谐共振。
语文教学区别于其它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语文教师要有激情。语文教师的激情最好是一种内在的充满张力的激情,即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保持一种含蓄的有节制的奔放,绝不能滥情、夸张,更不能嚣张。语文教师教学情感的最好状态应是不瘟不火,有如太极图,阴阳协调、刚柔并济。语文教师要热心肠、冷头脑。语文课要让听者沉浸在一种审美愉悦之中,如沐秋阳,如坐春风,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情感最好是“文”一点、温和一点、清淡一点、轻松一点,甚至古典一点。我认为古典一点的情感是最美的情感,是最耐久的情感,因而也是最 “美味”的情感。
(2)教出语文课独特的美感来。情感本是美感的重要因素,教出了情感的语文课也就是有美感的语文课。但是,语文课独特的美感是丰富多彩的。首先,语文课要教出语文课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与文化美。其次,语文课堂上要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语文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许多时候需要一种感应、一种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而这种交流特别需要一种心理环境。课堂教学的氛围美就是这样一种心理环境,它能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感情和信息的无障碍交流。这种心理环境主要体现在一种师生关系美。在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学得兴致高涨,师生双方都全身心投入,这时课堂上就会出现“庄周梦蝶”般的现象: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学生,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教师,不知道是学生变成了教师,还是教师变成了学生,教师、学生、教材、教法、教学环境之间融为一体。这样的教学不仅是发展学生的教学,而且也是发展教师自身的教学,可以使师生共同发展。这样的教学当然是美的,这样的课让人觉得回味无穷。再次,教师要教出自己的个性美。教师不要跪着教书,学生也不要跪着读书。师生平等、相互尊重、互动学习。
(3)教出语感。“对文体、语体和字、词、句的敏感称为语感”,教出语感,即教出对语言的敏感,包括文体感和语体感。从教师角度说,不同的文体和语体有不同的教法;从学生角度说,不同的文体和语体有不同的学法,具体说是有不同的读法和写法。同时还要让学生领会现代语体与文言语体、书面语和口语的不同表达功能。所谓教出学生对字、词、句的敏感,是要让学生学会通过字、词、句的字面意义或字典意义,读出字、词、句的深层含义或象征意义。这三者之中,教出对字、词、句的敏感为最基础最核心。对字、词、句的敏感主要是靠读出来的,而不是靠分析出来的。因此,语文课上要书声朗朗,书声朗朗本身就是“古典美”的重要体现。
(4)积淀民族文化。语文是传承民族文化最重要的工具。一堂语文课,应该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味。民族文化是一条源远流长奔腾不息的河流,一代一代的人们汇入自己时代的文化小溪,才有后来的波澜壮阔的民族文化景观。换言之,“积淀民族文化”也包括积淀当代民族文化。语文教师就是这种民族文化的重要积淀者之一。语文教师如何做好这个积淀者呢?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把握时代特征,使自己的思考具有时代气息。具体方法是要用现代意识观照每一篇课文,特别是古诗文。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枯燥的变得有趣、使遥远的变得亲切;另一方面,可以使现代人的思考沉淀到经典作品中去,沉淀到学生的心灵中去,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5)丰富生存智慧。语文是交际工具,它可以使人学会交际、生存以及合作与对话,简单的说,它是让人学会做人的主要学科。语文特别具有这样的优势。因此,应该注重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从文言文中可以读出生存智慧,从现代文当中也可以读出生存智慧。但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要学生学习的生存智慧,是人类生存智慧中的精华。中华民族也好,世界其他民族也好,其传统的生存智慧当中有许多糟粕,我们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6)提升人生境界。冯友兰先生把中国人的人生境界划分为从低到高的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所谓自然境界,就是像原始人那样凭本能做事;所谓功利境界,即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所谓道德境界,即“正其义不谋其利”,即为社会的利益做事;所谓天地境界,即为整个宇宙的利益而做事。人是万物的灵长,但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语文教学就是要使人身上的魔鬼属性越来越少,天使属性越来越多。
(二)要建立“美味课堂”,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味道十足”的人。
语文教师要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美味课堂”是一种美学境界。所有的美学境界都必须用全部情感去浇铸。反之,一个语文教师如果不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他要达到教书匠的水平也是困难的,从何而谈有“美味”?“美味课堂”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而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都是全情投入的产物。
教师应该掌握教学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的心灵,给学生愉悦的美的享受。教师既是审美主体,又是审美对象,他是审美主体的对象化,又是审美对象的主体化。在实施教学艺术时,他是审美主体;在学生眼中,他则是审美客体。课堂教学中,教师把仪表美、教态美、开讲美、语言美、提问美、结构美、板书美、节奏美、结尾美等,综合成“教学美”,提供学生品位、欣赏,吸引学生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学习,乐此不疲,从而获得学习的成功感、胜利感。
综上所述,建立“美味课堂”,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培养学生的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健全人格层次得到全面提升。
注释:
[1]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第一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魏书生著,语文教学.第一版,沈阳:沈阳出版社,2000.
(孙莉莉,辽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