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珠映旭见光辉
2006-11-24陈丽媛
谈到《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人们往往习惯聚焦于曹操、刘备、孙权这些逐鹿中原的霸主;关羽、张飞这些能征善战的猛将;诸葛亮、周瑜这些运筹帷幄的谋士,是这些亘古不灭的形象共同构筑了这部英雄的史诗。但人们往往容易忽视作者对细小人物塑造中的匠心独运,用心良苦。这些人物琐碎细小,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转瞬即逝,但却对整个政治、军事形势的发展起着扭转乾坤的作用,而作者正是出于对这一点的深刻认识,所以在这些小人物的塑造中也是煞费苦心,通过一点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横截面,进而在整个历史的洪流中将情节向前推进,同时也显现出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和结构情节的高超的艺术手段。我们通过其中一个典型的小而关键的人物——张松的形象,来分析作者这种于细微处的匠心独运。
张松,字永年,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汉献帝建安时期益州牧刘璋帐下的别驾,《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第一”中,在记载益州牧刘璋时对他有所提及。但《三国志》对此人及这段史事的记载都较简略。刘璋与汉中张鲁有仇,张鲁欲攻西川,刘璋欲结好曹操以抗张鲁,派张松前去拜谒。“曹公时已定荆州,走先主,不复存录松,松以此怨。……松还,疵毁曹公,劝璋自绝。因说璋曰‘刘豫州,使君之肺腑,可与交通。 璋皆然之,遣法正连好先主,寻又令正及孟达送兵数千助先主守御,正遂还。后松复说璋曰‘今州中诸将庞羲、李异等皆恃功骄豪,欲有外意,不得豫州,则敌攻其外,民攻其内,必败之道也。璋又从之,遣法正请先主。”
据此可知,历史上的张松只是刘璋手下的一个普通官吏,因没被曹操重视而心怀不满,从而劝刘璋结好刘备,仅此而矣。而在小说中作者罗贯中将此人敷演成了一个形貌奇特、身怀异才的真实生动的人物。他在五十九回出场,六十回大展拳脚,投奔曹操受到轻慢后转投刘备,献出西川地图,引导刘备入川,六十二回被刘璋所斩。就是这几回中他的出现、他的行动扭转了整个政治、军事斗争的局势。刘备早有夺取西川为根据地的打算,但一则益州牧刘璋为其宗亲,攻打同宗难免有损他苦心经营的仁义为本的清名,二则蜀中地势险要,不了解山川地形,攻打无望。而张松的出现正是刘备进入西川夺取根据地的契机和关键,他以“刘璋暗弱无能,请刘备共伐张鲁”为旗帜,为刘备入川提供了借口。他自愿献出蜀中地图,为刘备的进川提供了可能。他的出现使三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他的出现使曹操错失扫平刘备和孙权,统一中国的良机。所以张松其人和张松献图这一情节虽看似细小,但在整个故事情节中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的转折作用。
小说中的张松是一个外貌与才华极不相符的奇人,“其人生得额钁头尖,鼻偃齿露,身短不满五尺,言语有若铜钟。”所以曹操一见便五分不喜,对他甚为怠慢。而此人却身负奇才,他对于曹操的态度始终不卑不亢,面对淫威视若无物,对提问应答如流而句句能击中要害。曹操刚平定西凉马超,正在志得意满之时,早已没有了征讨董卓时的谦虚谨慎,而张松却指出当时天下“南有孙权,北有张鲁,西有刘备,至少者亦带甲十余万,岂得为太平耶?”曹操被抢白得哑口无言,悻悻而走。面对思捷善辨的杨修他侃侃而谈,畅述蜀中风土人物,令人无懈可击。过目一遍即将《孟德新书》十三篇背诵如流,连杨修也大为咋舌。文战不果就以武力相压,曹操以教场点兵炫耀自己的武力,而张松一句“吾蜀中不曾见此兵革,但以仁义治人。”真可谓四两拔千斤的妙言。之后他又专举出曹操赤壁遇周郎、华容道逢关羽、潼关割须弃袍等惨败狼狈之状,讽刺曹操的骄蛮自大,可谓针针见血,刺得曹操忍无可忍,险些将他斩首,而他也借此认清了曹操的残暴自傲的本性,转而投奔刘备了。
在三国宏大的历史潮流中,张松的出现只是惊鸿一现,但却以特写式的镜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由于他本人奇特的外表与非凡的才华,更在于作品通过张松献图这一幕的描写,充分展示了其他形形色色人物的性格,从而将整个情节在细微处一转,历史性的变化就在不经意间发生了。
首先作品通过曹操和刘备两人对张松态度的巨大反差鲜明地表现了两人截然不同的个性与处事方式。曹操虽然善谋多思,但在击败马超后不仅去掉一心腹大患,而且权威日重,所以刚愎自用的一面大大膨胀,因而没能从大局出发去考虑张松此行可能的目的,只是一味以貌取人,又喜阿谀奉迎之言。而刘备与曹操则完全相反,对张松谦恭有礼、亲切有加。当然他的目的并不是张松而是西川,但这正体现了刘备从大局着想,隐忍冷静。而且他此时处于积蓄力量的上升期,形势不容他不小心谨慎。曹操一再强调自己的实力强大,而刘备一再以不忍伤害宗亲而推托,曹操的霸气、以强凌弱和刘备的以柔克刚、韬光养晦的性格已彰显得淋漓尽致。 正是曹操的这种自满情绪使他不仅坐失平定刘备孙权的良机,而且使刘备羽翼丰满,实力增强。正如毛评本六十回回评中言“张松暗暗把一西川欲送与曹操,曹操却白白把一西川让与玄德。玄德以谦得之,曹操以骄失之也。许攸狎侮曹操,而操独能忍者,当未破袁绍之时,故气抑而善下;张松狎侮曹操,而操不能忍者,以既破马超之后,故志满而易骄耳。”这次可以说是曹操政治军事策略的重大失误。
其次,这一节的描写让读者领略的不仅仅是文字的铺叙,而且为我们展示了戏剧般生动而有层次感的场景。张松向刘备献图一事完全在诸葛亮的计划之中,但文中却很少写孔明,而是借赵云、关羽接张松,刘备与张松的对答来写隐于幕后的孔明。不明写孔明的安排部署,却写刘备集团众人对张松的行踪和心理了如指掌,迎送往还安排得严丝合缝,从而突出了孔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而在刘备与张松的谈话中,刘备欲擒故纵,避而不谈西川事,等张松自己忍不住提出时,时而孔明陈述无处安身之苦,居荆州为无奈权宜之计,时而庞统为刘备为汉室宗亲,却无所据之地大抱不平,认为他人合当相让,再由刘备再三推辞,一语漾开,显示其宽仁爱士,使张松深感刘备之仁厚可托,而将西川托与刘备亦是合情合理之事,故而心甘情愿献出西川。刘备在最后方道出问题的关键——蜀道崎岖,千山万水,不知从何而入,促使张松自献地图,并荐法正、孟达助刘取川。至此,孔明的计划可谓圆满成功。而幕后的筹划部署与台前的表演配合得天衣无缝,众角色你唱我和,有扬有抑,共同演出了一场煞是好看的戏剧。
再次,张松献图这一节之所以引起我们注意还因为这是全书一百二十回中唯一的一次卧龙、凤雏同台表演,展现了两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刘备此时左龙右凤,是上升时期最为意气风发的时候,此时一方面孔明固守荆州,一方面庞统辅佐刘备夺取西川,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所以是刘备事业的重大转折期,而这一切都是以张松的出现和献图为引子和契机的。
如毛本五十七回回评“元直、德操,并称伏龙、凤雏,名字已在三十六回之前,至此已隔二十回矣,而凤雏方与卧龙合于一处。其先则忽隐忽现,若灭若没,踪迹又自不同。”三十五回通过水镜先生之口道出卧龙、凤雏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谋士,此后两人都是各自行事,直到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耒阳县凤雏理事”,两人才同会于刘备帐下,而两人协作则正是诱导张松献图这一节中,之后两人又分道扬镳,不久庞统就被乱箭射死于落凤坡。所以这是一次珍贵的合作,虽然两人言语不多,孔明只说暂居荆州之无奈,庞统则说刘备为汉室宗亲反不能占据两郡,而他无名份之人却恃强侵占土地,所以合当相让,一片不平之气溢于言表,向夺益州进了一步。而这与后来在夺取西川的整个过程中庞统一直冲锋在前相一致。因此孔明的谨慎稳重与庞统的激烈求进已跃然纸上,正如钟惺评语“士元刚胜”,“孔明柔胜” 。诸葛亮性格中有与刘备相同的一面,就是仁厚宽和,此外还有孔明式的谨慎稳妥,而庞统则更急躁轻率、好大喜功,最后落凤坡遇难也是由这种性格造成的。
在张松献图和夺取西川的整个过程中孔明往往隐于幕后,而活跃在前台的是庞统,如毛评“取川之谋,惟庞统力劝;收川之事,又惟庞统任之耳。”以庞统之显写孔明之隐,而以孔明之隐衬庞统之显,两人相得益彰,共同完成了诱松献图、谋取西川的大业。
在情节结构中,张松献图与孔明的隆中决策前后呼应,隆中决策可以说在张松献图中得到具体实践,在夺取西川后全面完成。张松所献的地图与孔明在草庐中展示给刘备的图遥相呼应,孔明之图是一个概图,而张松之图详备蜀中之山川形胜、关隘要塞,是真正的入川门径。没有张松此举,孔明的隆中决策无法实施,刘备也只能继续疲于奔命,到处游走,而三足鼎立之势也无法形成,因而可见张松其人在全书情节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如果说罗贯中极尽其想象的才能与结撰小说的技巧,将张松其人从史书中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吏演化成了一个左右历史潮流的关键人物,比嘉靖本与毛评本这一回描写的不同,毛纶毛宗岗父子进一步完成了这一形象的塑造和这一情节的构设。
嘉靖本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三国演义》的最早版本,也是所见的最接近于作者原著的版本。嘉靖本中第十二卷第九则“张永年反难杨修” 中,张松向刘璋提出愿出使许都投奔曹操时,刘璋问道:“汝于建安十三年冬,去荆州见曹公,甚不相待,汝犹恨之,今何故欲此行耶?”松曰:“曹公在荆州时,手下领百万之众,事犹蝟集,岂有闲暇待人耶?今在许都,文武各执乃事,松以利害说之,曹公必兴兵矣。”之后刘璋又让张松试言将如何说曹,张松将如曹操不出兵讨张鲁,一旦马超与张鲁联合,必为曹之大患等等演说一遍,刘璋方满意,令张出行。而在毛本中对这一段描写与之大有出入。文中并没有写张松已见过曹操,且已被曹怠慢过,还替曹辩解一事。直接写张松提出游说曹操,刘璋大喜,即刻派他出使。
毛本的这一修改无疑将张松的性格升华,凸显出魏晋士人的一种恃才傲物、吃软不吃硬,但求知遇的性格。而这与后来张松见到刘备后,一受礼遇则傲气全无,只求肝脑涂地是完全一致的。并且在嘉靖本中张松已受过曹操羞辱,连刘璋都奇怪他为何还愿出使,而他还为曹操辩解。这大大削弱了张松的行为所体现出的名士风骨,之后他和曹操的针锋相对也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而毛本中的刘璋一听张松的计策便应允,并未问张松准备如何游说,更突出了刘璋的暗弱无能,软弱无谋。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嘉靖本写赵云迎接张松时,是“军士捧过酒食来,云跪而进之。” 毛本中改为“军士跪奉酒食,云敬进之。”这样修改无疑更合情理,虽刘备要表达对张松之礼遇,但身为五虎上将的赵云跪进酒食,张松如何担当得起,赵云之跪恐怕除了刘备也只有孔明堪受。
可见毛本对于嘉靖本的修改使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使情节更加合理可信,可以说人物和情节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因此在构设张松这一人物和张松献图的情节中,不仅著者煞费苦心,评改者亦用心良苦,将此一个细小但至关重要的情节表现得更加精彩动人。从史书中一语带过的小吏张松,到嘉靖本中初具规模的张松,再到毛本中个性极其鲜明的张松,反映了一个从史书实录到小说家极尽想象与发挥小说技巧之能事,评改者精益求精的创作过程。通过一个小人物的言语和行为,露珠映旭般地凸现了各个人物的性格,使整个情节结构前后呼应,迂回曲折。正是这种对于塑造人物与结撰情节的精雕细琢的创作精神与高超技巧,使《三国演义》在数百年后的今天仍气韵生动,光彩夺目。
(陈丽媛,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