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市发现大豆“祖先”
2006-11-24卢茂村
卢茂村
安徽淮南市八公山区自2004年8月份发现较大规模的野生大豆生长群落以来,今年八月份又在淮南市大通区、八公山区、凤台县均有发现,其中大通区连片生长的约134公顷,这在我省实属罕见。
据淮南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林玉明站长介绍:野生大豆的发现,对保护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培育和改良优质大豆新品种、促进沿淮乃至黄淮平原大豆生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淮南市经省农委批准在该市成立了野生大豆原生境保护组织,并划定了野生大豆保护区,同时设立13.4公顷核心区。禁止人群随意进入采摘、放牧,对这一种群进行全力保护。
野生大豆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系栽培大豆的祖先,经过漫长人类历史的人工选择、栽培和驯化后,成为今天的大豆。据了解,我国栽培大豆平均蛋白质含量约40%,而野生大豆蛋白质平均含量为45.4%,最高可达55.4%,高出栽培大豆5~10个百分点,并具有极强的抗逆性生长能力。建立野生大豆原生境保护区,对保护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培育和改良优质大豆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野生大豆具有多花多荚,种籽繁殖系数高等丰产特性,并具有抗病抗虫害性。据了解,我国的野生大豆总数约占世界总数的90%。
1999年8月,野生大豆就被国家列入第一批濒危野生植物的重点保护名录,是罕见的优良种质和珍贵的野生植物资源,豆科大豆属的唯一野生种。野生大豆是改良食用大豆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研究遗传育种及生物技术必不可少的载体,对研究大豆遗传基因的变迁、改善大豆品质、提高大豆产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野生大豆的杂交育种,可大幅度提高栽培大豆的蛋白质和油质含量。
我国古代称豆为“菽”,并把“菽”列为五谷之一,它在粮食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菽”有概括各种豆类总体的意思,后来又往往用来专指大豆而言。根据文献记录和考古资料,公认大豆的栽培历史以我国为最早。在我国史前的遗址中发现过大豆的遗痕。我国最古文献如《竹书纪年》、《逸周书》、《诗经》等都有关于大豆的记载。例如《大雅》中说:“艺之荏菽,荏菽旆旆”,《豳风》中说:“七月烹葵及菽”,这都是我国古代对大豆栽培和利用的颂歌。据说周族的祖先已经种植大豆、粟、麻、麦和瓜果等作物,由此还可以上溯到烈山氏的时代,所谓种植百谷百蔬,那已是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即我国母系氏族社会的神农时代了。
大豆的野生原始种是野生大豆,一名山黄豆、蔓豆、豆劳豆,这种野生大豆为一年生草本植物,细茎蔓生。小叶,叶为三个复叶组成,紫花、荚深褐色,每荚有两三粒种籽,粒小,炸荚性极强;大豆的进化程序,大概是从蔓性的野生大豆开始 ,经过半蔓型的泥豆,一直到直立性的各种栽培大豆,其间还存在着一系列的过渡类型。大豆种粒的大小也是演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演化程度较低的品种都属于小粒类型,演化程度较高的品种多为大粒型,它们多为粗茎大叶,直立矮生,主茎发达,多为有限结荚型。由于地理气候的差异和大豆分布的地区不同,大豆的变异型也是多种多样的,在结荚习性的变异上,由无限型、中间型到有限型,北方多为无限型,南方多为有限型;现在知道,大豆富含蛋白质、磷酸和其它许多高级营养成份,它对人体的发育,例如智力的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现在我省淮南市连续发现野生大豆,这与当地相传是汉代淮南王刘安始创豆腐术,不是没有一定缘由的。有了丰富原材料,人们便自然而然地创制了豆腐。两汉时,淮河流域的农民已使用石制水磨。农民把米、豆用水浸泡后放入装有漏斗的水磨内,磨出糊糊摊在锅里做煎饼吃,煎饼加上自制的豆浆,是淮河两岸农家的日常食物。农民种豆、煮豆、磨豆、吃豆,积累了各种经验。人们从豆浆久放变质凝结这一现象得到启发,终于用原始的自淀法创制了最早的豆腐。
汉淮南王刘安在其封国内,曾召集大批方士炼丹、制药、求仙。他们懂得化学知识,改进了农民无名氏制豆腐的方法,采用石膏或盐卤作凝结剂用,洁白细嫩的豆腐终于制作出来了。豆腐,五代时已在南北方食物市场上出现。据当时的《清异录》记载,人们呼豆腐为“小宰羊”,认为豆腐的白嫩与营养价值可与羊肉相提并论。宋代,豆腐作坊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开设出来。安徽淮南的八公山豆腐,湖北的黄州豆腐,福建的上杭豆腐,河北正定府的豆腐,广西桂林腐竹,浙江绍兴腐乳,都是古代有名的豆腐制品。
淮南从野生的大豆进化到现代大豆。目前,栽培大豆种类繁多,不胜枚举!如此丰富的大豆种类无不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培育和选择的结果。历史悠久的豆腐文化演绎出今天的中国豆腐文化节!据了解,我省淮南市已先后举办了十届“中国豆腐文化节”,既是对先人刘安等的追思,也展示了当地的豆腐特色与久远的历史。淮南发现的野生大豆生长群落,更为淮南的豆腐美食作了很好的注脚。当你徜徉于淮南时,这里的豆腐文化、豆腐美食、淮河风情和开放气派,以及原始的野生大豆保护区,将使你留连忘返,过足了豆腐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