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外语语音教学研究借鉴运动生理学理论的思考

2006-11-03佟兆俊范莉娣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06年10期
关键词:预置

佟兆俊 范莉娣

摘要:表面上外语语音教学研究和运动生理学是两种不相干的学科。本文旨在论证前者何以能够借鉴后者。首先本文讨论了外语发音的机体活动本质,然后通过区别预置和非预置两种生命能力,揭示了外语语音教学与运动生理学研究对象之间的共同特征,提出了外语语音教学研究借鉴运动生理学的理由。最后通过类比,阐述了外语语音教学研究如何借鉴运动生理学理论。

关键词 :预置 ;非预置生命能力 ; 运动生理学 ;外语语音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6) 10-0018-4

1.引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感叹如是。与贺所见略同,Payne发现,搬到费城附近普鲁士国王镇的孩子只有6岁前迁入,并且家里父母有该镇方言口音,其第二方言语音才能达到当地人水平。在母语环境中,学习同一语言不同方言语音尚且如此,外语语音学习则更难了。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上海人把英语“r”音老是发成“l”;武汉人又常常把“n”发成“l”。一个音素,舌头一卷一伸,有些人竟十几年也学不会。Larsen综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时说,孩子只有很小时候开始,多年在第二语言环境中接触目标语,才能达到母语使用者水平。6岁以后开始的学习者,会达到流利交际水平,但典型的情况是最终其“口音”可辨。和母语语音学习相比,为什么外语或者更准确地说,第二语言语音学习如此之难?古往今来人们一直试图揭示其中的奥秘,不同解释应运而生。迄今为止从人类生命发展过程角度提出的各种解释等理论得到了最为广泛关注和接受。我们认为从人类生命发展过程角度解释第二语言学习不仅对语言习得具有一般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外语语音教学研究具有实践意义。因此本文拟从外语发声过程中人的机体运动的一个侧面,对外语语音技能学习与人类生命发展过程中其它后天运动技能学习进行类比,探讨外语语音教学为何可借鉴运动生理学研究成果,如何从中获得新的观察视角和研究思路,用于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

2.借鉴运动生理学理由辩

发声语言学研究发现发音是在脑神经控制下,发音器官与身体多部位器官互相配合,协同动作实现的。要产生作为语言载体的声波,至少需要人体100多块肌肉直接、间接参与控制。(Akmajian,1984)语言发音在音素、音段、超音段各个层次上,都需要肌肉提供原动力,需要神经与肌肉精确复杂的协调来控制操纵发音器官。王德春(1997)引述Lenneberg时说,“正常说话速度是每秒钟14个音素,这就是说,大脑在一秒钟内要向有关肌肉发出14组指令”。而且“在说话过程中,发音不断变化,肌肉的收缩也不断变化,加上各条肌肉与大脑的距离不一样,因此,这些指令必须以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次序和适当的速度发出”。反过来也就是说,肌肉要在一秒钟内以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次序和适当的速度执行14组指令,完成14组动作。尽管人们对“大脑及各种神经结构如何启动控制整合语言活动知之甚少”(Clark & Yallop,1995:164),但是有一点是无疑的:就器官活动而言,就肌肉运动及其与神经系统协调而言,语言发音是典型的人体活动。不言而喻,既然发音是人体活动,也就理应受运动生理学一般规律的支配。因此外语语音教学研究也就有理由跳出外语教学学科本身,借鉴运动生理学,在学科交叉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理论实践武库。

首先借鉴运动生理学可以弥补目前外语语音教学研究方面的两个明显缺陷。

其一,可以弥补外语发音机理研究方面的缺陷。由于在发音过程中,喉下呼吸系统主要提供发音能量,语言声音的语音学质量基本取决于喉上声道部分,大部分语言声音的语音学描述主要涉及喉上活动(supraglottal activity)。(Clark & Yallop,1995 :16)受此影响,迄今为止,外语语音教学研究观察范围基本上局限于以发音器官位置移动变化为中心的喉上发音器官活动。这种观察范围的局限造成了我们对发音机理认识的局限。例如我们至少忽视了这样一个非常直觉的问题 :喉上发音器官与喉下能量提供器官的协调直接影响外语发音质量、语流、语调。中国学生掌握不好英语语流、升降调,把dog[dCg]发成[dCgE]等问题都与喉上喉下器官肌肉协调动作有关。

其二,可以弥补发音器官活动与训练和技能养成关系研究方面的缺陷。由于我们对外语发音器官机体运动的本质认识不足,发音机体运动研究被发音心理研究所遮蔽。因此对于发音器官活动与训练和技能养成关系的研究,目前基本停留在直观经验上,甚至是本能感觉上。譬如对于外语语音训练密度、强度与发音器官生理机理变化及技能形成之间的关系,尚无类似运动生理学中所做的系统的实验性研究。

我们说外语语音教学研究应该借鉴运动生理学,其理由不仅仅在于弥补上述两个研究缺陷,更重要的是这种借鉴基于运动生理学与外语发音教学研究对象之间本质上的共同特征。为了阐述这种共同特征,本文拟比较两种生命能力。

众所周知,人作为一个生命体,其各种能力的发展进程呈现规律性的年龄制约。例如,人大约3个月会翻身,7个月会坐,12个月踉跄学步,6岁基本学会母语(即儿童大脑完成侧化时)……从现象看,生命进化选择似乎在人类机体内预置了一个生命发展程序。这个程序里设计了人作为一个生命体所需的各项生存的必需能力,同时预定人在正常生命条件下,必然都会按预置指令循序自然地学得这些能力。这些能力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会自然激发习得,甚至可能不想学也会学会。为了说明问题,我们把在这个程序范围之内按预置指令学得的能力称之为预置生命能力(preprogrammed life capacity),而把超出这个发展程序范围之外学得的能力称为非预置生命能力(non-preprogrammed life capacity)。按照这个界定标准划分,从其循年龄自然实现的程序化的共同特征和生命对其依赖程度来看,母语发音能力像坐、爬、弯腰、抬头、走、跑、跳等其它必需的生命能力一样,属于预置生命能力。相反,外语发音像跳高、武术、体操、杂技一样属于人的非预置生命能力。

对于这样的划分,我们也可以找到生理物质基础证据支持。运动生理学研究发现学习获得超出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运动能力会在多方面引起超常的肌肉、骨骼、神经、循环等系统的生理机制变化。例如训练可以引起结缔组织细胞间物质的营养性肥大,使肌腱和韧带体积增大,从而提高他们的牵张力量。训练可使原有的肌纤维肥大,骨骼肥大。(奥斯特朗、罗道尔,1977:461、482)“学习过程似乎刺激有活性的(神经)突触的蛋白质合成,造成一个有选择的突触肥大。用某种方式重复某一动作,就能变成密码,并把记忆贮存起来,同时还能进行很准确的反馈。”(奥斯特朗、罗道尔,1977:104)尽管尚未见有关外语发音学习引起的生理变化的系统研究,但是人们还是发现了母语和外语学习在生理机制上的一些不同。例如在神经生理方面,“对失语症患者的观察和实验证明,言语障碍往往只涉及一种语言的能力,别种语言的语言能力却保持不变。这就是说,掌握每种语言都有特殊的神经机制”。(王德春,1997:138)伦敦大学学院神经系统学家安德烈亚·梅凯利(谢培,2004)和他的同事发现,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会改变人大脑的组织构造。在那些会讲两种语言的人的大脑中,负责语言的部分存在比只会讲一种语言的人更多的灰质,而且这些人学语言越早,他们大脑中的灰质越多。大脑中灰质的量与他们掌握外语的熟练程度是相关的。一个人如果在35岁后学第二语言,他的大脑中也会发生解剖学上的变化,但是变化的程度远远不如那些在儿童时期就掌握第二语言的人。他们的发现从解剖学角度印证了人的语言能力获得与生命发展进程相关。虽然在其它系统方面的不同未见生理解剖上的实验证据,但有些不同完全可以根据运动生理学做出推论。例如不同语言发音运用不同部位肌肉应该导致相应的生理变化。

不同的生命能力属性决定了母语发音和外语发音在学习过程与结果以及技能巩固和退化等方面本质上的不同。所有的正常人都能像学会一般意义上的走、跑、跳一样,自然地学会母语发音。学会以后可形成终生能力。而人们学习外语发音却像学习跳高、武术、体操一样,其过程一般是艰难的,结果也是难以预料的。一旦失去练习机会,技能很快便会退化。前者易学,形成的能力显示出固化特性,是因为它们是人必需的预置生命能力,是人的生命自然发展的结果,只要你是人就能学会,生命机体就会保持这些能力;后者难学废用是因为它们属于非预置生命能力。这些能力超出了正常的生命自然过程本身,不是生命的必需机制,因而自然选择未将它们编入遗传密码,所以它们需要刻意地努力去学习,难学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因为其非自然性,其结果也难以达到自然造物的完美程度。

如果关于两种生命能力的解释正确合理,外语发音活动便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诸如走、跑、跳、母语发音等自然人体活动,而是与体操、武术、杂技等非自然人体活动具有天然的共性。研究对象都具有非自然人体活动的共同特征,是外语语音教学可以借鉴运动生理学的特殊意义所在,自然也是其特殊理由所在。即使退一步讲,不管关于“生命能力”的解释正确与否,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既然外语发音学习的确涉及学习神经、肌肉及发音器官的控制协调,也就毫无疑问应受运动生理学的一般规律制约。无论如何,运动生理学的一般性借鉴意义仍在。

3.借鉴运动生理学比

奥斯特朗和罗道尔(1977:6)认为运动生理学研究的重要目的就在于:(1)研究各种活动和环境对不同器官机能的影响;(2)研究身体在承受负荷时完成负荷的能力;(3)测定训练和适应等因素怎样改变这种能力。类比推衍,当我们从运动生理学角度研究它对外语语音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借鉴意义时,我们的目标可以指向:(1)研究各种学习活动和环境对与发音相关的器官机能的影响;(2)研究机体在外语发音时完成发音的能力;(3)研究测定训练和适应等因素怎样改变外语发音的能力;(4)最重要的是,研究运用上述研究成果指导外语发音教学的实践。

首先我们来讨论学习活动和环境对于发音相关器官机能的影响。运动生理学研究发现 :获得任何超过机体本身普通活动的运动技能,其实现过程都会引起相应器官机能改变。技能实现过程导致机能改变,机能改变又是技能实现的生理学上的物质基础。(运动生理学教材编写组,1986:262;奥斯特朗、罗道尔,1977:463,P482)虽然我们目前不大可能在微观生理层次上实验性地研究外语发音对器官机能的影响,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这里获得一个重大启示:既然技能形成依赖于器官机能的改变,我们发音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实现这个改变 ;我们就要研究实现这个改变的教学条件。比如针对不同的语言教学,如何实现口腔肌肉机能改变、如何实现神经协调生理机能改变、发音技能巩固退化生理机理何在、教学活动如何安排、教材如何编写等等。或者更具体地说,我们要针对诸如上海人学发“r”音,武汉人学发“n”音等学习任务,研究实现器官技能改变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活动与环境。

或许另一点应该指出的是由于其非自然性机体活动属性,外语发音往往会对发音器官机能造成不良影响,甚至损害。例如咽炎在外语教师群体中存在极高发病率。据笔者对两个学校的统计,外语教师咽炎发病率超过90%,其中两人基本丧失外语教学劳动能力。因此我们还应该从运动生理学角度研究极限机体活动条件对发音器官的影响,促进外语学习生理卫生、外语工作者劳动生理卫生工作。

研究机体在外语发音时完成发音的能力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课题,因为这项研究需要很高投入,需要跨学科协作。但是对于教学,它至少有两点意义 :一是它可能在生理上揭示人外语发音能力的极限,告诉我们人在这方面究竟有多大潜力,教学能实现什么样的终极目标。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最终确定人的外语发音能力之前,我们所追求的教学目标的客观性可能是不确定的。二是动态地看,外语学习者的语际语(interlanguage)可能不仅反映的是心理认知过程或策略(Larsen Freeman & Long,1991:60),从发音来看,发音能力发展的连续体(continuum)反映的也是发音运动系统连续的生理适应过程。外语语音教学可以以这个过程为研究对象,探索动态上符合运动技能形成生理学规律的教学方法。(见下文)

研究测定训练和适应等因素怎样改变外语语音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不再赘述。但有一点需要指出,虽然目前微观生理学层次的测量可能尚难进行,但是宏观上在可控训练变量(如强度、时间、总量等)和训练效果之间建立相关还是可行的。但遗憾的是,即使这样可行的研究目前也是少见报告。

毫无疑问,上述研究可在多方面为外语语音教学实践提供指导。例如这些研究有可能为语音教学法评价提供新的维度。比如建立在刺激反应结构主义语言形成观基础上的听说法,因其所提倡的以句型为中心反复进行模仿机械训练,主张错误应尽可能避免,有了错误要立即纠正等观点,近20多年来一直受到批评。(刘润清,1999:152)然而在运动生理学的观点看来,运动技能的生理本质是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建立的快慢和神经系统活动的“强度法则”有关。对强度小的刺激,条件反射建立慢,而在生理范围内较强的刺激(良性刺激),条件反射建立快(运动生理学教材编写组,1986:244),而且生物机体在外界刺激下产生适应的过程,是在多次重复下逐渐产生的。人体各器官系统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物化学变化在教学与训练影响下,产生的适应性增强是在多次重复刺激作用下产生适应的过程。(运动生理学教材编写组,1986:234)教师应把学生所犯错误的信息及时回授给学生,以纠正错误。(运动生理学教材编写组,1986:63)可见如果我们把外语发音动作看作运动技能,对于语音教学,甚至很大程度上对于口语教学来说,听说法的基本原则与做法是符合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目前国内外语培训市场上多种受欢迎的教学模式,比如“疯狂英语”,都有着很深的听说法渊源。它们促销的成功虽然不能排除市场运作因素,但其教学模式本身的成功因素是不能排除的。如此,我们便有必要认真地重新从运动生理学角度审视评价听说法。

再如运动生理学也可能从新的视角为外语语音教学法扩展提供借鉴选择。受各种科学、商业等因素的影响刺激,运动生理学一直在致力于探寻科学、高效的训练方法。其社会资源的高投入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回报,比如根据训练强度、密度、时间、数量实验数据总结的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持续训练法、循环训练法(运动生理学教材编写组,1986:247),根据肌肉活动、动作结构、运动强度等特征分类的各种训练方法(运动生理学教材编写组,1986 :272)都可以为外语语音教学所参考。同样运动生理学为了巩固技能、防止技能退化,根据技能形成过程(泛化过程、分化过程、巩固过程及自动化过程)提出的训练原则与方法也很值得借鉴。(运动生理学教材编写组,1986 :56)“穷”学科借鉴“富”学科倒也是一条节约之道。

总之运动生理学重视研究的理论与实验上的科学依据,其理论与方法成果外语语音教学虽然不能照搬,但参考借鉴必能获益。

4.结语

外语教学研究多关注语言学习的神经心理机理,或多或少忽视了发音的运动生理机理。有鉴于此,本文主要着眼于外语发音过程中发音动作实现的一个截段或者说一个侧面,讨论运动生理学在教学研究中的借鉴意义,未能顾及语言发生整个过程,难免片面偏颇,希望能以此引起更多的讨论批评。

参考文献

不详. 浅谈建构主义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http://www.daima.com.cn/LW/9/daima11718/

李倩. 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英语教学. http://www.hnlhlxx.com/Article/print.asp?SelectID=42

刘迎春. 建构主义理论与英语学习情境创设. http://www.hxlww.com/jiaoyu/KM.htm

猜你喜欢

预置
工信部向公众征求对规范应用软件预置行为的意见
Chrome 99 Canary恢复可移除预置搜索引擎选项
手机预装App无法删除?新规助用户摆脱“欲删不能”
基于Multisim10.1的任意进制计数器的设计与实现
开动脑筋积极探索油墨预置应用新途径
让你扔掉眼镜的屏幕显示新技术
使用油墨预置系统要基于稳定的条件
油墨预置 实现高效印刷生产的利器
油墨预置在四川日报的应用实践
CIP3油墨预置技术使用经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