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拟声词的运用艺术
2006-10-21管琰琰
现代汉语中的拟声词有着鲜明的语体色彩,一般来说,口语和文艺作品通过运用拟声词对声音作单一的摹拟或描绘,从而捕捉客观事物的音响,给听者或读者一个具体的明确的印象。运用拟声词摹声,摹写的是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客体听觉上的感觉,既是“感觉”,就意味着它是人们心目中的主观的情感体验。拟声词以语音符号或文字符号为中介,间接地诉诸人的感官,使人如闻其声,进而如见其形。运用拟声词摹声可以再现审美客体的某种客观的表象,即声音,可以表现审美客体在主体心目中所引起的一种主观的体验。因而,拟声词除用于摹拟描绘事物的声音外,还可以“借对于声音所得的感觉,表现当时的气氛”,通过人们的联想,从而表情达意,把事物的种种状态或行为描绘得生动形象。一定的语境中,拟声词运用恰切,可以传神生辉“把事物‘形容尽致,这好像在语言里加上了鲜艳的色彩”,让人感受到语言的艺术魅力。从表达效果上看,运用拟声词可以以声写人状物,借助摹拟声音的作用描绘事物,渲染气氛,表达感情;可以以声达意,凭借对声音的摹拟,使人们产生某种联想,传达某种特定的思想意义。
一、以声写人状物
自然界的声响丰富多彩,文艺作品中运用拟声词对自然声响直接摹声较之用间接方法,意在突出强调所摹拟的声音,通过直接摹拟事物的音响特征,引起人们对这一事物的想象,加强人们的感性认识。摹声状物,不单以形见,且伴以声闻,有声有色,形神兼备,自然景物的描写更显逼真、生动。例如:
⑴冬季的第一场大风把明德府的后花园变成了一个喧闹的世界:树枝在风中摇摆的呼呼声,藤条在风中扑地的噼啪声,干枯的花茎在风中断折的咔嚓声,间或掺和着一两声花盆被风摔到地上的乒乓响,使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竟有些热闹非常。(周大新《银饰》)
这一段文字对不同事物的声响进行真切细致的摹拟,使读者获得听觉上的声响美的同时,也获得视觉上的形象感。摇摆的树枝、扑地的藤条、断折的花茎、落地的花盆,极具鲜明的动感。
运用拟声词摹声再现了客观世界的声响留在我们记忆中的印象。有的拟声词侧重于摹拟,要求“形似”,如摹拟动物的鸣叫声,“喵~”“咩~”“汪~”等;有的侧重于描绘,注重神似,如摹拟自然界不易确定的、复杂的声音,“稀里哗啦”“叽叽喳喳”等。无论怎样,对于自然声响的摹拟一定要逼真。不同的拟声词有不同的摹拟效果,要选用贴切、准确的拟声词摹拟相应的事物,而不能过于随意,正如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中所说,直写事物的声音应防止流于轻佻,这是取得以声状物的修辞效果的基础。
运用拟声词描写人物形象时,可以从听觉上引起读者注意,以人物的声音来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使我们读来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选用贴切的拟声词刻画人物,可以生动、充分地体现出不同人物的年龄、性别、体态等形象特征,如:
⑵接着听见两个表弟咕咕唧唧的声音。(冰心《别后》)
⑶那几个老妈子也咕咕哝哝的不知说些什么。(冰心《两个家庭》)
这两个例句中的拟声词细致、准确地区分了不同的私语声。孩子声音响而脆,低声说话用“咕咕唧唧”;老年妇女小声嘀咕含混不清,故用“咕咕哝哝”。不同的拟声词的运用使得不同人物的不同形象特征显得十分鲜明。又如:
⑷枯瘦的手在新布上摸着,划出嚓嚓的响声。(韩少功《爸爸爸》)
“嚓嚓”的声响衬托出那双在新布上摩挲的手何等枯瘦、粗糙。这里运用拟声词调动着我们的听觉,再通过想象,进而调动我们的视觉,一双干枯的手栩栩如在眼前。
恰当、贴切的拟声词在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方面也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人物性格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直接反映出来,拟声词的运用,就是通过“以声识人”的手段表现人物,突出个性。
⑸等了相当长久的时间,一阵唧唧哝哝的笑语声中,两位小姐推门而入。(梁实秋《槐园梦忆》)
⑹我回想起,那时是有一批淘气的女孩子在窗外唧唧嘎嘎。(同上)
例⑸中“唧唧哝哝”的笑语,非常符合文中人物季淑的性格特点。季淑在女友的引见下,初见梁实秋,一个“唧唧哝哝”写出了江南少女的语音婉转,性情斯文,恰如梁实秋所形容“不是健谈的人,她有几分矜持,但是她并不羞涩。”例⑹中“唧唧嘎嘎”逼真地刻画出一群女孩的淘气、喧闹,话语欢快。读来真是闻其声,见其人。
⑺患心脏病的人说上楼就上楼,噌噌地一口气上了五楼,气不喘,心不跳,面不变色,跟没病的人一样。(谌容《减去十岁》)
《减去十岁》是篇荒诞小说,写一个单位,忽传接到一个文件:由于“文革”使每个人都耽误了十年,现决定每人减去十岁。小说以假定性的荒诞情节反映了某种变态的社会心态。例⑺中的人物减去了十岁,重返了青春,按捺不住的兴奋和狂喜的心态借助拟声词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里,在特定的语境中作家运用拟声词成功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文学作品中借助拟声词的摹声,还可以为写人状物渲染气氛,助长情趣。作家总是从人物特定的身份和心境出发,去观察、描写他周围的环境气氛,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或人物的某种感情渗透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哀景写哀,以乐景写乐。如:
⑻滚滚的波涛象预感到将要有一场悲剧发生,呜呜地发出泣声。( 林希《怪诞三题》《中国黑色幽默小说大观》)
⑼走到山边,便听到花花花花的声音。(朱自清《绿》)
同是流水发出的极大声响,一是“呜呜”,一是“花花花花”,分别传递出作家赋予它们的不同情感。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以声传情达意
运用拟声词传情达意,借助人们对摹拟的声音所产生的心理反映和联想作用,赋予拟声词以特定的思想内涵。这种语言表达含蓄不露,意蕴丰厚,往往可以收到言简意丰的表达效果。如:
⑽电话就放在传达室那棕色的宽阔的窗台上。没有人,只有一台电位器已经磨损,电容器已经老化的收音机,诸葛亮守空城似地唱着,噼哩叭啦伴着嗡—嗡—嗡—嗡。“人呢”柳泉环顾四周。“喂,同志——”收音机回答着:噼哩叭啦,嗡—嗡—嗡—。(张洁《方舟》)
这一段是写柳泉想到传达室打个电话,作者通过对传达室中声音的逼真描写,极其细腻地营造出机关大楼传达室单调乏味的气氛,生动地再现出一种闲散、杂乱而又无所事事的无聊状态。又如:
⑾秋风索索地从檐前走过,把从屋瓦上坠下的雨线扯斜,使雨水滴落的声音也有了改变;由嘀嗒嘀嗒变成了呼啦呼啦。(周大新《步出密林》)
此句作者并不直言其意,说雨越下越大,而是通过“由嘀嗒嘀嗒变成了呼啦呼啦”写出了雨势的变化。读者通过联想,领悟到“嘀嗒嘀嗒”意指雨点稀疏而大,“呼啦呼啦”意指雨密集如瓢泼。相比之下,拟声词的运用要生动形象得多。
1.利用谐音双关传意
双关是一种传统的修辞手法,是“依靠语言环境的帮助,利用语言的声音或意义上的联系,使一句话同时关涉到两个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说:“这类辞格的成立,是以语音能够关涉眼前和心里的两种事物为必要条件。重心在乎语音。在乎用作双关的语音,和那表明主意的语音的等同或类似。”
运用拟声词构成的双关是利用同音字、近音字的条件造成双重意义的谐音双关,一般来说,拟声词在言语表达中是只取其声音,不问其字面意义,而谐音双关的拟声词在一定的语境中,却是取其声音的同时,也传递出其字面意义。在文学作品中,有将杜鹃、鹧鸪的鸣叫声,摹拟为“不如归去”、“行不得也哥哥”的例子。又如:
ア醒疲⊙疲⊙疲
ざ佣拥墓檠唬相和相答,
ぁ…
ぬ它仿佛说道,
ぁ肮檠剑」檠剑保ㄓ崞讲《冬夜之公园》)
该诗以鸦的叫声起句,写群鸦有秩序地归窝,叫声此起彼伏,似在相和相答。最后写鸦的叫声,用了谐音双关,成了“归呀!归呀!”,蕴含了丰富的意义,似在催促诗人归去,间接写出诗人在冬夜的公园里徘徊很久了。
利用拟声词可以构成谐音歇后语,即借助歇后语后部分的拟声词与另外事物的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意思,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妙语双关的效果。如:
⒀白鹅过河——各顾各(咯咕咯)
こ跹Ю胡琴——自顾自(吱咕吱)
だ掀牌懦楹笛獭—罢罢罢(叭叭叭)
这些歇后语的形成就是利用拟声词造成的绝妙谐音引出结论部分所要表达的意义,显得活泼、风趣。
2.沟通艺术感觉传意
通常拟声词用来表达和传递听觉上的感受,但在艺术创作时,作家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常常将拟声词移用于听觉以外的其他感觉上,以表达出他们异常灵敏而准确的艺术感觉。这种方法被称为“通感”或“移觉”。通感指人的不同感觉的沟通与融合,是用一种感觉去体会、表达另一种感觉的表现方法。它与属于感觉范畴的“联觉”有着一定的关系,通感基于人们心理的真实感受。人对客观事物感觉的内容同客观刺激的关系十分复杂,并不单纯是一一对应关系。例如,人们听到某种声音时会感到看见某种颜色。生理研究也表明人的五官是可以相通的。拟声词移用于听觉以外的感觉,以奇特鲜明的听觉形象唤起我们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获取作品更为丰厚的意蕴。如:
⒁我那天一个零钱也没有,掏出一元钱递给它,弄得旁边所有的人都看我,我的脸刷地红了。(陈染《世纪病》)
⒂现在,白色的窗帘一扑一掀,太阳光劈哩啪啦地跳进来。(陈建功《鬈毛》)
例⒁借拟声词传达出视觉上的速度变化之快,使人感到在急剧的变化中,无声的仿佛要发出声音似的。例⒂中“劈哩啪啦”写阳光随窗帘的扑掀而跳动、闪跃,极有视觉上的动感。这两例都将视觉的形象用听觉的声响描绘出来,避免了一般的正面描写,通过感觉的沟通,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获取一定的意味。
文学作品中描写感觉越独特,越显示出艺术本身的价值。作家们常以其异常灵敏而准确的艺术感觉来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特殊感受。在他们笔下,可以借助拟声词把纯属内心的感受描绘出来,使实际无声的心理活动变得似乎有声了。
⒃当然,他事前说了有人要搬进来,但他没有说是这样一个漂亮如花,嘀嘀嗒嗒水珠儿般的女孩。(星竹《游戏》)
⒄爱情有时是轰隆隆而来,一开始便是排山倒海的架式。(方方《随意表白》)
⒅北海有一女子,亦是作家,嫌工作影响写作,居然把“银行的金饭碗”扔了,哐啷一声,到北京写作去。(顾文《说时光》)
以上数例都是运用拟声词生动、细致地传达了人物的心理感觉,将难以言传的、抽象的心理活动,在听觉上具体化,让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通过有声的形式,艺术性地表现出来。在上述几例中,声音作用于由突如其来的事物变化造成的内心强烈的感觉之中,使意觉与听觉沟通起来,突出、强调了人物复杂而独特的内心感觉。
在语用中,拟声词灵活自如,通过摹拟自然界的各种声响来表达人们听觉器官上的感觉,既是“感觉” 就意味着它是人们心目中的主观的情感体验,而运用拟声词也正是在听觉上唤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收到以声表形、闻声见形、寓情于声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耿二岭.汉语拟声词[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
[2]张涤华、胡裕树.汉语语法修辞词典[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
(管琰琰,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