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X”结构探微

2006-10-21张金城唐红梅

现代语文 2006年7期
关键词:语义定语牛奶

张金城 唐红梅

引言

“问题”作名词是常态,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以及定语。当“问题”充当主语、宾语时,其前常带定语。当“问题”充当定语时,它常与其后的中心语组成定中结构,结构成分之间必须加上结构助词“的”,整个结构属名词性短语。

近年来,在各类报刊杂志及网络新闻中出现了由“问题”组成的一种少见结构——“问题+X”①,如“问题孩子、问题家长、问题牛奶、问题工程、问题公司”等。我们用“X”表示中心语,这类定中式偏正结构便是“问题+X”。“问题+X”属于定中结构,结构成分之间不能插入结构助词“的”,整个结构呈现出一种新的语义关系。本文主要讨论结构“问题+X”在语法、语义等方面所具有的特点。

一、X的特点

1.X的音节特点

名词“问题”作定语修饰中心语X时,对X的音节没有太多的限制,X可以是单音节的。如:

(1)双鹤药业控股子公司遭查封涉嫌生产“问题药”(2003.11.10http://business.sohu.com)

(2)城区公房管理所开展安全检查百余问题户被警告(《中山日报》2006-1-112:35)

(3)激励他“问题娃”变保送生(《成都商报》 2005-5-23)

由于双音节音步是汉语最小的、最基本的标准音步,因此“问题”后的X为两个音节的情况比较普遍,如“问题孩子、问题家长、问题牛奶、问题工程、问题公司、问题粽子”等;多于两个音节如三音节、四音节的情况也有,但比较少见。如:

(4)问题食用油事件后续:品牌受困对手特价抢市(http://finance.sina.com.cn2005年01月27日14:03《广州日报大洋网》)

(5)“问题”上市公司一览(http://business.sohu.com)

2.X的词性特点

从我们收集的材料来看,X以名词或名词性结构居多,前文所举例子均是,再如:

(6)矫正“问题行为”需“家庭治疗”(《大众日报》2005年3月23日)

(7)广州200交警上路半天查扣“问题校巴”140辆(http://gd.xinhuanet.com/newscenter新华网广东频道2005.11.30)

另外,X还可以是兼类词。这些兼类词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都兼有名词的语法功能。兼类词中以动词兼名词的居多。如:

问题研究、问题开发、问题讨论、问题考察、问题分析、问题调查等。

3.X的语义类别

我们对已有语料进行综合分析发现,X的语义类别主要有以下几种:

人物类:孩子、家长、老师、富豪、商家等。

食品类:牛奶、水果、蔬菜、油、猪肉、种子等。

用具类:车、相机、鞋等。

单位类:单位、家庭、公司等。

涉他动作类:集资、开发、捐赠等。

不管X的所指对象属于哪一类,都不能是单个体的对象,而是由多个个体组成的集合。此外,X的语义还应有其他方面的特点。

二、“问题+X”的结构特点

结构“问题+X”的特点主要是与“问题+的+X”相比较而言的。

二者的共同点是明显的:

1.“问题”在整个结构中作定语,修饰其后面的中心成份“X”。

2.两个结构整体上属于名词性短语。

二者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问题+X”中没有结构助词“的”,同时也不能插入结构助词“的”,否则语义将发生变化甚至整个语句不通。如:

(8)我们现在对这些问题孩子实在是没有办法。(《“焦南一霸”折戟沉沙》http://www.jzrb.com 2005-8-30)

在例(8)中插入结构助词“的”,“问题孩子”变为“问题的孩子”,整个句子语义不通。

结构“问题+的+X”包含结构助词,而且“的”不能省略,否则整个结构的语义将会改变。如:

(9)以暴力的手段宣泄情绪已经被扬弃于历史的烟尘里,因为人类在漫长的文明化旅程中逐渐明白,跟“以暴易暴”对应的是“以血还血”,暴力方式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多半是两败俱伤。《甲方乙方:如何看待“划车”的社区论坛声音》(新浪 2006-5-30)

如果在例(9)结构中去掉“的”,分句念起来有点拗口,不符合汉语的音律特征。

2.二者的变换式不同。“问题+X”可以变换为“X +有+问题”格式,不能变换为“问题+的+X”格式。如:

问题孩子——孩子有问题——*问题的孩子

问题牛奶——牛奶有问题——*问题的牛奶

问题相机——相机有问题——*问题的相机

问题公司——公司有问题——*问题的公司

问题集资——集资有问题——*问题的集资

而“问题+的+X”不能变换为“X +有+问题”格式,但可以变换为“X+问题”格式。如:

问题的解决——*解决有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的发展——*发展有问题——*发展问题(不能说与“发展”的词义搭配有关)

问题的发现——*发现有问题——发现问题

问题的形成——*形成有问题——形成问题

问题的提出——*提出有问题——提出问题

变换后要么意思发生改变,要么语句念不通。

3.二者的语义结构中心不同。

“问题+X”的语义结构中心在“X”。如:

问题孩子,“孩子”是整个语义结构的中心,“问题”只是“孩子”的现状。

“问题+的+X”的语义结构中心在“问题”。如:

问题的解决,“问题”是整个语义结构的中心,“解决”只是“问题”的一个阶段。

问题的发展,“问题”是整个语义结构的中心,“发展”只是“问题”的一种状态。

4.在二者前再加定语修饰的话,对于“问题+X”结构,前加定语是修饰整个结构的。如:

(10)日系问题相机波及济南 七大品牌存在问题(http://www.sdnews.com.cn2005-10-18 9:10:12来源:生活日报 )

对于“问题+的+X”结构,前加定语修饰“问题”,如:

(11)综上所述,三农问题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既有其自身的因素影响,又有农业外部因素的制约,既有长期的历史原因,又有当前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严峻的原因。(business.sohu.com 2004年7月11日15:01 搜弧经济)

三、“问题”的语义特点

《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第3版对“问题”的解释有4种:⑴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⑵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⑶关键;重要之点;⑷事故或麻烦。

以上是名词“问题”的语义解释。在“问题X”结构中,“问题”作定语,它的具体内涵与⑵、⑷有一定的联系,可以看作是对它们的进一步引申,但其侧重点有所不同。“问题+X”结构中,“问题”表示有矛盾、存在隐患、不健康、不正常等意思,含有某种否定倾向。

结构“问题+X”中的“问题”属于性状定语,其作用是对中心语的状况、性质等进行说明、修饰。与一般的性状定语相比,它在语义上的特殊之处体现在:

1.更抽象:

形容词表示性质或状态,一般作定语,修饰中心语时可以直接提供对象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在“漂亮的衣服”“安静的教室”中,“漂亮”“安静”都是形容词,分别描述了中心语“衣服”“教室”的性质状态,属于直接描述。

相比之下,名词“问题”作定语时并不能直接提示中心语的属性特点。如,“问题孩子”说明“孩子有问题”,“问题公司”说明“公司有问题”,但究竟是什么问题,是哪方面的问题,言语接收者从定语“问题”本身得不到答案。

具体拿“孩子”来说,不爱学习、贪玩是问题;与同学关系紧张、与家长关系疏远是问题;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存在是问题;性格偏激、心理不健康也是问题。所以,“问题”一词虽然形式上作了修饰语,实际上并未指出“孩子”的具体特点,而是简单地进行了概括,因此其语义显得十分抽象。

2.更间接:

间接性可以说是抽象性的延续。定语“问题”本身并未直接诠释中心语的内涵,它只是起一个提示性作用,是对中心语部分内涵、属性的概括,而其真正所指需依靠中心语和其所在的上下文来确定。

先说中心语。这里我们可以把中心语看作一个主体概念,它有一系列的属性。人们在“问题”的提示下,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会激活有关主体概念的相关信息,联想到其典型属性,然后作出自己的判断,找到“问题”的真正所指。以“问题牛奶”为例:

问题→牛奶

↑↓

质量、生产日期等

看到“问题牛奶”,人们会认为可能是牛奶质量不合格,或者是超过了生产日期而变质等,“问题”的所指就有了具体答案。以上示意图并不一定准确,但是大体说明了人们在理解“问题”一词时,思维方面要经历一个从定语到中心语,再从中心语到相关因素,然后由相关因素返回定语的间接过程。可见,要理解“问题+X”结构并不简单,它同时还要涉及到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因素,需要全面考察。但是,这一思维过程可以说明“问题”语义的获得是间接的,需要参考中心语的所提供的信息。

同时,结构所在的上下文也可以提供“问题”所指的相关信息。如:

(12)多少年,家长老师苦口婆心,把她教育成一个热情大方乐于助人的女孩。一夜之间,在网吧里就变成了满口污言秽语的问题孩子!(《工人日报》,2005-09-20)

(13)不吃早餐,日子久了会变为营养不足。假如每日为“问题儿童”提供丰富的早餐,如蛋、水果、乳酪、牛奶、烘面包,以及各种健脑食品,一切都会改观,焦躁、易怒、没精打采的习惯一定会改过来。(http://www.ensur.net/xazs/se/yuer/se/youshe_32.htm)

例(12)“问题孩子”中的“问题”指孩子“满口污言秽语”;例(13)问题儿童”中的“问题”指儿童“营养不足、焦躁、易怒、没精打采”。它们的具体涵义都是由除中心语之外的上下文提供的。

四、结语

在言语交际中,“问题+X”具有独特的语用价值。

1.用于陈述,显得简洁、明快。如:

(14)随着“问题家庭”的增多,家庭教育成为社会各方日益关注的问题。……许建国老师今年来免费为220多个“问题家庭”指点迷津,挽救“问题孩子”350多个。(《家庭主妇报》2005-08-04)

2.用于概括总结,显得严谨、周密。如:

(15)一个朋友的孩子非常聪明伶俐,可这个男孩子上小学后,毛病越来越多棗逃学、撒谎、找人替写作业、骗家里的钱、沉溺电子游戏等等,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问题孩子”。(2005-08-10 http://edu.people.com.cn《有些孩子是家长“教坏”的》)

3.用新闻标题,可以抛砖引玉,吸引读者。如:

(16)《问题富豪五大敛财手段》(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4日10:15 正义网)

(17)《小小粽子名堂太多——消委提醒:警惕“问题粽子”》(《湖北日报》2006年5月25日)

附注:①通过检索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的国家现代汉语语料库,我们均未发现符合要求的实例。(该语料库所收语料的时间跨度为1919年~1992年,)

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问题小说”作为术语其语义不符合“问题+X”结构的语义特点,故不属于本文所讨论的范围。

文中语料均源于近期的因特网。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 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中国社科院《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邢福义.《汉语语法三百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张金城 唐红梅,广西师范学院中文学院)

猜你喜欢

语义定语牛奶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炫彩牛奶画
树上也能挤出“牛奶”吗?
透视:牛奶盒,起飞!
神奇的牛奶树
英语定语从句跟踪练习
定语从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