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志哥(一组)

2006-10-18刘同春等

解放军生活 2006年10期
关键词:长征红军同志

刘同春等

同志哥刘同春

最近,中央电视台在做一期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的访谈节目时,特别在湖南、江西等早期开展土地革命斗争的地区做了个调查,被调查的30多名中小学生居然都不能完整地回答出长征或长征的来龙去脉。节目组的同志带着疑惑和惊讶,在著名的将军县采访一位90多岁的老红军时,想在他这里找到最权威的忠告,哪知他回答得十分平静:“忘记就忘记吧,当初我们长征就是为了今天的孩子不长征,当初我们打仗就是为了今天的人们不打仗。”话不多,但声声震耳。

当节目组与他告别时,喊他“红军爷爷”他摇头。喊他“红军伯伯”,他同样摇头。

“那你到底叫我们喊你什么呀?”

“就喊‘同志哥吧!”

一声“同志哥”把全场的人都喊落了泪。

新中国的革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失败到胜利,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千千万万这样对党无限忠诚的“同志哥”。

红军长征二万五,爬雪山,过草地,粉碎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无数“同志哥”的无私献身才绝处逢生的。据统计,兴国县因为出了54位将军而成为“将军县”,但同时也是“烈士县”。当时兴国县仅有人口23万,但参军参战的就有8万人之多,占青壮年人的80%,在两年的漫漫长征路上,红军走了二万五千里,兴国籍的“同志哥”也牺牲了二万五千人。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如果不是为了阶级和民族的解放,如果不是为了党的事业的成功,如果不是为了子子孙孙永享太平,如果不是他们如方志敏烈士表现的那样,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而毫不稀罕那华丽的大厦。宁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而毫不稀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睡在猪栏狗窠似的住所,而毫不稀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恐怕如今的这一天离我们还会很远很远。为了一声“同志哥”,他们付出的太多太多,而索求的太少太少。

还是那位90多岁的老红军,在先前的采访时他说,70年前红军突围时,湘江两岸血泪成河,尸横遍地,红军战士成排成连地冲锋,又成排成连地倒下,8万多人突围,真正能冲过四道封锁线的不足3万人。在死人堆里,受伤的他迷迷糊糊被人推了一把,随后就传来微弱的呼叫声:“同志哥,同志哥!”他睁开眼睛,漆黑漆黑的夜,看不见了飞机,听不到了炮声,只有一轮明月放着寒光。

“同志哥,前进呀!”那位红军大哥指了指红军突围的方向,说完就再也没有起来。临死他也没有忘记前进的方向。

他忘记了伤痛,忘记了饥饿,忘记了寒冷,重新拾起那位红军大哥的枪,向着红军突围的方向前进。

走一走他就喊一声“同志哥”,爬一爬他就喊一声“同志哥”,仿佛“同志哥”就是信仰,“同志哥”就是力量。走一路喊一路,爬一程喊一程,一直喊到收容队的“同志哥”把他抬上担架……

全国解放后,这位“同志哥”因伤痛折磨而离开了部队,组织上安排了他养老,他却一头扎进深山开荒造田,过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日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不知道他的存在,不知道他是位战功卓著的红军老战士,不知道茫茫林海里一位“同志哥”对中国革命所做出的特殊贡献。

星移斗转,70多年过去了,我们的祖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的人民已经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很多人都已住上了大厦。吃上了大菜,睡上了钢丝床,我们新时代的“粉丝、玉米、凉粉”能够快快乐乐,在灿烂阳光下起舞放歌的时候,我们为“同志哥”的高风亮节而鼓掌,我们为“同志哥”海一样的胸怀而高唱赞歌。这样的情怀,这样的胸襟,是蕴藏“同志哥”身上的那种无畏无惧的战斗精神的继续,是“同志哥”无愧无悔的革命人生和无欲无求的奉献品德的延伸。他们是中国人的脊梁,他们是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他们是祖国建设的“老黄牛”,他们的功绩永远永远被传唱。

一个老红军的长征记忆钟南辉口述刘同春整理

在南京军区联勤部第五干休所,原红一方面军9军团休养连党支部书记钟南辉的家里,他向我们讲述了长征途中的故事。

我们连长是个大个子,手掌有小个战士的脑袋大,力气特大,抓俘虏一个健步能从敌人头上飞过去,左右一只手抓一个能拎一、二公里不喘气。力气大,饭量也大,红米饭一端就是一小盆。三、五个馒头也就是塞塞牙缝,每次开饭他眼巴巴地看着别人都吃完,然而再问一声“都吃好了吧”,等大家都回答过后,他才动手,把所有的盆盆碗碗、汤汤菜菜全撸到自己面前,不剩一滴一点地全“刷”进肚子里。连长名气大、威望高,但最有号召力的还是他那一双虎头鞋。啥叫虎头鞋?战士大都只闻其声,不谋其面。战士越是没见过,越是想见到,可连长越是知道战士没见过越是不想让战士见到。往往,他会往树根下一蹲,掏出土烟袋,“叭叭”往地上磕两下,再吹两口响气,装好烟,点着火,一边吸一边慢条斯理地说:“那虎头像真的一样,都能叫出声来,闻出味来!”越说越神,越传越神。能叫的虎头真的就有这么灵?在老乡家宿营时,我俩铺挨铺,我有幸看到了这虎头,弄清了这虎头的来历。

原来连长是安徽人,他的家乡有做绣花鞋的习惯。他参军那年定了亲,媳妇没见一眼就给做了双鞋,鞋底用桐油油三遍,鞋心绣了个大大的虎头,绣丝全是香草浸泡过的那种,啥时候闻啥时候都有香味,再加上虎头绣得活灵活现,谁见谁都会喜爱的。可惜,连长舍不得穿。

红军长征后,敌人追得我们大气不敢出一声,衣服破了来不及补,草鞋烂了来不及打,好多战士都是“赤脚大仙”。我的鞋烂了。脚也烂了,白花花的骨头茬子都露了出来。要过大雪山了。连长把我叫过去,若无其事地说:“党代表,把虎头鞋拿去穿上!”连长说得轻巧,其实我知道他的内心是多么多么的珍惜这双鞋。我死活不穿。战士们也一起围上来,眼睛都瞪得不眨一下。“你们是不是眼看着党代表双脚都烂掉才心疼!”又经过争斗,这双虎头鞋终于穿在了我的脚上。那鞋真暖和呀!

连长合不得穿这双鞋,这双鞋穿在我的脚上也同样合不得,连长看见的时候我就穿上,连长看不见的时候我就脱下,走山路的时候我就穿上,走草地的时候我就脱下。穿穿脱脱,因此,这双鞋一直保存得很好。

我们过草地比较晚,一路上所有能吃的草都吃光了,所有能扒的树皮都扒光了,自身所带的干粮也是十袋十空,走着走着就有人倒下,永不再起来。一天傍晚,前进的路上突然围着一堆人,有嘤嘤的哭声传来。“党代表、党代表,连长饿死了。”我赶紧扑过去,抱住连长,连长饿得皮包骨头已没有一口气,也没有留下一句话,在安葬连长时。我把那双虎头鞋再次拿出来,穿在了连长的脚上。拾起连长的枪,我们泪洒草地继续往北走。

南空某部:长征跑上的红军精神教育贲道春伍轶颜天宝叶小红

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驻守在闽西革命老区的南空某部,充分利用驻地红色教育资源,掀起一股“重走红色之旅,弘扬长征精神”的热潮。

随行的政治处主任简国正告诉记者,该部是空

军战斗精神培育基地、多机种保障基地和数字化场站建设基地,近年来,为了履行好上级赋予的神圣使命,他们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坚持用形式多样的我军历史使命教育和战斗精神教育鼓舞部队士气、激励官兵斗志,在部队上下叫响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甘于奉献,勇争第一”的口号,优质场次率连年达到100%。

离开中国共产党苏维埃区域中央局旧址,继续向庭院深处走去,苍松翠柏环绕的“红军广场”就在眼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约13米、形似炮弹、塔身嵌满小古块的“红军烈士纪念塔”。它不仅是一座万古长青的建筑,更是一段鲜血凝结的历史。1933年8月,为纪念在历次革命战争中牺牲的红军指战员,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筹建此塔。它的整个外形像一颗炮弹,寓意“枪杆子里出政权”,塔身下面从上到下嵌镶了“红军烈士纪念塔”七个黑体大字;塔身嵌有无数个小石块,象征着无数个红军指战员为了革命的理想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塔座为五角星体,全由红条石雕成,四周分别镶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的题词和建塔标志共十块碑刻。

在一块碑刻前,官兵们默念周恩来的题词:“红军烈士们的英勇血迹,凝结成铁的红军之不可战胜的力量,写下了国内战争光荣的历史,记载我们正处在革命与战争的烈火中,我们要继续烈士们牺牲的精神,为苏维埃在全国的胜利,奋斗到底,为消灭帝国主义……流尽最后一滴血。”

睹物思人,官兵们热血沸腾。党员们拿出了鲜红的党旗,在烈士塔前举起右臂庄严宣誓,入党誓词响彻“红军广场”。两个战士抬来一个洁白的花圈,正步踏上塔基,把花圈恭恭敬敬地摆好后,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在塔前草坪上用石条铺成的“踏着先烈血迹前进”八个大字前,官兵们自发站成三行,向烈士默哀。站在最后一列的战士们,合力竖起了“弘扬长征精神,争做长征传人”的横幅。最前面一列的三名官兵,向烈士塔展开了党旗、团旗,以及一面印着“长征精神代代相传”的红旗。面对烈士纪念塔,全体官兵齐声致词:“我们是空军官兵。今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祭奠革命先烈。我们一定继承红军烈士的革命传统,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坚决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将军重走长征跑诗赞越西县严志泉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洲是70年前中央红军摆脱敌军的围追堵截,经历四渡赤水、遵义战役、南渡乌江、横渡金沙等战斗后走过的地方。因为长征,便有了长征途中颇具重大历史意义的“会理会议”,和令国人传颂的刘伯承与小叶丹在冤宁县彝海之滨歃血为盟的史诗。

位于凉山北部的越西县,是中国工农红军向安顺场进发,抢渡大渡河经过的地方。

1936年,红一方面军政治部编写的《二万五千里》一书中,关于《“倮倮”投军》一文里(当时,当地民众称彝族为倮倮)记载了一段因为红军的宣传教育,促进了这里彝汉民众团结的故事。这里,彝族同胞对红军的认识是更加清楚,附近群众自动投入红军的愈来愈多,在二三个钟头内,加入了十一团当红军的有七百余人,“倮倮”加入红军的也有百余人。长征在越西县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农历兔年盛夏,红军老战士、中将、时任南京军区政委的陈靖同志带着徐向前元帅亲笔提写的“祝陈靖同志重走长征路成功”和中央办公厅的通知来到越西县。笔者整整七天都陪同陈靖同志一行9人。

期间,陈靖同志兴致勃勃地走访机关、农村、学校、瞻仰了烈士陵园,并作了彝汉团结方面的专访。县委向他作了长征前后越西情况的汇报。陈靖同志高兴地肯定了红军长征前后越西的巨大变化。

陈老特别对越西中学每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非常赞赏,并在越西挥笔写下了一首《忆秦娥·山重越》:

山重越/北渡金沙/群峰接/群峰接/故地重游/倍感亲切/泸山凉山景不绝/西昌越西情难却/情难却/邛海观海/月城赏月。

每到农历六月的彝族火把节、黄金假日“五一”、“十一”都有不少的国内外旅游者慕名来到凉山这大西南边陲上的邛海泸山,颇具传奇色彩的泸沽湖、螺吉山、刘伯承与小叶丹结盟的彝海之滨、卫星发射基地等观光、旅游。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千里凉山400万各族群众,将发扬光大长征精神,把凉山建设得更加和谐、美好、繁荣。

杨成武将军笔下的红军传奇叶运均

在杨成武将军诞辰九十二周年之际,作为曾在他身边工作过的一名秘书,我十分怀念和敬重这位革命老前辈。

杨成武将军留下的许多著作,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最近,我怀着对首长十分敬重的心情,重读了他的回忆录《忆长征》,有感于下。

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最艰苦的岁月里英勇顽强、团结战斗取得胜利的英雄壮举。它已成为我军历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被世界人民誉为不朽的壮丽史诗。

杨成武将军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的这本书,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这一伟大的历史壮举。

本书是沿着先头部队的足迹来反映长征全过程的。从红四团别离于都河开始,到抵达吴起镇为止,这一年零两天的远征,大小无数次的激烈战斗,敌人围、追、堵、截的情况,一路上遇到的自然天险,沿途所经苗、瑶、回、藏等兄弟民族地区的社会风貌、人情习俗,以及红军指战员们的喜怒哀乐等等,都有生动的反映。

作者本人在血战湘江的时候,右腿负伤,躺在担架上回顾毛泽东同志领导红军在第一、第二和第三次反“围剿”中取得的胜利,对照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以及随后越来越被动的局面,所显露的情绪,生动地反映了长征是错误路线造成的结果。而“血战湘江”和“强渡乌江”这两次规模较大的战斗经历,又展示了万里征途艰险异常,红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以致许多同志流了血、牺牲了。

越过天险大渡河之前,红军的处境虽和过去石达开全军覆没之前的处境极其相似,但是就在蒋介石歇斯底里地叫嚷“让共产党做石达开第二”的时候,红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是红一团从安顺场胜利地渡过河去,接着红四团拉开了长征途中惊心动魄的一幕;飞兵抢夺泸定桥。“他们迎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在激流奔腾的江面之上,攀援铁索,奋勇前进……”直至冒着熊熊的烈火占领泸定城。这如火如荼的战斗情景,说明了红军不是石达开,红军也不可能成为石达开。原因就是由于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有超乎寻常的勇敢精神和吃苦精神。这是历史上任何农民起义所不能比拟的。

杨成武同志在长征途中一直担任红四团的政治委员,始终没有离开过这个英雄团队。他和这个团队的指战员生死与共,有着亲如骨肉、无比纯真的感情,对指战员了如指掌,包括他们的外貌、脾气、特长以及内心世界。因此,在回忆这段战斗经历时,他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感情和笔墨倾注在指战员的身上。

我们看到,那些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正是普普通通的红军战士。他们是血肉丰满、富有感情、很有性格的人。他们既有共同的崇高理想,又有不同的个性特征,的确是一群非常令人喜爱、尤其值得尊敬的人。

三连连长毛振华,瘦高个子,说话声音很响,外表像个庄稼汉,却沉着、刚毅、艺高胆大。在强渡乌江时,他率队偷渡,潜伏在敌人鼻子底下,配合强攻部队夺取了滩头阵地;在攻克天险腊子口的战斗中,他带头翻山开路,迂回到敌人的背后,奇迹般地出现在敌人的“心脏”地区,给敌人以致命地打击。这个轰轰烈烈的连长,有时会腼腆。他才华出众,有时也失误。最大的失误莫过于他率队攻打土围子,造成了不必要的牺牲,他本人捐躯河连湾。

同样是连长,侦察连连长王友才和毛振华就不同。王友才中等个子,皮肤黝黑,显得有些瘦,但很结实。他作战勇敢,观敌了阵很有经验。哪里是敌人的薄弱环节,哪里能够冲上去,他一看就知道,身经百战,没有负过一次伤。乌江架桥、智取“三县”,使他名声大振,人们称他是“神出鬼没的实干家”。但是他那直率乃至粗鲁的性格,又使他有时违犯纪律,打人、骂人,受批评、挨处分。当他一旦知错,马上就改。一旦有了战斗,他又是一个英雄好汉。

团长王开湘、副营长黄霖、军区李智广以及那个被人们遗忘了姓名的苗族小战士——“云贵川”等,这些人性格上各有差异,但一个个都不愧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共产党人。

正如作品中所写的:“我们这支红军队伍,有的来自贫苦农民,有的来自产业工人,有的来自自由职业者,也有的是从国民党反动军队里过来的,还有的是背叛了自己的剥削阶级家庭后来到这里的,文化水平,思想觉悟,生活经历都各不相同,他们也都带来了各式各样的思想烙印,像在强渡乌江中立下赫赫战功的神炮手赵章成同志就是从旧军队来的,他不也成了红军的骨干,照样带兵打仗?!当然,开始时他还信神信佛,像个虔诚的不忍杀生的佛教徒,可是后来不也变了么?”是“革命战争的烈火陶冶了这些战士”。

作品也正是通过这些伟大而平凡的红军战士形象,和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展现了我军勇敢、不怕死、能吃苦的革命精神。显然,没有这种精神,江山是打不下来的。长征,要取得胜利,也是难以想象的。我们要珍惜这种精神,要发扬这种精神。这是我们的“传家宝”。

他是张思德的煤炭战友张颜臣邢文亮于安丰

7月2日,怀着对老红军的无比崇敬,笔者随新疆兵团指挥部六支队官兵来到武根虎老人家里,看望这倒具有传奇色彩的老红军战士。

老人虽说早已是耄耋之年,满头白发,但却显得非常精神,因患有前列腺炎,身下还挂着一个尿袋。谈起往事,老人神采飞扬的表情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1913年,武根虎出生在山西灵石县杏疙瘩村的一个姓任的贫寒农家。他排行老二,原本姓任不姓武。因为当时家里太穷,父母养活不起,很早就把他过继给了舅舅,从此跟了舅舅的姓。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2月下旬,刘志丹率领红28军辅佐主力红军东渡。3月底,红28军胜利渡过黄河。当时,23岁的武根虎和一大批贫苦农民,含着喜悦的泪水,热烈欢迎红军胜利会师,当年他在村里参加了红军。

我们向老人询问当年红军会师的情景,老人很激动:“我当时参军没让家里知道,是偷偷跑去的,入伍后在红一方面军特务团当战士。1936年lO月22日,红一方面军同红二方面军的红二军团、红六军团胜利会师。虽然大家穿得破破烂烂,但会师后,都显得很快乐,当时场面非常大非常热闹。”老人陶醉在了当年迎接红军会师时的场景中。

1944年夏天,毛泽东的勤务员、原中央军委警卫营通信班班长张恩德到延安北部安塞县石峡峪村烧炭,不幸牺牲。毛泽东含泪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时至今日,张思德牺牲的经过知者不多。武根虎老人就是张思德生前的亲密战友和牺牲时的见证人。

说到“张恩德”,老人停顿了一会儿,表情凝重。

1942年底,中央号召解放区开展大生产运动。1944年初,我被调到陕北的大山里烧木炭,一起烧炭的还有张思德和金洪奎。

“张思德是个好人,我们都非常喜欢他,他爬过雪山,走过草地,个子比较小,黑黑的,爱吃辣椒。1944年9月5日中午,我们烧好一窑炭后,张思德说要去修理一下有些破旧变形的炭窑。突然,支撑炭窑的墙轰的一声塌了,他被埋在了下面。我和金洪奎一边哭喊,一边用锄头扒,好半天才把张思德挖出来,那时他已经停止了呼吸。”武根虎哽咽地说。

开追悼会时,因为窑里烧炭任务重,我和金洪奎都没能去参加,失去了一个好战友,我们两个人在窑里哭了好几天。讲到这里,老人不禁喃喃不停地说:“那么好的一个人,说没就没了,我们天天在一块吃饭,一块睡觉,有困难一块克服。没鞋穿,他给我们打草鞋,感冒了,他给我们熬生姜水,想吃辣子,他给我炒辣子吃,他给我盖的茅草房还不漏水呢……”

一道阳光照进屋里,墙上横挂着“为人民服务”的题词显得格外鲜亮,一段尘封的往事,一份珍藏的情感。让我们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聆听长征张长发曹李果

近日以来,成都军区某仓库结合正在开展的“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活动,组织官兵参观革命遗址,举办知识竞赛,演讲等小活动。激发了官兵弘扬革命传统,立足本职的热情.图为在仓库组织官兵参观红色革命景点时,当地老人向官兵讲述红军长征时的事迹。

歌唱长征童小军赵静骆蕾

近日,广空装备部举办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青年杯”歌曲比赛,来自部机关和直属单位的14名参赛选手参加了比赛,他们用歌声缅怀这段难忘的历史。这次活动鼓舞了官兵们走好新长征的信心。

猜你喜欢

长征红军同志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智珠二则
智珠
FOR YOU, O DEMOCRACY
向雷锋同志学习
十送红军
二则(1)
一句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