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德国资产阶级的一部“灵魂史”

2006-09-21陈祥丽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6期
关键词:洛克家族小说

托马斯·曼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德国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作家,192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出生于德国北部商业城市卢卑克的一个富商家庭,禀承了母亲的具有葡萄牙血统的南欧人特有的热情、敏感与喜好幻想的天性,和具有日尔曼血统的身为典型北欧人的的父亲之矜持严肃、冷静内向的气质。同时,他还受到爱好文学的父母的影响,这种家庭熏陶使得其很早即对文学产生浓厚了兴趣。16岁时因父亲亡故而商号倒闭、家道中落,举家迁居慕尼黑。中学毕业时到慕尼黑一家火灾保险公司当过见习生,其间开始尝试写小说。1901年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问世,使其一举成名。以后又陆续发表了中篇小说《威尼斯之死》、长篇小说《魔山》等。《布登勃洛克一家》因其在德国及欧洲各国产生的广泛影响,而被公认为作家最优秀的代表作。本文这里即拟就此杰作予以粗略探究。

《布登勃洛克一家》主要描写发生于19世纪30-70年代40余年间德国北部商业城市卢卑克的名门望族布登勃洛克家族的盛衰故事。祖父老约翰依赖拿破仑战争年代从事军粮买卖而一举发迹,创立了“布登勃洛克公司”,其时购置豪宅、生活奢华、宾朋盈门、生意兴隆,堪称全城最为富有、地位至尊的显赫人物。传至第二代儿子小约翰时,由于遭遇一连串不如意的事变(如1848年欧洲革命风波、孙女安冬妮婚姻失败带来八万马克陪嫁的丧失),再加之新兴商人哈根施特罗姆的崛起——后者以其不择手段、疯狂投机诈骗的经商之道,成为一个为布氏家族所不嗤却又不可忽视的商场劲敌,开始走下坡路。到第三代时,更是日显其颓败迹象:孙子克里斯蒂安浪荡成性、挥霍无度,最后被送进精神病院;孙女安冬妮屡遭婚姻家庭生活的挫折打击,只能徒慕虚荣、抱残守缺地苟且度日;继承家业的长孙托马斯恪守商业道德传统与祖传家训:“白日精心于事务,然勿作有愧于良心之事,俾夜间能坦然就寝”,殚心竭虑、惨淡经营,虽一度使家业获得一定的起色,但那终究不过是苦苦支撑而已。因为此时无论经济实力抑或社会地位,均已无法再亦不足以同哈根施特罗姆分庭抗礼,加之奥普战争和投机失算,生意竞争一败涂地,竟被迫无奈地将祖传豪宅盘卖给对手哈氏,自己则心力交瘁地英年早逝。第四代托马斯的独子汉诺天生体弱多病,醉心音乐而厌恶商业,十五岁时因患伤寒而夭折。至此,曾显赫一时的布登勃罗克家族彻底土崩瓦解、归于覆灭!

小说中的布氏家族与哈根施特罗姆家族,分别代表了自由竞争时代的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前者恪守陈旧的“忠厚诚实”的传统经商模式,显然不和时宜,无法适应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时代;后者则不顾廉耻、不择手段,欺诈、投机、掠夺等种种伎俩无所不用,在激烈残酷的商业竞争中如鱼得水、占尽上风。布氏家族难以挽救的商业失败,标志着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被垄断资本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发展必然趋势。因此该作品通过布氏家族的衰落,生动形象地了揭示出德国从自由资本主义走向垄断资本主义这一历史演变过程。另外,小说还相当广泛地反映了德国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弱肉强食、金钱至上的冷酷关系,被称为德国资产阶级的“灵魂史”。

小说首先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入木三分地暴露资本主义金钱关系对人们灵魂的毒害而取胜,给人一种强烈的精神震撼力。此特点,主要借助描写布氏家族内部的男婚女嫁与财产继承问题两个方面予以揭示。前者如作品第3部第14章里的“逼婚”:父亲小约翰为着“布氏公司利益”,动员全家人软硬兼施地诱使、逼迫女儿安冬妮与家族看好的“女婿”人选——投机商人格仑利希结合;安冬妮因为贪图享乐奢华的阔太太的生活,竟然甘愿舍弃与之真诚相爱的大学生莫尔顿;而格仑利希之所以愿意娶安冬妮,也决非出于爱情,仅仅企图利用妻子八万马克的一笔丰厚陪嫁和“布登勃洛克公司”的良好商业信誉,以缓解自身陷入的已濒于破产的经济危机。显然,这桩婚姻不啻纯然以金钱为基点的一场“商品交易”(这里显然出现了一个对等公式:“爱情”=“商品”)。决定安冬妮必须成为“格仑利希太太”,归咎于布氏家族将对方是否有钱、婚姻能否对公司有利当作首选条件,即如安冬妮之父小约翰强调指出的:据说格仑利希的生意“出奇的兴隆”,其资产“大概有12万泰勒,每年赢利非常可观”;而所谓“感情因素”则是微不足道、根本无需考虑的。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是,布氏家族煞费苦心替安冬妮所挑选的“乘龙快婿”格仑利希先生,恰恰是一个善于伪装、从事买空卖空的投机家、大骗子。婚后不久格仑利希便身败名裂破了产,安冬妮以一位离婚的“年轻寡妇”身份灰溜溜回到娘家。这桩精心算计好的婚姻非但未能给布氏家族带来任何商业利益,反倒使家族蒙上一层耻辱,还白白损失掉八万马克的陪嫁,真是得不偿失!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反误了卿卿性命”。

布氏家族表面上的确有许多温情絮语,但骨子里却不择不扣地由经济利害关系主宰一切,最能说明此问题的无疑乃是小说第9部第2章里描写老参议夫人死后布氏三兄妹分配遗物的那场戏,作者将兄妹三人为着各自利益而六亲不认、你咒我骂、相互倾轧的情景,铺叙得活灵活现、惊心动魄!——试看:安冬妮以“特别的热心”看待遗产分配问题,尽可能多地为自己、自己的女儿及外孙女多捞一把;平素懒散、无所事事的克利斯蒂安,此时此刻却“流露出令人吃惊的几乎达到贪婪程度的热心”,开口滥要;托马斯则当仁不让,两兄弟隔着一张桌子互相攻 午,吵得不可开交,直恨不得把对方一口吞掉。谁能料到,这场遗产争夺战就发生于他们的母亲刚刚咽气而尚未收敛之际?作者这此痛快淋漓地披露出该家族内部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利害关系,彻底撕下那层温情脉脉的虚伪面纱。这段场景描写,堪称全书中至为精妙绝伦的篇章。

小说在艺术性方面取得了足以称道的非凡成就,概括说来主要体现为:

其一,从家庭视角切入,亦即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布氏家族几代人的更迭,层次分明、井然有序地反映出布氏家族由欣欣向荣——停滞萎缩——病入膏肓——分崩离析的盛衰嬗变轨迹,藉此揭示德国社会由自由竞争到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巨大历史性变迁。

其二,成功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作家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精心塑造出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人物,其中象老约翰、小约翰、托马斯、克利斯蒂安、安冬妮、格仑利希、佩尔曼内德、哈根施特罗姆等许多形象,都成为栩栩如生的不朽典型。如节选中的安冬妮,便可谓一个血肉丰满且带有某些矛盾复杂性的艺术形象。她是作为家族疼爱呵护的小女孩在全书中第一个出场,小说结尾她眼睁睁看着刻有家族徽章的豪宅被盘卖掉、兄长托马斯猝亡、小汉诺夭折……作为家族覆灭的几乎唯一见证人而最后悄然隐去。可以说,她经历了家族由盛而衰、从强到弱的整个变化过程:无论是繁荣时代的显赫荣耀,还是颓败时期的暗淡无奈,均在她的身上烙下鲜明深刻的印记;其一生中的希望与失败、不幸与挣扎,莫不与家族的浮沉起落息息相关。她天真、坦率而又傲慢、自负、贪图享受,一切行为唯“家族利益”是瞻,其身上最主导的性格特征乃为爱慕虚荣。她的虚荣心超过家族其他任何一个人,这种虚荣心即使是在个人及家族屡遭挫折打击(如两次失败的婚姻、儿子夭折、女婿因商业投机而入狱、布氏公司的每况愈下和最终倒闭等)而失魂落魄之际,亦丝毫未曾减弱。她在对昔日繁华的缅怀追忆里,为家族吟咏着“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挽歌。每一位看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的读者,肯定都无法忘怀这个既可傲、可悲又可怜、可笑的资产阶级女性人物!

其三,擅长以深微精细的笔调刻画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如选文第三部第十四章里对安冬妮的心理描写,即层次分明,显得十分真实:虽不乏真诚情感的火花,却更爱慕虚荣。尽管她一向厌恶虚伪造作的商人格仑利希,眷恋与大学生莫尔顿之间纯洁真挚的自由恋爱而一度不忍割舍;但家族的一再诱劝,使这种自由爱情的萌芽遭到摧残。在优裕环境里养成的享乐、虚荣的“家族印记”很快在她身上抬头,天真而富于幻想的她,很快为“阔太太”的美梦所陶醉。为了自己的未来,她乐意把断绝同莫尔顿的爱情关系看作自己完成家族义务的一种“牺牲”,说穿了其根本动机在于,希望能以放弃真正爱情的代价换取作“阔太太”的荣华富贵!她在离开家庭去做“格仑利希太太”之前说的那令读者印象深刻、难以忘怀的最后一句话“父亲,您对我还满意吗?”,可谓意味深长,说明了一切。作家将这位资产阶级小姐在爱情与富贵(情感与理智)的两难选择中由犹豫彷徨至义无返顾的复杂微妙心态,描摹得生动传神,不啻小说中极其精彩耐看的一幕!

其四,小说主要采用平稳含蓄、略带忧郁而间夹讥诮的叙述口吻,文字生动酣畅;作家还能根据对待不同人物的不同态度,采取灵活变通的语言风格。即如作品第三部第十四章里刻画小约翰(安冬妮之父)老谋深算的性格及其搬演的那幕“逼婚丑剧”时,语气相当含蓄(暗含针砭),而小说第九部第二章里写到为遗产讨价还价的“败家子”克利斯蒂安时,则明显带有一种讥讽味道!

(陈祥丽,曲阜师范大学教科院)

猜你喜欢

洛克家族小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破耳兔
破耳兔
破耳兔
破耳兔
倾斜(小说)
皿字家族
走进植物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文学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