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薄CRT巿场价格趋势分析等
2006-09-17
作为CRT延长生命周期的一种产品,超薄CRT被上游彩管企业寄予厚望。2006年上半年,中国超薄CRT市场销售量在81.4万台,完成快速市场导入,但定价偏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赛诺市场研究公司认为,降价成为决定发展的关键问题,而对于不同尺寸应该区别对待。(见图1)
21寸,降价是快速上量的关键
21寸超薄CRT目前市场表现最好,与普通21纯平CRT电视150-200元的价差已经为部分追求个性化的消费者接受。下一步的问题是,降价以加速取代普通纯平CRT,还是保持现有价位以获取更高利润。
首先,21寸超薄显像管上游产能充裕,2006年,预计产能占到21寸纯平管的30%以上。且上游彩管厂普遍对21寸超薄电视的市场前景寄予厚望,可以说,21寸超薄CRT快速上量并不存在产能瓶颈。其次,21寸超薄CRT单机纯利在100元以上,整机企业仍有降价空间。再次,21寸纯平2006年国内销量在260万台左右,预计下半年将在300万台以上,市场空间巨大。
但是,21寸超薄面临的市场竞争并不激烈。普通21寸纯平电视在外观方面与超薄有明显差异,20寸液晶电视与21寸超薄电视的价差未来一年内仍在1500元以上,21寸超薄在这个市场上仍具有个性化优势。赛诺研究建议21寸超薄CRT不必急于降价,可通过扩大销售范围,加大二、三、四级市场推广以保证增量的同时获取利润。
29寸,降价是守住CRT电视最终防线的先期条件
29寸超薄CRT2006年市场表现未尽人意,一方面,这与29寸超薄较高的定价有关,与普通纯平29寸价格相差一半。另一方面,29寸电视多作为客厅电视,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高清、宽屏是不可阻挡的潮流,而29寸超薄CRT显示比仍为4:3,难以达到CRT电视620线的高清标准。这些都让29寸超薄缺乏打动消费者的个性化卖点。
赛诺预计29寸超薄CRT2006年产量占到29寸纯平彩管的25%以上。产能相对充裕,29寸超薄CRT单机纯利是29寸纯平CRT的4倍以上,降价空间明显。2006年下半年29寸纯平CRT销量在280万台以上,市场空间巨大。赛诺建议,为了在液晶电视大举下行前建立起稳固的竞争优势,29寸超薄CRT应于近期降价,以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
32寸,降价是一种市场选择
32寸超薄CRT是直接面对液晶电视冲击的排头兵,最初定位是面向购买薄形化外观,价格又相对便宜产品的人群。2006年6月,32寸超薄CRT均价5088元,比便宜的32寸液晶电视只低1000多元,价格优势并不明显。
2006年上半年,国内产能不足以满足市场销量,仍有部分需要进口。且随着液晶面板产能扩大,32寸液晶电视价格将进一步降低,32寸超薄CRT电视若不降价,未来一年内,两者之间的价格差将低于1000元。32寸超薄CRT面临的竞争压力不言而喻。
目前,32寸超薄CRT单机利润远超过32寸宽屏CRT,彩电,整机企业从中获益良多。赛诺认为,整机企业对于32寸超薄CRT有两种市场选择。一种是保持目前高价位,扩大销售范围,争取获得更多利润;另一种是现在开始降价,尽可能延长大尺寸CRT电视生命周期。
2006中国主要城市零售渠道调查
随着中国零售市场的全面开放,中国的零售市场显得更加壮大和诱人,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7,000亿以上,比去年增加了12.9%。
CTR市场研究为了解目前国内主要城市零售渠道状况,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大连等15个主要城市进行了调查,内容包括食品、饮料和日化类的快速消费产品的消费与购买行为。数据显示:以家乐福为代表的现代化通路主导零售渠道发展方向。
调查结果显示:排名前十位的零售渠道都是以超大仓储、超市、百货商场等为代表的现代化销售通路,他们左右着城市零售渠道的发展方向,其市场份额占据零售渠道总市场份额64%。在全国15个主要城市的快速消费品总体的排名中,家乐福以5.0%的金额占比和47.2%的渠道渗透率继续保持其冠军位置,苏果超市以平均每年49次的购买频次和36.9%的客户忠诚度两个指标中领先于其他零售商。此外,京客隆、乐购和好又多以5.5%、9.4%、16,7%的金额占比分别在北京、上海和广州排名第一。
现代化通路在零售渠道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但在全国各个城市的发展却不均衡。例如现代化的零售渠道在上海、深圳占据了85%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在济南,却只有45%左右的市场占有率。另外,消费者对零售渠道的自有品牌并没有表现出很大的热情,零售渠道自有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仅从去年的1.4%上升到1.5%。
大学生品牌消费分析
大学四年对大学生的品牌消费意识是一个重要的塑造时期,这一研究结论源自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CUS-2005数据库。调查结果显示,从大一到大四,价格和品牌在大学生消费决策中的比重都有增长,但是品牌的地位上升幅度远远高于价格,这一点在耐用消费品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gUS-2005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品牌的认知主要取决于以下三大途径:校园活动渗透性强
在品牌塑造方面,校园活动可谓是打响了第一炮。根据CU8-2005调查结果,大一、大二对于校园活动的接触比率最高,每日接触率分别为40.7%和36.9%,大三大四则逐步下降到31.2%和23.7%。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大学生的互联网接触率随年级增长而逐渐提高。对于刚进入校园,品牌意识处于塑形初期的大一、大二新生而言,抢夺了校园活动的先机,在某种程度上就等于抢占了品牌取胜的最佳位置,从而形成良好的形象和持久的影响力。
身边的意见领袖比名人更具影响力
大学生普遍对名人广告有着高度的免疫力。根据CUS-2005,仅14.2%的人认为“名人推荐的品牌通常不会错”,24.4%的人表示“我容易受明星代言广告的影响而购物”。而人际传播的力量恰恰与此形成最强烈的对比。调查结果显示:在便携式移动产品、电脑或其外设产品、饮食产品方面,同学朋友推荐成为第一信息来源渠道,占到45%以上;在个人护理产品、运动产品方面,同学朋友推荐也成为仅次于电视广告的第二渠道。
运动经济成品牌营销关键点
大学生对运动的热情体现在两方面:或者身体力行,比如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老四项,参加和观看比率都较高;或者眼球支持,比如排球、街舞、F1赛主、网球等。研究将排球、街舞、F1赛车、网球称为大学生的眼球运动新四项。CUS-2005显示:新四项运动本身以及商业包装都让其散发着能够引发大学生共鸣的魅力,比如品味时尚、青春冒险、热情合作等。新四项运动的观看者对体育品牌的忠诚度与运动用品的购买倾向都要高于大学生平均水平,这些势必成为他们晋升为品牌营销关键点的重要因素。
责编/郑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