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与选材
2006-08-31胡万田
胡万田
唐代诗人杜牧说过:“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文采辞句为之兵卫;苟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辞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这个如此重要的“意”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主题”,它是文章的灵魂。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立意须高远——少年心事当拿云。我们知道,无论平时练笔还是考场作文,所涉及的话题不外乎两大方面——如何做人,怎么看事,而“作文为人生”始终是命题的方向之一。为此,我们在处理话题与材料时,要力求揭示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和有关政策法规,要明确表示自己的爱憎情感,表明赞成或反对的立场和态度;要深入发掘材料,透过纷纭芜杂的现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形成好的中心或主题;要站在时代前沿,敏锐地发现问题,大胆地反映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要让自己所写之人、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所状之物、所谈之理传达正义之声,以深刻的事理说服人。
立意须别出心裁——意不惊人死不休。一个材料的意义,往往不止一个方面;一个话题,也不止一个方向。要运用想象和相关、相似、对比、因果联想,多角度思维,让材料所蕴涵的意义充分显露出来,找到适合话题的最佳立意。如一个小孩帮助蝴蝶脱蛹而出却使蝴蝶身躯臃肿、翅膀干瘪、飞不起来的故事可以从小孩爱心出发,谈“溺爱是害”;从蛹的出壳过程出发,谈“天道酬勤、拼搏才能成功”“逆境中成才”“奋斗的人生”;从揠苗助长、违背规律的事件出发,谈“欲速则不达”“有善良的动机也要有得当的方法”,进而求得立意的新颖和独特。“明者睹未萌”(《史记·班梁列传》),要避免陈词滥调,从陈陈相因的公式化中解脱出来,不人云亦云——可以渗入时代新观念,奏响时代最强音;可以反思旧说俗见,或摒弃,或吸收,或改造,推陈出新;可以从看似毫无价值的立意中另辟蹊径,发现并凸现其闪光点,翻出新意;还可以在不改变原有主旨的前提下,变换主旨赖以依存的背景,使其在新的背景下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以独到的见解警醒人。
立意须熔铸真情——为赋新词亦说愁。文章要想立意佳,还应该情真意浓,要关注社会,有忧患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人民的安危冷暖,社会的发展进步,环境的改善或恶化,体制的更新或滞后,要有发自内心的关注,鞭挞丑行褒扬善举,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以有益于时,有益于世,表现出青年人火热的激情与昂扬的斗志,以饱满的真情感染人。
选材的基础在于平时积累。要用心体会、感悟生活,丰富我们的原始材料“仓储”;要广泛阅读,从浩瀚的阅读世界中摘取闪光的珍奇瑰宝;要勤于思考,在“道德人格”“人情秉性”“文化品位”“科学品质”“认识能力”“生活阅历”“表达技巧”等方面有自己的见解。
选材入文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材料典型、以一当十。要证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看法,就要让事实说话,旁征博引,数量要足质量要优——努力从平时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思想积累中选出最典型、最新颖、最真实、最感人、最富有表现力的材料,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要注意材料的代表性,选取能反映事物本质的事件,要古今中外多方面取例,有正有反多层面展示,让文章的情与理经得起检验,耐得住推敲,放之四海而皆准。
以小见大、举重若轻。典型的材料,往往不在日常生活之外,而恰在日常生活之中。它不一定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而往往是能以小见大、于普通中含着不普通的生活小事。通过一个普普通通的背影,朱自清赞美了充塞天地间的亲情;借助七根平平常常的火柴,王愿坚歌颂了永垂不朽的精神。一滴水不照样能反射太阳的光辉吗?开掘小事中包含的不平常的事理,让我们的文章映射出哲理的光辉。
新颖鲜活、不落俗套。选材贵“新”,最忌拾人牙慧。要引入时代潮流的活水,要言人所未言,写出人人心中有而人人笔下无的情理。像公交车上抓小偷、放学时父母送伞、夜里老师辛勤批改作业一类材料,对表现中心或许不无作用,但缺乏新颖性,难以激发阅读兴趣。而张晓风对“飞絮飘种”的感悟、宗璞对“紫藤萝瀑布”的体验等,均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愿我们的同学也能朝这个方向发展,“不吃别人嚼过的馍”。
事实上,就考场作文而言,选材和立意往往是水乳交融的,难以区分谁先谁后。因为不明确中心,选材就缺乏依据;不选出材料,中心也就无从提炼。它们是灵魂与躯体的关系,相信同学们能明白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