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
2006-08-31王晓旭
王晓旭
一
那年我6岁,抱着心爱的玩具在我家开的饭店里游荡。
成人的世界与我如此相近,却又那么遥远。每个人都在忙着应酬,置身于其中的我感到那么不自然。于是,我走了出去。
外面好静,好静。在这里我可以看到嘈杂的人群、纷繁的世界,却感受不到它就在我的身边。我抬头望着蓝色的天空,太阳晒得我好温暖。清风习习,吹乱了我的头发,看着地上自己的影子,影子里飘动的头发、摆动的衣裙,我觉得自己在长大,在自己的角落里成长。
在客人几乎走光了的时候,还有几个醉酒的人靠在椅背上等待着。我见过许多醉酒后的人眼里的泪花,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在等待着什么,刚刚不是还很开心吗?为什么在独自一人时会这样?我看了看怀里的玩具,它也一脸茫然。妈妈数钱时硬币的撞击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我想问她为什么,但是看到她专注的样子,我走开了。
二
挥别童年,我的人生又走进了另一个阶段。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会因为别人一个不经意的眼神而黯然神伤,在特殊环境长大的我并不世故,但我会用尖锐的语言来回敬别人对我的也许只是无心的“伤害”。
就像一只刺猬,我渴望与人接近,但在害怕被人刺伤的同时也担心刺痛别人;仿佛我是一个另类,有我在,大家都会缄默。我不喜欢这样的感觉。
家里与我毫不相干的热闹让我厌烦。我会独自一人骑着自行车在公路上狂奔,感受风带给我的激情;我会依偎在树下听风吹过树叶的声音,看叶子随风飘落的姿态;我会跑到河边,静听水流的声音,感受水那充满生命的律动;我会仰头面向太阳,张开双臂,感受那最博大的温暖;仿佛只有这样,压抑的心情才会得到排解。
在现实中与他人交往时,我找不到自己渴望的快乐,只能在对未来的憧憬中找到一丝安慰。我渴望长大。
三
二十岁是一个边缘地带,一个时期的结尾,另一个新时期的开始。
二十岁的我不再迷惘,而是多了些理智,少了些幻想。我明白独处时清醒的孤独与在人群中热闹的寂寞与迷惑。我开始学会了适应。
我明白了《圣经》里的一句话:如果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先怎样对待别人。我希望别人对我友善、关心、接受;于是,我试着给别人友善、关心、接受。试过以后,我发现与人交往并不是一件难事,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我得到的比付出的要多。
我会在阒无一人的环境里同自己交谈,但不再狐独;在与他人交谈时,我会认真注视着对方的眼睛,而不再胆怯。我会认真地听小朋友们讲故事,我发现他们的世界充满了各种美好的幻想,很有趣;我也会耐心地听老人们的唠叨而不去打断,我发现,他们说的是经验。
当我接受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也接纳了我。原以为,我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会修成正果,现在看来,成长却是这样简单。
四
从小到大,成长对我似乎有无尽的诱惑,未来可以让我萌生出许多憧憬。
成长中的辛酸苦痛、欢笑泪水,回想起来,都是一份经历,一份积淀。无论当时的感受如何,经历过后,我们都会用微笑去感谢生活,感谢那些陪着我们一同经历的亲人、朋友。我无法诠释关于人生、成长的真正含义,但是我们却可以用经历诠释我们的人生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快乐和幸福是属于那些在接受的同时也给予的人,冷眼旁观是理性的表现,但是,不置身于平凡的生活中加以感受的旁观者,收获的只能是孤独。
只有真正地融入生活、感受成长,怀着感恩的心去生活,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成长与快乐。成长没有尽头,在经历中成长,感受是真切的;在憧憬中成长,感受是美好的;在学习中成长,感受永远是新鲜的。
【作者系吉林省松原二中高三(11)班学生】
点评
成长是一种必然,成长是一种无奈,成长是一种成熟。作者通过历数自己成长轨迹中心灵的嬗变,表达了自己在迷茫中日渐成熟的过程,面对似水流年,有措手不及的无奈,但更有对梦想彼岸的期盼。主题浪漫深沉,笔调清晰而隽永。
【指导并置评:刘万春 刘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