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石油的忧与乐
2006-08-10朱耿华陈丙先
朱耿华 陈丙先
石油:中东经济增长的引擎
中东素有“世界石油宝库”之称,其石油蕴藏量之丰、油质之好、开采成本之低、运输之便捷,皆令世界其他地区难以望其项背。据2003年的数据统计,全世界石油探明蕴藏总量为1734亿吨,其中中东地区的储量就有1066亿吨,占将近2/3。而且,中东地区也是世界上天然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探明储量占世界的1/3以上。中东石油储量的98.3%集中在海湾及其周围100万平方千米的范围内,也就是号称“世界油极”的阿拉伯—伊朗石油沉积盆地,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和伊朗等海湾八国是世界上主要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国。据美国《油气杂志》2003年的数据显示,在这一范围内的各主要产油国中,沙特的石油剩余探明储量占世界总剩余探明储量的20.49%,伊朗占9.94%,伊拉克占9.09%,阿联酋占7.73%,科威特占7.62%。也就是说,在目前世界其他许多地区石油资源已近枯竭的情况下,海湾地区石油的采储量要比世界各地平均水平多出40年以上。此外,海湾地区的石油油质好,以经济价值较高的中、轻质油为主。在生产成本上,由于地质条件好,海湾开采一桶石油的平均成本仅需2美元/桶;而在北美和欧洲为11美元/桶;非洲7美元/桶;南亚6美元/桶;中国14美元/桶。在运输方面,中东地区被称为“五海三洲之地”,亚、非、欧三大洲在此交汇,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形成环抱之势,油田距离海岸线一般不超过100千米,海陆运输都极为便利。
二战后,中东各国逐渐摆脱了西方的殖民统治,取得了政治独立,民族经济也开始进入独立发展的阶段。70年代以后,中东产油国通过两次大幅度提价,不仅有力地支持了前线阿拉伯国家的反以斗争,而且有效地维护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为自己带来了滚滚财源——“石油美元”。目前,18个中东国家中有8个国家人均GDP超过了一万美元,除以色列外,都是海湾产油国。人均GDP最高的是阿联酋,达到25,000多美元,其次是卡塔尔,23,000多美元,人均GDP过万的国家中最少的是沙特,也达到13,000多美元。
2002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一路走高,使遭受亚洲金融危机和“9·11”后世界经济低迷双重打击的中东经济迎来了久违的暖春。2003年,阿联酋国内生产总值较2002年增长了12%,达到800亿美元。2004年,伊朗经济增长率达到5.6%,沙特达到5.2% ,均高于同期世界的平均水平。沙特、阿联酋等海湾合作委员会六国2004年的石油出口收入达1800亿美元,给各国带来约600亿美元的财政盈余。充沛的财政收入使各国政府有足够的财力扩大公共开支,推动一些大型项目的出台和上马,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受高油价的刺激,各国政府都不同程度地改善了本国居民的福利水平,广大民众消费需求的增加,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即使埃及、也门、约旦、叙利亚、土耳其等中东非产油国,也因此受益匪浅。它们通过大力发展为石油经济服务的相关产业,如炼油、运输、金融、机械制造,以及向产油国输出劳务、接受产油国财政援助等方式,分享了相当一部分产油国的石油收入。受以上因素影响,埃及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4.3%、土耳其增长了8.9%,约旦增长了7.5%。2005年,国际油价一度曾达到创纪录的70美元/桶,更是让一些中东国家赚得盆满钵满。
影响中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虽然石油是中东经济的重要支柱,使中东各国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但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石油也给中东各国带来了许多烦恼。事实上,中东各国在经济发展上都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来自政治、安全、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挑战,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都与石油有关。
首先,各国的经济结构单一,对外依存度大。主要表现为:资源较单一,除了油气较充足外,其他资源相对匮乏,都需要进口;石油工业以外,其他轻重工业普遍不发达,科技和设备严重依赖外国;石油出口是主要的经济来源,受全球经济影响,经济波动大。伊朗石油出口收入约占外汇总收入的80%,占政府预算收入的40%~70%。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1998年的石油收入大大减少,仅550亿美元,比上一年减少了39%,财政赤字超过230亿美元。2001年,受“9·11”事件影响,石油价格暴跌,以在产油国工作的劳务人员汇款为主要收入的埃及、约旦等国经济一度陷入低迷。
其次,国家主导经济发展,造成经济动力的缺失。中东各国获得独立后,经济现代化基本上都是国家主导型的,政府以行政、法律手段来代替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增长。然而,国家主导经济本质上是一种非经济动力。由于国家职能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使得政府在推进现代化进程时,不仅要考虑经济发展,而且要顾及政治、社会目标的实现。这就使中东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服务或从属于政治目标的情况经常发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在凯末尔时期的土耳其,纳赛尔时期的埃及,巴列维时期的伊朗,我们都可以看到把民族主义和经济发展捆绑起来的现象。更有甚者,有的中东国家领导人把发动战争看成是摆脱经济困境的捷径,但事与愿违,反而造成了更大的经济失败。如萨达姆试图通过吞并科威特来摆脱经济困境,结果给伊拉克经济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
第三,传统势力对中东经济发展进程的阻碍。现代经济发展观,究其本质而言,体现的是一种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社会发展观。伊玛目、乌里玛、毛拉等伊斯兰神职人员在中东政治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属于典型的上层集团,他们一般都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产。当代中东的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会给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经营模式带来冲击。在经济领域,甚至会出现财富和经济权力的重新分配。这些显然是与伊斯兰传统势力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利益格格不入,必然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弹。如何处理好伊斯兰传统势力与现代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中东许多国家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最后,恶劣的地区安全局势对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中东历来是多事之地,宗教、民族、领土、经济矛盾错综复杂。自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以来,该地区总共爆发了30多次规模较大的战争和武装冲突,这种动荡不定的地区环境,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十分明显。其一,持续不断的地区冲突给各国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物质损失。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使两国蒙受了高达6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又耗费了阿拉伯国家约6200亿美元;仅1996年,以色列就因阿拉伯国家的联合抵制而遭受高达400亿美元的损失,而阿拉伯国家也因以色列的封锁同样遭受数以百亿计美元的损失;战后的伊拉克经济至今仍深陷恐怖主义的泥潭,不能自拔。其二,庞大的军事开支使中东各国经济发展战略严重失衡。由于安全生态环境恶劣,各国不得不常年保持一支相对强大的军事力量,致使军费开支高居不下。据统计,中东18个国家中有11国的国防开支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5%,沙特的国防开支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以色列、叙利亚和约旦等国该值均超过8%。其三,持续不断的地区冲突阻碍了中东各国进行有效的经济合作。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正当亚太、欧洲和北美纷纷建立跨国经济组织时,中东则由于各国间矛盾重重,尤其是阿以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恐怖主义阴霾挥之不去,使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发展缓慢。
大国在中东的能源博弈
石油作为“工业的血液”,对世界主要工业国家的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中东地区作为世界石油资源储藏量最丰富的地区,自然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能源争夺的主战场。目前,美国、西欧和日本对海外石油的依存度分别为51%、60%、99%。其中,美国的25%,欧洲的60%,日本的80%以上的石油进口都来自中东。
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但也是消费能源最多的国家。据悉,美国平均每天消耗掉石油近2000万桶,约占世界总需求量的1/4。世界石油市场上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对美国经济带来程度不同的影响。另外,谁在中东确立了主导地位,谁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命脉。所以,我们不难理解美国为什么要不惜代价发动对伊拉克的两次战争,即实现它的两大战略意图:既要保证中东成为其稳定的能源供应地,又要独霸中东以控制世界的经济命脉,保持它的“一超”优势。
在美国气势汹汹地争夺石油市场而欲独霸中东的时候,欧盟与美国的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长期以来,欧盟在中东地区有着非常重要的经济利益,中东不仅是其最主要的石油来源地,而且中东还与欧盟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一些欧洲国家担心,一旦美国控制了中东石油命脉,将严重破坏欧洲统一的发展,阻碍其经济、政治一体化、制约其长期经济竞争力的增强。对于高度依赖进口石油的欧盟,能源供应短缺就是打击其经济增长及整个联盟稳定的软肋。所以,不难看出,2003年法国和德国为何在美对伊动武问题上反战立场如此坚定。
对进口石油的高度依赖使日本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时吃了大亏,此后,日本政府便将石油战略定为国策,一方面在中东以外的其他地区寻求稳定的石油供给,另一方面积极加强石油储备。但是目前在中东石油竞争上还不得不看美国人的脸色行事。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日本和伊朗谈判了两年的一项20亿美元的石油开发协议就是由于美国的阻挠而未能签署。本来,日本指望这个拥有60亿桶原油的伊朗最大油田可作为自己重要的能源来源。
自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逐渐加大,在十多年的时间里石油进口量增长了近十倍。据中国海关统计,2004年中国进口原油1.2亿吨,进口价值339.1亿美元,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30%。其中,中国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占到总份额的50%。因此,中东地区稳定的石油供应对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已经和中东各主要产油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能源合作。以沙特和伊朗为例(沙特和伊朗分别为中国第一和第二大原油供应国),中国利用自身在石油开采、提炼加工、运输方面的技术优势,积极参与了这两国的能源开发活动。2003年底,中国石化集团与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合作的卡山项目获得重大进展,打出了第一口高产油气井,折算日产油1000立方米。2004年初,沙特正式把一项大型天然气开发合同交给中国石化集团,这是沙特开放石油行业后的第二笔重大合作项目。然而,中国在中东的能源开发并非一帆风顺,中国与伊朗等国的正常能源合作时常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美国早就对伊朗颁布了《达马托法》,对别国企业与伊朗的经济合作进行制裁。另外,来自美国、欧洲、日韩等国超大型石油公司也是中国企业不得不面对的强劲竞争对手。
前景
受美国、中国等国经济增长强劲影响,国际油价有望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稳定的高位运行。但是,也不排除地区安全环境恶化给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伊朗核问题久拖不决,布什是否会发动他上任以来的第三次战争;伊拉克国内局势是否会逐渐好转;哈马斯上台后巴以冲突会不会升级;恐怖主义会不会再次对大型油田发动袭击;人口激增,失业率高居不下,会不会引起中东主要国家的内部骚乱。这些都是影响中东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
【责任编辑】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