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国际竞争力比较

2006-08-04王琪延

中关村 2006年3期
关键词:竞争力要素日本

本文以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InstituteForManagement Development,简称IMD)发布的《国际竞争力年鉴2003》数据为基础,采用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研究中心的国内经济、国际化、企业管理、金融体系、科学技术、人力资本、基础设施、政府管理八个要素分类,对中国和日本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和分析。

中日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

中日竞争力在世界范围内的排名

2001-2003年,中日两国竞争力排名如表1所示,日本的竞争力排名25位,中国是36位,这是在51个国家和地区中综合评价的结果。

在2003年各项指标的排名中,中国国际竞争力结构依然没有太大改变,仍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国内经济实力和政府管理的竞争力名列前茅,而基础设施、金融体系和企业管理这3个直接关系到企业竞争力的要素,其竞争力相当落后,均在40位以后,其他几个子要素的竞争力基本居于中下游水平。由此可知,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微观基础较差,对于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持续性而言应该引起注意。日本竞争力平均水平较高,但也存在结构上的问题,其国内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要素排名均在第二位,基础设施处于第19位,其他要素都在30位左右。

中国和日本共有的优势及劣势指标

着眼中日两国的共同优势要素,分析其共同优势要素的具体指标,对两国的经济协作有着重要参考价值,将使两个国家的优势性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共有竞争力劣势要素中,两国应该增加合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竞争力得到提高。

国内经济和政府管理是两国的共同优势要素。而在两国共同优势要素中,企业管理竞争力的指标一个也没有,日本的企业管理水平虽然比中国强许多,但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并不具有优势。

两国共有的劣势指标主要集中在金融体系、企业管理、人力资本三个要素。特别在金融体系中有11项指标是两国的共有劣势。反映了两国的金融体系迫切需要进行改革以提高竞争力。

人力资本和政府管理是中国的两个优势要素,其劣势要素主要是企业管理和科学技术。日本优势指标最多的体现在科学技术要素上,劣势指标数最大的是国际化。总之,中日两国的共同优势指标不集中,比较分散。共同的劣势指标主要聚集在金融体系、企业管理、人力资本三个要素中。在中国的人力资本要素中,优势指标和劣势指标同样多,这说明了劳动力数量丰富和劳动力质量不高的状况共存。

中日两国国际竞争力变迁

日本在1997年——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后,直到2001年,经济环境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金融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出口环境也没有好转。同时,企业竞争力的下降直接影响了国际竞争力,导致了2002年的排名一直呈下降趋势。但2002年,小泉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日本经济虽然没有明显好转,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一定的复苏迹象,因此在2003年中排名有所上升。

中国经济一直处于平稳高速发展阶段,但由于企业管理和金融体系等问题一直大量存在,同时,制造业在中国的增长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瓶颈阶段,中国正逐渐失去劳动力成本优势等诸多原因,2003年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

1998年成为中国竞争力众多要素的转折点,指标排名在98年大都出现转折,这主要是因为97年金融危机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威胁到中国实体经济的根基,但在软环境方面受东南亚国家和东亚地区的影响较大。这体现了中国竞争力成长型的特点,即指标排名受软指标影响较大,实体指标并没有实质性波动。因此在2000年前,中国竞争力排名并没有显著的波动。从2000年开始,虽然中国的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水平排名都有显著提升,但实际上中国国际竞争力总排名平稳中略有下降,金融体系要素是重要原因。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水平在2000年以后均保持增长趋势,排名均有显著的上升。金融体系要素排名则在2000年以后持续下降,是八大要素中唯一一个排名持续下降的要素。反映了中国对金融体系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也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首要任务。在基础设施要素排名中,2000年到2002年排名持续上升,但2003年排名有所下降。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二元特征明显,在信息化方面有所欠缺,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缓慢,造成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在企业管理要素方面,2001年与2002年排名之间存在明显落差,主要是由于加入WTO之后,中国企业在面对国际竞争中技术壁垒越加明显,企业效率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在竞争中受到冲击所致,由于改革持续进行,到2003年,企业管理方面竞争力排名已有所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排名变化体现了成长型的特点,竞争力的提升主要依靠国内经济实力﹑政府管理等要素指标排名的提升,但关系到社会实体变化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等要素并没有显著提高。

中日国际竞争力的要素分析

评价国际竞争力的国内经济、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人力资本八个要素中,中日两国各有特点,总体区域竞争力在八个要素中也有不同。通过两国间的协作,能否提高总体区域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有必要结合两国的自身的特点,对不同领域的竞争力进行比较和分析。

国内经济

由于经济体制僵化、政府干预过度和企业竞争力下降等深层原因,日本经济从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灭后,一直持续低迷,平均经济增长率只有0.9%,人们把1993年到2003年这段时间,称为“失去的十年”。进入21世纪后,日本经济不仅不见起色,反而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2001年,民间最终消费支出比上年减少1.2%,连续两年减少。其主要原因是廉价进口商品的大量输入、消费物价持续下降,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们的货币支出;就业形势恶化,国民对未来的收入增长没有信心,对今后的生活感到不安,普遍存在节减消费的倾向。日本政府在2001年3月份经济报告中首度确认“日本经济正处在慢性通货紧缩状态中”。虽然在2003年初出现了阶段性复苏,但众多经济学家认为其前景仍不容乐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经济实力的排名,但由于其各方面基础比较雄厚,仍领先于中国。

中国经济持续年9%的高增长率,由于日本长时间的经济低迷,中国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经济中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加。但是,伴随着经济的高度成长,对能源的迫切需求和确保原油安全等重要课题开始凸现,在这方面,中日合作的意义巨大。

虽然中国和日本在国内经济方面所面临的状况和问题不尽相同,但在国内经济要素中两国的竞争力排名均比较高,是两国共有的优势。如果能加强区域合作,获取两国贸易平衡,则可进一步提高东北亚地区总体经济实力。

国际贸易

在亚洲经济中,中日两国是该地区最大的经济体。而且,中日经济密切相关。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3年,日本对华输出为741亿50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8.7%,中国的对日输出为594亿3000万美元,增加了22.7%。对于日本来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输出国和最大的贸易输入国。日本向中国输出品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机械、半导体等电子制品;第二类是一般机械;第三类是化学制品。从中国输入的主要是纺织品、机械制品和食品。另据中国商务省的统计,2003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是3254件(比上年增加18.5%),协议金额79亿5535万美元(增长50.2%),实际投资额50亿5419万美元(增长20.6%)。从国际化角度看,中日加强合作,将会提高两国乃至该地区的国际竞争力。

企业管理

日本企业在经济泡沫后陷入长期低迷,其竞争力低下,直接影响了国家竞争力。为了改善企业经营状况,促进经济景气回升,日本进一步推进企业改革,改善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其要点有:简化企业合并、破产手续,取消设立纯粹控股公司的限制,促进企业优化重组;改进企业会计制度,向国际会计标准转化;建立优良的企业治理结构,保护中小股东权益;促进劳动力和土地的流动;简化行政手续,提高行政指导的透明度。2003年日本企业的经营状况出现了改善的兆头,但经济形势严峻,总体仍不容乐观。

中国企业竞争力不足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如何借鉴日韩企业的成功经验,增强企业管理水平,使中国企业群体竞争力有显著提高是中国各界一直以来不断探讨的问题,关于国有企业改革、股份制改造等改革措施也一直在不断深化中。加入WTO后,企业竞争力不足直接影响到了中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政府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竞争力归根结底还要靠企业自身。

金融体系

中日两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了适合各自国情的金融政策。

银行的不良债权问题仍然是困扰日本经济的一大难题。作为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日本政府在处理银行不良债券的同时,积极进行金融业的重组。对于日本经济通货紧缩,日本银行一直持续实施强有力的货币供应量的缓和政策。

中国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虽没有日本强烈,但加入WTO给中国金融系统带来了强烈的冲击,迫使中国金融体系加快改革速度。如在建立贷款评级制度、加强对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人民币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相比,中国仍然有很大差距,存在着制度不完善、不规范等问题。建立信用制度、调整资本市场如何能从根本上使发展的障碍转变为潜力,是中国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一直是日本的立国之本,自泡沫经济破灭以后,日本的经济发展已无长期规划可言,但作为引导经济发展动力的科技发展却有着明确的长期战略发展规划。日本正在执行的第二次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是2001年制定的。目标是把日本建成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国家”,重点是生命科学、信息通信、环境、纳米技术与新材料等四大领域。但由于其研发以应用为根本目的,在基础科学领域研究稍有欠缺。有许多学者认为必须打破行政与行业界限,实现产(产业研究结构)官(政府研究机构)学(以国立大学为主的大学研究机构)三位一体的联合研究体制。日本在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中的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学习。虽然日本的科学技术的竞争力近年来一直没有提升,但实力依然很强,研究开发的基础和体系也十分完备。日本在提高科学技术竞争力的政策中,企业群的研发力量也不容忽视。因为中国的企业投入比较少,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也受到了限制。同时,大学和政府机构作为研发主体进行的基础研究与企业市场开发脱节现象严重,科学技术不能顺利转变为资本。解决这个问题是提高中国科学技术竞争力的前提。

由于在未来发展中IT产业的重要地位,各国纷纷将IT产业作为科学技术的重要部分加以重视。日本IT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以民间研究开发为先导,强大的制造业为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IT产业发展要抓住比较优势和战略优势,在产业分工国际调整的新趋势下把握机会,应该充分活用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

作为未来影响整体国力的产业,IT业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而发展IT业最重要的因素是人。与制造业相比,IT业的人才因素较高,IT业的从业者在注意产业环境的同时,也比较看重城市生活水平、居住条件等因素。一个优美的城市对于人的吸引力更大。此外政府的支持力度﹑教育环境也非常重要。新加坡近几年凭着良好的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和优惠的政策,大力吸引软件企业,IT产业发展迅速。

由于文化的接近,中日教育体系也存在相近的问题:熟练劳动力和技术开发人员供应不足,教育培训机构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由于长期缺乏严肃的学术研究传统以及研究开发基础薄弱,东亚地区各经济体的知识基础普遍比较狭窄。这个问题虽然可以通过输入外国现成的科学技术设施与装备来解决,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是有限的。这两个问题导致中日两国教育体制中,创新体系基本失效,成为现代人才培养中共同的问题。

基础设施

中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距巨大。日本的基础建设如高速道路和铁路等方面比较完备。但是,近年来,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低迷或有限的复苏,日本的港口和机场扩充能力缓慢,难以构建亚洲物流网。所以,日本在这方面应该加快建设步伐。

中国虽然工业化水准不断提高,但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落后,特别是在大部分农村地区仍然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和日本有非常大的差距。伴随着日本以及其他国家对华制造业外资的进出和中国出口货物输送需求的激增,中国港口和机场设施的建设更是当务之急。

政府管理

在该项要素中,中日来年各国排名均比较靠前。政府管理是中国各个要素中排名最前的一个。政府管理对于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应该重视其中的风险。

政府在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这决不意味着政府的所有决策都是正确无误的。在日本,政府对于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和速度的影响甚至更大。在80年代,日本在研制开发高清晰度电视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日本政府认为这项工作应该以模拟技术为基础。而美国电视公司则绕开高清晰度电视而转向数字电视,从而将日本制造商远远地抛在了后面。1996年,日本互联网固定用户增加了两成,达到530万人,个人计算机的销售增加了40%,达到近600万台。尽管增长迅速,日本的数字产品市场较之美国仍然要小得多。因此,许多人认为日本官僚机构的干扰和判断失误延误了日本涉足数字世界的步伐。政府的管理要根据国家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及时地进行角色变换,才能在保持优势的同时尽可能的避免决策错误带来的风险。

中国政府正在推进经济运行机制的转变,加强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设,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是,在民主化建设等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相对滞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及进一步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将是中国政府今后的重要任务。

从国际竞争力看中日两国的互补性

中日两国地理接近、经济互补、伴随着经济合作的不断发展和相互交流的增加,成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中日两国之间有着很强的经济互补性,合作发展有着很大的成长空间。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虽然90年代后期日本原有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弊病开始显现,发展开始出现停滞。但是仍然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中国从1978年以来经济增长一直十分稳定,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随着中国加入WTO,在经济体制上将更加开放和成熟。

中日两国政治稳定,这为开展良好的经济技术合作提供了可靠的政治基础和安定的环境。数年来,在亚洲寻找投资机会的投资者和企业在中日两国及东北亚地区积极投资,这是因为投资者对东北亚地区投资环境具有很高评价。对于利润的预期,充分信心。

我们认为中日两国的合作可以作为东亚地区区域合作的模型。这样的合作不应该是排他性的,而是开放性的。不仅以这两个国家为对象,而应该以包括东北亚所有国家的合作为目标,更好地促进该地区的发展和合作。

诚然,中日两国社会经济制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价值观念的不同以及近年来围绕着“靖国神社参拜”问题等的影响,相对制约了经济合作。但是,从两国间生产要素方面存在优劣互补和在产业结构处于不同层次看,两国进行区域性国际经济合作的潜力巨大。而且,两国在东北亚地区作为最有活力的国家,通过相互合作可以在解决地域和国际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相信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大以及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日之间的经济合作乃至政治协调也会更加顺畅。

(王琪延,中国休闲经济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团顾问,经济学博士)

猜你喜欢

竞争力要素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黄金时代》日本版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日本竞争力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