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是可忍,孰亦可忍

2006-08-01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2006年8期
关键词:张良扬州苏轼

丰 木 霍 旻

◎原文

留侯论

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荆轲、聶政之计,以侥幸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是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注释

①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四川眉山人,官至礼部尚书。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宋史》有传。

②鼎镬:古代用以煮食物的器具,这里指酷刑用的汤鼎油锅。

③贲(bēn ):孟贲,古代力士名。《孟子·公孙丑》: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育:夏育,周代勇士。《史记·蔡泽传》:夏育叱呼骇三军,然而身死于庸夫。

④伊尹:商汤大臣,辅助商汤推翻暴君夏桀。太公:即太公望,亦名吕尚,辅佐武王诛灭暴君殷纣王。

⑤荆轲:亦称荆卿,战国时期卫(今河南省淇县)人,为燕国太子丹的宾客,很受敬重。奉命诈献樊於期首级和督亢地图往刺秦王,未成,被杀。聂政:战国时期轵(故地在今河南省济源市东南三十里)人,为替严仲子报仇,独往刺死权奸、韩相侠累,然后毁面自杀。

⑥句践:春秋时期越王,被吴王夫差打败,困在会稽山上。其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掉吴国。句,亦作“勾”。

◎翻译

古代所谓的豪杰之士,必定有超过常人的节操,以及常人在情感上不能忍耐的气度。普通人一旦受到侮辱,就拔出宝剑跳起来,挺身去决斗,这可谈不上勇敢。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的抱负很大,而他们的志向又很远。

张良从圯桥上老人的手里接受了《太公兵法》,此事很奇怪。然而,又怎么能断定这位老人不是秦朝隐居的有识之士出来考验张良的呢?观察老人用以含蓄地表达自己意见的,都是圣人贤士相互间劝诫的道理。世人未加细察,以为他是鬼怪,这就不对了。而且,老人的用意并不在那本兵书上。当韩国灭亡的时候,秦国正强盛,用刀锯、鼎镬迫害天下的士人,安分守己而无罪被杀的人,多得数也数不清;这时即使有孟贲、夏育再世,也无所施展。一个立法严厉、苛刻的政权,它锐利的锋芒不能触犯,而当它走到末路时就可以乘虚而入了。但张良却忍不住愤恨之气,凭借一个普通人的力量,想用大铁椎的一击来达到目的。当时,张良虽然死里逃生,实在是已经走到了死亡的边缘,真太危险了!拥有万贯家财的富家子弟,决不肯死在盗贼的手里。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身体宝贵,死在盗贼之手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人的杰出才干,他不去规划伊尹、周公那样安邦定国的谋略,却想出了荆轲、聂政那样行刺的下策,完全因为侥幸才得以不死,这正是桥上那位老人为他深感痛惜的!所以,老人故意用傲慢无礼的行为重重地刺激他,让他能有忍耐之心,然后才可以去完成伟大的事业,所以说:“这小伙子值得一教的。”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袒露着身体,牵了羊去迎接。楚庄王说:“郑国的国君能低声下气地对待我们,必定能取得人民的信任。”于是就从郑国撤兵。越王勾践被困在会稽山,就投降吴国做吴王的臣妾,三年中丝毫没有懈怠。如果只有报仇的志向,而没有屈从忍耐的功夫,那不过是普通人的所谓刚强。那位老人,以为张良的才干绰绰有余,就担心他的度量不足,所以就深深地挫折他青年人的刚强锐利之气,使他能够忍受住小的愤怒而去完成远大的计划。为什么要这样呢?老人与张良素昧平生,突然在野外相遇,却命令他做仆人、婢妾的事情,而张良却油然而生敬意,又不责怪老人,这样秦始皇当然不能使他惊怕,而项羽也不能使他暴怒了。

观察汉高祖刘邦所以取胜、而项羽所以失败的原因,就在于能够忍耐或不能忍耐。项羽正因为不能忍耐,所以虽然百战百胜却轻易出兵。高祖刘邦能够忍耐,保存强大的兵力以等待项羽的衰亡,这是张良教会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占了齐地,想自立为王时,刘邦勃然大怒,并且显露于言辞和脸色。由此看来,刘邦还有刚强而不能忍耐的盛气,除了张良,又有谁能替他补正呢?

太史公司马迁曾猜测张良一定是个高大魁梧的男子汉,但实际上张良的身材、相貌就像少妇、少女,同他的志向和气概并不相称,所以我以为这就是张良所以为张良的特别之处啊!

◎赏析

苏轼的《留侯论》,紧紧扣住一“忍”字来论,自出机杼,独辟蹊径,经典深刻,严谨周密,真可谓天衣无缝,千古妙文。作者论述了留侯张良的能忍,并由此而深化主题。

能忍方可耐屈辱。这篇文章实际上是一篇“隐忍论”。作者高度评价与赞赏张良具有忍耐性。桥上那位老人,与他“非有平生之素”,只是“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这在一般人是绝对不能忍受的,而张良却“油然而不怪者”,表现出张良的超人之处。老人以此来试探他,看他能否忍受意想不到的屈辱,他竟然忍受了,那么,是可忍,孰亦可忍,因此,在推翻暴秦王朝、建立西汉天下的过程中,才有他“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的表现。这是品质使之然。

能忍需要经磨砺。留侯张良不是生来就有忍耐性的,他也曾鲁莽过,“特出荆轲,聶政之计”,“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其身可爱”“以侥幸不死”。桥上老人深深地为他惋惜,“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想方设法磨砺他的忍耐性,“倨傲鲜腆而深折之”,“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他接受了这种磨砺,也经受住了这种磨砺,艰难的实践使他逐渐成熟,且胸藏锦绣,心赍大略,不为小忿所动。这是经历使之然。

能忍必定有大志。古代大凡有大志者,必懂大忍。楚庄王伐郑的时候,作为一国之君的郑伯,“肉袒牵羊以迎”,以忍耐之举保住了自己的国家;勾践被吴王围困在会稽山上,“而归臣妾于吴”,三年中丝毫没有懈怠,以忍耐之举恢复了自己的家园。作者用类比的手法来写张良,称赞他有大志,能忍耐,一心一意,矢志不移。这是形势使之然。

能忍方可为大勇。苏轼认为,“天下有大勇者”,必定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统览全局,立足长远,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相反,如果一旦受辱,便“拔剑而起,挺身而斗”,呈孟贲、夏育之气,不能忍耐,那绝然“不足为勇也”,何谈“大勇”呢?当然,有“大勇者”,又必定是“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张良能忍,他不再为小事而“惊”而“怒”,真可谓为“大勇”。这是责任使之然。

能忍才能成大事。桥上老人认为“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并说张良:“孺子可教也。”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够建立天下,就在于他能“忍”,能“养其全锋而待其敝”,当其发怒之时,也会适时而克制。尽管这些都是来自张良所“教之”,但可教而教,然后隐忍,这本是成大事的基础。至于项籍,则因不能忍而使其锋折,此人终不可教,理所当然也不能成大事。张良自己能忍,进而又使刘邦能忍“刚强不能忍之气”,他们才共同创造了不世之基业。这是使命之其然。

“忍”是张良成功的秘诀。是可忍,孰亦可忍,这是孔子“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思想精脉。由这篇论述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有多么深刻。

◎名句点击

①“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文章第一句就陡然亮出作者对于“忍”的见解,认为英雄豪杰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就在于“能忍”,这就给英雄豪杰做了限定。难怪历史上有无数英雄人物总能以静制动、以不变而应万变,精妙之处就在于一个“忍”字。

②“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这里写出了“大勇者”处变不惊的气度与根由,是世间成大事者的行为规范,此精辟之论令人折服。或者说,能用苏轼此句来称誉的人,绝对不是常人,“其志”必“甚远”。

③“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该名句是桥上老人对张良的考验,也成了对世间“可以就大事”者的考验,“就大事”前提是“能有所忍”。说其容易却艰难,听来浅显实深刻。看世间有多少“能有所忍”之人,给后来者做出楷模。

◎延伸阅读

清朝学者山阴人金兰生先生,编《格言联璧》一书,集先贤警策身心之语句,垂后人之良范,条分缕析,情朗理明。全书主要内容包括学问类、存养类、持躬类、摄生(附)、敦品类、处事类、接物类、齐家类、从政类、惠吉类、悖凶类。按儒家大学,中庸之道,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主要内容为框架,收集有关这些内容的至理格言,按当时人的阅读习惯分为八类,从个人、家庭到社会、国家,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在该书“存养类”中,作者列出关于“忍”的警句,对世人很有启迪作用。如:

“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触忤,斯能为人不能为之事功”。意思是:一定能够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忤逆,这样才能做出常人所不能做出的大事。

“忿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意思是:忿怒如火,不阻止则会烧掉一切;欲望像洪水,不阻挡则淹没一切。

“名誉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隐忍中大。”意思是:名誉从屈辱中彰显,德性雅量从忍耐中壮大。

“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意思是:安静能克服浮动,沉潜能克服浮躁,宽和能克服偏狭,舒缓能克服急躁。

“世俗烦恼处,要耐得下;世事纷扰处,要闲得下;胸怀牵缠处,要割得下;境地浓艳处,要淡得下;意气忿怒处,要降得下。”意思是:处于世俗烦恼,要能忍耐;处于世事纷扰,要能清闲;胸中牵挂处,要能抛得开;处于浓艳境地,要能淡然处之;处于失意愤怒时,要能稳定情绪。

作者此处的用意在于以金科玉律之言,作暮鼓晨钟之警,即用圣贤先哲的至理格言来鞭策启迪童蒙,从小懂得隐忍的道理、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努力进取,长大以后成为于国于家有用的人。这些道理和苏轼的“忍”之论是一脉相承的。

◎苏轼的故事

苏轼与扬州

苏轼于公元1092年做扬州知州,他在扬州的时间不长,二月到任,八月离开,前后只有半年。在短短的时间内,却做了几件颇有口碑的好事。一是他刚上任就上书朝廷,要求免去民间的“积欠”,使老百姓“稍知一饱之乐”。二是要求准许官船的船夫捎带货物,使他们有以为生。三是取消蔡京在扬州兴下的芍药“万花会”。扬州的芍药是名噪南北的,蔡京守扬州时,仿照洛阳牡丹盛开时作“万花会”的做法,也搞起芍药的“万花会”,用花十万多枝。“吏缘为奸”,扬州百姓对此深恶痛绝。苏轼来到扬州,立即罢去了“万花会”,有效地扼制了这种劳民伤财的做法。

公余之暇,苏轼也常探访扬州的名胜古迹。石塔寺即古木兰院,是唐代王播“饭后钟”、“碧纱笼”故事产生的地方。苏轼有一首《石塔寺》诗,是针对王播的故事而作的翻案文章。大意是:王播饿花了眼辨不出东西,做诗忘记了时间,不以自己的饱饿来估量吃饭的时间,却只顾听打钟,钟难道是饭吗?和尚开玩笑是有道理的,为什么在二十年后王播发达了,却念念不忘这件事写诗嘲讽?寺里当初如果一直养着他,对他只是有害无益。和尚知道王播是能够有所作为的,所以才故意刺激他一下,使其奋发图强。应当知道,当时和尚饭后敲钟,倒是有眼光、有见识的行为呢!苏轼是借王播的故事,对那些只记得人家一时的不是和以新显傲故交的人表示一下遗憾与不满。

苏轼还有一首《谷林堂》诗。谷林堂在扬州大明寺内,相传是在苏轼任扬州知州时建造的。堂名就取自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苏轼虽然在扬州任职的时间不长,但深受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这位才华横溢的“文章太守”对扬州诗词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猜你喜欢

张良扬州苏轼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蹉跎至暮年的初见
从善如流
张良受书
苏轼错改菊花诗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张良拾鞋
苏轼吟诗赴宴
“扬州绒花”
张良拾鞋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