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亲崔宸英与董寿平的交往

2006-06-29崔霆钧

文史月刊 2006年6期
关键词:书画

历朝历代书画名家辈出,各有千秋。已故著名国画家、书法家、书画鉴定家、中国画坛耄宿、一代宗师董寿平,被中外人士誉为“书画大师”、“艺术巨匠”,为国画事业的发展,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董寿平原名董揆,1904年2月27日出生于山西省洪洞县一个诗书世家。他的高祖董霁堂是清代中期书法家,祖父董之焕是清代咸丰年间的翰林、诗人、书法家、著名音韵学家,父亲董维藩亦善书画。

董寿平自幼接受着家庭诗书、书画艺术的熏陶。1926年,他从北京东方大学毕业后,开始学习和研究书画艺术,潜心研习宋元时期各名家的作品,吸取精华,博采众长;继承传统,走出传统;独具风格,自成一家。

清代康熙年间著名书画家恽寿平的花卉山水,被世人称为“作山水,秀润天成;自学花卉,赋色之妙,为古今绝艺”。对年青时期的董揆影响很深。董揆特别崇拜恽寿平,敬仰其画其人品,故改名为“寿平”。

家父崔宸英,字观澜,号剑南、龙渊,又号青莲,1904年7月23日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太原县一个门庭渐衰的官宦家庭、书香门第。1924年,父亲在太原经孙中山先生的特派员王振钧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父亲毕业于山西大学,曾任太原绥靖公署总参赞办公室秘书,天津市国民党党部干事,四川省禁烟督察处禁烟事务所所长等职,结识诸多达官文人、名流人士,与董寿平相识于20世纪30年代。

父亲从小受家庭环境影响,耳濡目染书法、医学。在太原从师于康有为的弟子王介忱学习书法,阅览历代名家珍品,熔南帖北碑于一炉,自成体势。

1934年底,父亲接到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任命书,赴任山西运城河东解池盐场场长、盐运使秘书。1937年抗战爆发,父亲携全家与董寿平全家一起避日军过黄河到西安小住数日后,乘汽车过秦岭越剑门到四川,居住在成都。1939年,董寿平全家移居灌县都江堰边的玉垒关上。

入川后,父亲在财政机关任职,拜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著名书法家谢无量及清末进士赵熙颜授书艺,获益良多,拜名医冉学峰、蒲辅周等为师,传授医术,受益匪浅。

当时蓉城名家云集,董寿平结识了不少著名书画大家,汲取各家之长,孜孜不倦作画,钻研画艺,在成都、重庆等地举办个人画展,画艺长进,名气渐增,闻名巴蜀,确立了画家地位。

由于父亲和董寿平拥有共同的语言、情趣,道合志同,形神相合,因此,两人成为挚友,来往甚密。每次董寿平凡从灌县来成都,总要到西城区长发街我们家短住,与父亲聊家常谈国事,论书画谈史书。

1939年父亲在川东云阳县税政任职,办公室面对江南岸,每日推窗望去,船只上下,江水荡漾。隔江望,翠柏苍天,绿竹漪漪,疏密松间,红墙绿瓦,隐约可见,真是一幅风景美丽的画面。夏季盛暑,父亲相邀董寿平,坐小舟过岸,登级而上,游览张飞庙;秋月,二人从云阳雇小舟去奉节县东游白帝山。奉节距云阳200多里,乘舟顺流而下,途中高山重迭,江流湍急。父亲和董寿平不畏惧艰险,一路上以观景为平生之快事。白帝山山上有城,即为白帝城。两人舍舟,嘱舟子等候,循南岸观音小庙旁拾级而上,山上有洋式小楼,吴佩孚在武汉失败后,上行入川小住此地。白帝山满山红叶,彩云飘荡,树丛中猴子成群,吱吱蹦跳嬉戏,讨人喜爱。登上白帝城,放眼远望,奉节县城、瞿塘峡、巫峡尽收眼底。父亲在山上采集的枫叶保存至今。

1941年春,董寿平由灌县来成都,与父亲游“望江楼公园”。登望江楼,仰望天际,浮云渺渺;远眺锦江绕城,从东门九眼桥下去,一江春水向东流。父亲与董寿平在园中购买石刻拓片珍藏。两人进园中餐馆共进午餐,吃川菜,共饮“永兴店大粬酒”。餐毕,两人漫步在园中,边走边谈,分析当时形势,畅谈抗战必胜。回到家中,董寿平提笔作画,濡墨有深浅,下笔有轻重,逆顺往来,出于笔底,发于指端,笔笔有生意,一幅墨竹展现眼前。题款“辛已仲春写似观澜吾兄方家正之。董寿平。”

青城山横亘蜀西,春冬风雨阴晴,郁郁葱葱,满山红叶,四时宜人,为道教名山。1946年秋,父亲与董寿平从灌县乘“滑杆”,过岷江,越索桥,游此山。董寿平以饱满热情,挥毫泼墨,一幅山谷生风,风起云涌,风雨交加,气势磅礴的“夏山风雨图”一气呵成,引人入胜,仿佛使人身在画中,如临其境。落款“丙戌仲秋作于蜀西青城山中。董寿平。”

1947年秋,父亲与董寿平再次登青城山,携带笔墨纸砚,在幽静秀丽的山色中,董先生展开宣纸,父亲磨墨,一株枝杆轩昂挺拔、繁枝密萼、绚丽夺目、傲寒不屈的梅花栩栩如生,犹有阵阵幽香袭来之感。董寿平题诗一首:“枝硬不因风力转,花繁独冒霜雪开,空山别有凌云志,莫道官梅胜野梅。”落款“董寿平作于蜀西青城山中”。

素称“天府之国”的巴山蜀水,青城天下幽,峨嵋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门天下雄。秀丽雄伟壮观的山水景色,陶冶了父亲和董寿平的情操。董寿平居川12年,对他艺术才华的发挥,为他著称于中国画坛,奠定了基础。

1949年全国解放后,董寿平和父亲商量,两家人到北京定居,当时父亲在机关任职,事务缠身,二来全家八口人,我的哥哥姐姐,已在成都工作,于是决定让董寿平先行。1951年董寿平携眷赴京,临行前,两家人依依不舍,相约在北京相会。

我的祖母当时已年近八旬,人到晚年思故乡,落叶归根之情溢于言表。身为独子的父亲幼年丧父,受寡母精心哺育成人,对其母忠孝之心非同一般,只好遵命,遂携眷返回太原。父亲从事中医临床,惠泽乡邻,救死扶伤。在那极左路线、风云突变、运动频繁的年代,我们全家在劫难逃。父亲海纳百川之胸怀,坦然处之,春夏秋冬,年复一年。与董寿平赴京之约,未能如愿,但父亲与董寿平时有书信来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父亲得到平反,获得新生。年近80高龄重返岗位,治病救人。

解放后,董老向家乡山西省博物馆捐献家藏名贵书画。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出访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80年代,董老步入八旬之年,在书画创作上,不断有精品巨作问世,艺术成就达到炉火纯青的鼎盛期。

1986年7月,我带着父亲的嘱托从太原赴京去看望董老。董老热情地接待了我。耄耋之年的董老身体硬朗、步履矫健、精神矍铄、目明耳聪、思维敏捷,留着齐短的白胡子,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画如其人”。董老问询了我父母亲的近况、家庭情况。谈到与父亲的交往,董老仍记忆犹新,谈笑风生。由于我喜爱书画,董老给我讲了书画中蕴含着的深邃哲理,以及松竹梅兰、水墨山水的绘画技能等。董老平易近人、年高、德高、艺高的品德气质精神,是我作为晚辈学习的典范,让我敬佩至极,真可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董老挥毫为我题写了潇洒遒劲的“崔霆钧诊所”牌匾,并为我书写了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落款为“与观澜兄别三十余年今其公子来京写此以赠观澜,寿平年八十三。”同时,董老又赠我一幅山水字画。

1990年10月12日上午,晋祠公园举行了隆重的“董寿平美术馆”落成剪彩,86岁高龄的董老将手书字画精品200余件赠献乡亲父老,夙愿得偿。我与父亲参加了这次盛会,到会的有中央有关领导、省市领导、日本友人等。董老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剪彩结束后,所有在场的人都观赏了董老捐献的作为永久陈列保存的精品巨作。参观后,我和父亲在展馆北面的“胜瀛楼”与董老及夫人刘延年、董老之子绍曾见面交谈,并合影。父亲与董老亲切拥抱,此次会面是阔别近40年后两位老人的重逢。

父亲于1991年8月12日去世,享年88岁,董老于1997年在北京去世,享年94岁。两位老人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

(责编 一竹)

猜你喜欢

书画
小小书画廓
书画
书画
书画
书画
书画
书画
书画
书画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