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用是作文材料的源头活水
2006-06-09马新民
马新民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素材的贫乏是很多考生致命的软肋。素材匮乏,八百字的作文就很难在短时间内完篇,勉强凑足字数,往往内容空洞,语言干巴。但是,客观地看,要我们在那么紧张的答卷时间内完全凭借自己的创造力独力完成一篇文章,对大多数考生来讲是非常困难的,这就需要我们有意识地积极地调动平时的积累,化为己用,快速而漂亮地完篇。
在某种意义上讲,考场写作就是自己平时积累的大展示,如果中学多年的阅读积累在考试中不能得以充分的展示,那怎么谈得上“学以致用“呢?我们来看下面一些文章。
甲:赠葛洛 冰心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
乙:幸福随想(节选)苏欢欢
一直以为幸福在远方,在可以追逐的未来,海市蜃楼般缥缈诱人,流水落花般零丁飘落。于是,在追逐的路途中,我毫不犹豫地将一切舍弃,涉过万水千山,一身风霜,一身沧桑,却在蓦然回首之际发现,幸福,其实很简单,它一直行走在生命的一旁,随时播种,随时开放,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
……
幸福,就是这样简单,具体,永存于心,使行走在生命的长途上的路人,踏着荆棘,却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因为悲凉。
上文所引文章甲是冰心先生赠给葛洛的一首散文诗,乙是考场作文。虽然两篇文章话题各不相同,但仔细对比阅读,我们不难从中发现内在的关联,乙开头结尾巧妙借用冰心的散文诗,文句意蕴深长。但不是简单照搬,而是把积累的他人文章中的优美语段自然地化入自己的作品,使自己的思想与借用的材料水乳交融,毫无穿凿附会之痕。鉴于考场作文的快速运做的特点,想要整篇作文都出自个人的临场创造而又有很高的水准,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这种模仿借鉴化用创造的写作之路当然是一种机智的选择,值得学习。
学以致用是任何学习的最高法则,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我国古代诗歌薪火相传,前人给后人影响,后人运用变化,又造出许许多多美好的句子来,比如杜甫曾写道“一片飞花剪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秦少游由此化出一句“飞红万点愁如海”,林黛玉的《葬花词》“花落花飞花满天”也是由这儿来。正如宋代朱熹所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这种模仿创造,就是化用。
考试作文要抓住阅卷人的眼球,优美生动意蕴深长的句子当然是不可少的,在平时的学习中,很多同学也确实花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记住了不少名言佳句。可是,在具体的行文中,使用这些诗词名句的方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不做任何改动的直接引用,会巧妙化用名言佳句进行写作的同学其实并不多。而事实上,除了直接引用,我们可以浓缩概括名言佳句的大意或提炼其中的有关词语来指代整句话。如“观沧海,望星空,时而明月清风,杏花春雨;时而金戈铁马,大江东去;时而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时而残荷冷雨,幽雅淡远”这几句话就是运用这种方法,巧借人言达己意,勾起了读者的联想,大大丰富了语言的意蕴。我们甚至可以对名言名句进行分化拆用,使之形散而神不改。如有同学在作文中写春天时就对贺知章《咏柳》的相关词语进行分化拆用,用散文的笔法改写成“当二月的春风剪绿了细细的柳叶,春江水暖,碧玉满树,万条丝绦”,既让读者感受到了盎然勃发的春意,又给人一种新鲜灵动的感觉。
上面讲的是一些有意蕴的句子的化用。在考场寫作高速运作的特殊情景下,缺乏相关的写作素材是快速完篇的一大障碍,那么,写作的基本素材从何而来呢?我们再来看一些文章。
丙:情景对话(节选) 邓康延
流动的风景
孩子:这条路上有什么好看的东西吗?
老人:有啊,有石头,有水流,有风雨——
孩子:那有什么好看的?
老人:——石头旁边长着小花,大河浪里藏着歌声,暴风雨后挂着彩虹。
人性之光(节选)邓康延
十年“文革”动荡后,大学恢复正规招生的第一年,我们几十位从生活底层考来的同学第一次听哲学课。一位苍老的教师巡视我们一周后,在黑板上写下几个遒劲的大字:你认为世上什么最耀眼?
太阳。恒星。激光发射。原子弹爆炸。——大家七嘴八舌。
这时,一位下乡插了10年队的老三届学生站起来说:阴雨天走了半宿的夜路,突然在旷野上看到一豆灯火。
教室霎时极静,这个虚而又实的回答震撼了全班。从那一刻起我悟出了,最感人的故事,源自反差最大的经历,壮美的人生常如垂落的瀑布,飞珠溅玉。
……
人性之光常常在暗夜里闪耀。
丁:四幕剧(2000年高考满分作文)
我是中文系的学生,教授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看四幕短剧,写篇论文,明天交。
打开投影仪,开始。
第一幕 情景对话
背景:一条泥泞的乡间小路,一条小溪静静地流,几块零乱的石头。
A:这有什么风景好看?暴雨、小路、溪流、石头!
B:这有许多东西,小路边长着青草,溪流里藏着歌谣,石头边花朵在欢笑,暴雨后挂着彩虹……
全剧终……
我凝神思考,在笔记本上写道:其实生活中的任何情景都是美丽的,能发现这一美丽的就是敏锐的眼睛,敏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一颗充满爱与希望的心,正如: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第二幕 半个甜面圈
背景:一个小餐馆中,一张桌子,面对面坐着两个人,他们面前的盘子里各有半个甜面圈。
A:唉!天那!只剩下半个甜面圈。(一脸的无奈)
B:上帝!真是太好了,还有半个甜面圈(一脸快乐状)
全剧终……(编者注:此部分内容来自《萧伯纳访谈录》)
笔记本上留下我清晰的字迹:乐观和悲观其实是两种生活状态。乐观者看到的永远是希望,而悲观者看到的永远是失望。在人生旅途中,乐观者永远向前看,向前走,大步流星;悲观者永远向后看,原地停留甚至向后走,惊慌失措。正如:乐观的人被玫瑰刺伤后仍会说多美的花,悲观的人在看到刺时就会说多糟啊。我选择玫瑰的美丽,因此我选择前者。
第三幕 世界上什么东西最亮
背景:上山下乡刚回城的老三届在听一位哲学老师上课,黑板上一行字:世界上什么东西最亮?有人说太阳,有人说原子弹爆炸时的光。有人说是激光——教室里充满着七嘴八舌地议论。一位知青站起来,是在雨夜中漆黑的泥泞小路上走了许久,突然看见远方一点如豆的灯火,全场一片寂静……
全剧终……
心中有一些东西在涌动。我想起了巴金的名篇《灯》,似乎当时不能体会的温暖渐渐真实起来。世间最亮的其实是人性之光,一如那小小的心灯,一如那如豆的灯火。温暖是无处不在的,温暖着自己,也温暖了别人。正如: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可是,第四幕却没有看到。够了,这三幕的感动让我一夜无眠。清晨,我交上论文,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儒雅的教授笑了:看了三幕剧的感受是多种多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你下笔的同时,第四幕已经上演,你的答案就是第四幕——真实的人生。
我大悟。生活有许多精彩的诠释,我的答案只有八个字:热爱、乐观、感悟、付出……
上面所引文章丙是作家散文,丁是考场作文。丁文中的三幕剧是文章的“亮点”,很能抓住阅卷人的眼球,但实际上这三个片段都不是作者在考场上的即时创造,而是借用丙的材料,但不是简单照搬,而是紧紧围绕“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一话题,巧妙地把平时阅读中积累的素材移植到自己的作品中,然后加上紧扣中心的点评,作品不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有相当多的自己的东西,在借用模仿的基础上又很有独创性,体现了考生丰厚的阅读背景和急中生智的应考智慧。
由上述例子可以知道,所谓化用,或是引用仿用别人文章或语句,或是对别人的作品内容加入了自己的情感、判断和观点,进行二度创造。
化用的前提是阅读,我们平时的阅读要从散漫的消遣式阅读转化为专注的学习式阅读,平时注意摘录搜集各种写作资料并大胆化用。应该说,摘录剪贴是化用的起点。要有意识地把平时读到的优美的散文、杂文、诗歌等剪切摘录下来,剪贴摘录下来的文章应该题材多样、体裁灵活、篇幅短小,有较强的现实感、思想性与文学性,这样既不会占用过多的时间,又能大大开阔视野,可以实现阅读的灵活性、生动性、时代性与趣味性。剪贴摘录是对课本知识的重要补充,虽然课本上的内容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经典之作,但是它毕竟是静止的,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出鲜活的时代性来。我们要转变观念,摒弃“学习就是学教材”的观点,把剪贴摘录的内容视为很好的语文学习素材,不能仅仅局限于“剪和摘”,而且还要“读”和“报”。所谓“读”,就是不能一“摘”了之,要充分利用时间反复诵读,对好的摘录材料要力争做到熟读成诵;所谓“报”,就是要对所收集的素材进行分析与评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思维层次,形成审视事物的独特视角。
在理性的思考与分析当中,才会产生深层次的阅读兴趣,才能提高阅读品味与阅读意识。尤其要养成在写作中有意识地运用相关素材的习惯,一开始可能生硬别扭,坚持下去就会纯熟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