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撰诗书情韵浓
2006-05-27林金龙袁美华
林金龙 袁美华
梁上泉,(1931年生)四川达县人,著名诗人、剧作家、书法家、重庆市作协副主席、重庆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一级作家。主要著作有诗集《喧腾的高原》、《云南的云》、《开花的国土》、《寄在巴山蜀水间》、《长河日夜流》、《山泉集》、《在那遥远的地方》、《六弦琴》、《献给母亲的石竹花》、《梁上泉诗选》、《梁上泉诗词手书选》等25部;有歌剧《红云崖》、《熊猫咪咪》、《小萝卜头望着我》及影视剧本《神奇的绿宝石》、《媚态观音》、《熊猫与我同行》等多部;另有大量歌词被谱曲传唱,如《茶山新歌》、《我的祖国妈妈》、《小白杨》已入选全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材;其作品译为日、英、法、意、朝、阿拉伯、马来文,其自撰诗词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的展出。
梁上泉深研书源、书论,他对书法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书法创作离不开借鉴、离不开学习古人,也需要从自己的作品中总结经验。书法艺术本身追求其本源性。书法是从中国的汉字来的,如果没有汉字,就无所谓书法。如果汉字的结构不是像已有的形态,也就没有书法这样一种艺术。如果把汉字看成一种有规律的创造物,它是一些方块,在方块里有点、线,由内而外的一种特殊规律。由这种规律产生特有的程式达到形式之美。
书法的规律与古典诗词格律相似,要求很严。诗律是长期根据中国语音特点总结出来的规律。如果能够驾驭和掌握这种规律,诗家就可以纵横驰骋、抒情言志有无限广阔的天地,书法亦一样。所以从书法的本源意义上来说,它是从汉字中产生的,汉字本身就具有一种美感,再加以特殊的物质材料,如宣纸、毛笔、墨、印,就形成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美。
东汉蔡邕有一段话:“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生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明月、纵横有象者,方得谓之书矣。”由此可见书法虽不能“直接”表现客观物体,却能够给人以客观物体的联思幻想。
意在笔先,是梁上泉书法创作前的准备与构思。书法是在运动中、在时间的流逝中完成的。开始先于“笔”的“意”处在朦胧状态,在创作过程中得到实际的体现,所谓“机微要妙,临时从宜。”(崔瑗《草书势》)不仅草书如此,其它诸体亦如此。总之,意在笔先揭示了一种规律,尊重它、适应它,便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梁上泉独具特色的自撰诗词书法,能够根据不同的文字内容有意识地赋予其相应的书写形式,使“文”与“质”和谐统一、相映生辉。在他的《观画钟馗》这幅书法中,字体或大或小、结构或疏或密,但每一个字的间架笔画,无论缓急润涩,还是粗细长短,不仅安排得妥帖稳重,而且对比鲜明、错落有致。其“钟”、“怒”等字虽然要比“多”、“看”等大得多,但在整体布局上却和谐统一。没有一个字因其大而夺目耀眼,也没有一个字因其小而局促闭塞。抬眼望去,宛如群星散天、满目生辉。他通过笔触和字形参差错落的不断变化,使人感觉仿佛是七弦有音、铮在耳,把一个钟馗的慷慨激昂、爱憎分明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观者似乎在书法之中感受到钟馗为民除魔镇妖的一身正气。
书贵创新。梁上泉书法创造的另一特色就是行笔稳、用笔狠。运笔时他提管较低,不是一扫而过、一挥而就。而是在稳健的运笔过程中,有意识地使纸与笔之间形成一种逆向的“争力”,这种方法能够使笔划痕迹看上去更加遒劲厚重,沉着老辣。体现在他艺术走向的书法莫过于他的行草书。其作品讲究章法、追求字与字之间的大小疾徐、上下呼应、左右映带。融力度与飘逸于一体。包括落款、签章均处理得细致入微,整个作品一气呵成。他的书法笔力雄健、笔法丰富、骨干平正、稳中求险。其行笔张驰有度、收放兼施、挥洒自如。他笔下的线条融篆、隶、草、楷于一炉,擅长中锋用笔,圆润浑厚而又有明显的节律。“或卧而似倒,或立而似颠、斜而复正、断而还连。”点划跳跃之间,纵横结势。墨色的变化也随抑扬顿挫线的变幻,显示出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的各种仪态来,若以神融笔畅、法韵两胜不为过也。
赏析梁上泉《观画钟馗》的书法,更是放荡不羁、满纸云烟。为情感激发之作,贵神而忘笔,翰功必有由,个性突出、气脉贯通,是书家的形质之功驾驭,使其情性自由地抒发。法情合臻达到艺术神采活灵活现而打动人心。走进梁先生营造的书法艺术世界,我们被笔势险劲、大气恢宏的作品迷住了!不是吗?你看,“鬼”字造形生势,真成了瞪着骷髅眼的活脱脱的“鬼”。循着书家的笔触,“挥”字的提手,写得很有力量。而“军”旁中的长竖好似南天一柱,通天穿地直向厉鬼挥去。这不正是一幅构思新颖、形象奇特的《驱鬼图》吗?俄顷,似乎又演变出怒发冲冠、手执利剑的钟馗。读者好像听到钟馗袍袖生风、咤叱有声。梁先生的书法赋予了钟馗正气除邪的灵性。气韵生动出妙笔、字字精神亦天真。书作中的“当”字的骨力,“今”字的简洁,“多”字的机巧,“厉”字的潇洒,“鬼”字的神似。而其中“怒”字,尤其结构生动、怒态自生、奇妙不已。那“奴”与“心”的巧妙组合,在视觉上像是反斜归正,意态激愤。更值得一提的那个“风”字,恰似一阵狂风迎面扑来,一切魍魉鬼魔躲之不及。其深奥的寓意令人赞叹不已。而其下面的大片空白,又为狂风劲吹腾射留下了大片空间。另外,结构俱佳的还有“愤”、“笔”、“画”、“钟”等字也很耐看。
梁上泉的诗书《观画钟馗》荡气回肠、用笔动如万马奔腾之声韵,静若老僧衲袄之沉静、重有高山坠石之气势、轻似行云流水之灵动,真是磅礴恢宏,有声有色。下面谈到的五律《江河铭》则与《观画钟馗》截然不同。
诗书《江河铭》开阔宏大、千姿百态,就像奔流不息的长江黄河一样,寓意深广悠远,正是作者苦于追求的写真。此幅诗书有力发千钧之势、直击江河之气。每一个字都在飞动中。胸中激情汹涌,笔下波涛起伏。虽只40个字,却洋洋大观,浑然天成。“江河”二字连笔写来,形似宛转的河床,寓意如墨的水源无尽;“万古”二字写得庄重稳健、深奥典雅以示质朴的古风得以流传;“流”字的逶迤流转,喻意水流千朝归大海的自然规律。其中的“舞”字,别出心裁,充满动态,尤其“牛”旁的一长竖,一波三折形同“长足”翩翩起舞、奇趣横生。“宁开艰险道,不羡逍遥游,意在求深广,海天无尽头”是全篇的核心,作者都作了精彩的布局。结体点划柔中带刚,曲处求直,入圆更方。书体以平正为主,时而重点如锥蓄势、时而捺笔出锋洒脱。清丽不失劲健,端庄又见潇洒,行草俱见、顾盼有姿、神采风扬真正是豪迈奔放、气贯长虹。
纵观《江河铭》操笔如风、笔力遒劲、顿挫分明、章法紧凑、意韵高古、蓄灵动于质朴、寓婀娜于刚健、通篇气势连贯,体现了书者极富情感的个性和宽阔的胸襟。这种任凭感情宣泄的作品是以其狂热之情胜、以其流动之美胜、以其震撼之力胜、以其雄浑之气胜。观其作品浑然一体,运笔或疾或缓,有很强的节奏感。运墨浓而不死、焦而不燥。时而浓笔重墨、时而淡墨轻下、款款雍容如狂如疯、如醉如痴;时而枯笔焦墨,状若飞动、瘦骨通神;时而又若波浪滚滚,一泻千里。
梁上泉的书法大胆地将楷书、草书、隶书、魏碑有机地揉和在一起,“用笔既取北碑的雄强,又融合了南帖的灵动”,自由中透着严谨的法度,变化中显示着深厚的传统功力和与众不同的美学思想。在整个作品的章法处理上,更是独具匠心,大胆地留出空白,给人一种适度的空灵之感,但又没有虚空之嫌,黑与白相当和谐完美,从而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
梁上泉的书法由《旭日》起始,至晚年的《不老草》为止,都在自身主旋律上变化。特别是晚年多有力作,纯属于他永不言退的情感宣泄,是至高至难的技巧体现,展示出书家高深的艺术造诣和书法中的浓浓诗意。
中国书法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个谜,他把梁上泉也变成了一个谜。我们认为悟性、胸襟、学养构成了梁上泉书法艺术创作成功的三大要素。所以我们常想,读懂了梁上泉,也就读懂了艺术——至少是书法艺术。
(责任编辑: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