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选院士给我们的启示
2006-05-23刘瑞挺
刘瑞挺
惊悉王选院士仙逝,《计算机教育》全体同仁无比悲痛。本刊的重要使命是用大师彪炳史册的业绩和品格,为广大师生诠释楷模的力量。原本以为来日方长,想在先生大寿之日推出。万万没有想到事情会如此突然,只好愧疚地说:王老师,您一路走好!
好学生上好学校
1937年2月5日王选生于上海。全家八口人:祖母、父母亲、两个哥哥、两个姐姐,还有王选。王家祖籍江苏无锡,曾祖父为清朝同治年间进士,官至福建主考。祖父较平庸,去世也早,家中全靠祖母操持。
父亲王守其,1906年生于无锡。从小喜爱读书,1923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1896年建立,上海交通大学前身),读铁路管理专业。毕业后做会计,一直做到总会计师。
母亲周邈清,1901年生于北京,曾在贝满女中上学。五四运动群情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追求科学与民主的思想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外祖父年轻时曾赴日留学,研修化学和测绘专业,深受维新思想影响。1920年周邈清嫁到上海王家,她非常能干,把家里家外收拾得井井有条。五个孩子的学业都很顺利:全在南洋模范学校的小学、中学毕业,并以优秀成绩考入名牌大学。大姐解放前就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考入燕京大学医学预备班,在协和医学院上学,毕业后在协和医院工作。大哥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大同煤矿学校任教,成为煤炭系统的全国劳模,接受过毛主席的接见。二哥和二姐都考上复旦大学。二哥王迅1956年复旦物理系毕业,是研究表面物理的著名专家,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二姐王隽于复旦毕业后曾去兰州工作,后调回无锡至今。
王选在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该年级200多名学生,后来有6位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好学校有好老师
王选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都在南洋模范学校度过。该校创建于1901年,原是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因为学校好,他越学越带劲。上中学后,王选感到上课完全是一种享受。初中老师比小学更加优秀,例如60多岁的数学老师刘叔安,能轻松愉快地教会同学知识。在他的引导下,王选踏进了奥妙无穷的数学宫殿。南模高中更是名师云集,各科都集中了一批优秀的教师。教数学的赵宪初先生,他能把数学公式抑扬顿挫地唱出来,同学一起学唱,竟然终生不忘。教英语的老师还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文学硕士,使王选的英语突飞猛进。
王选还有繁重的社会工作。高中时全班50多人,只有他一名团员,于是支部书记的会、组织委员的会、宣传委员的会他都得参加。从高一到高三,班上发展了十多位团员,大多数是王选介绍的。
进入北京大学,受到名师的耳提面命,更让王选得益匪浅。当时马寅初校长把重点放在基础课上,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打下扎实的基础。教解析几何的是江泽涵教授;教数学分析的是程民德教授,教高等代数的丁石孙,才20多岁。这些大师经验丰富、治学严谨、方法独特、自成体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了科学方法。在北大这个得天独厚的环境里,王选走上求真务实、科技兴国的道路。
好老师教做好人
从王选的父母开始,就教育孩子诚实正派、待人宽厚。父亲给王选印象最深的是强烈的爱国情节和一丝不苟的作风。父亲对日本侵略中国极为痛恨,成为他幼小心灵受到的政治启蒙教育。父亲做事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到了“过分”的程度。在《王选的世界》(丛中笑编著)一书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父亲喜欢社交,每年同学聚会都由他组织,从联系饭店,到印发邀请函,都由他一手操办。按说自己对自己没有必要发邀请,但父亲每次都给自己写一封邀请信,而且要放入信封,贴上邮票,投到外边的邮筒里寄出,收到后再保存起来。真是认真到了刻板,甚至不可思议的地步。正是这种极端认真的办事风格,使王守其从解放前的会计一直做到解放后的高级经济师,工作从未出现过纰漏。显然,王选深受影响,形成了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作风。此外,开明善良、待人宽厚的母亲也对王选的人格魅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南模,在北大,名师育人的事例俯拾皆是。南模的校训是:爱国荣校、勤俭求实、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而北大更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代代相传。王选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绝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根本做不到的,我赞成季羡林先生关于好人的标准: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稍多一点就是好人。青少年时代就应努力按好人标准培养,这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只有先成为好人,才能做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好事。”
好人执著办好事
大家知道,王选在事业上有十个梦想:一、发展激光照排系统,告别铅与火;二、发展基于页面描述语言的远程传版,告别报纸传真机;三、发展开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统,告别传统的电子分色机;四、发展新闻采编和资料检索系统,告别纸和笔;五、开拓海外华文报业市场。这前五个已经梦想成真,产品在市场上取得了很高的占有率。
后五个梦想是:六、发展激光直接制版,告别软片;七、开拓日本的日文出版系统市场;八、出版系统的栅格图像处理器进军欧美西文市场;九、进军广电业;十、从地图出版系统着手,进入地理信息系统。这后五个正在努力变为现实。
王选襟怀坦白地说:“这十个梦想中,只有第一个梦想,即激光照排系统是我具体主持的:负责总体设计,提出正确的技术途径,解决主要技术难关,在第一线干活也比其他同志更多;而其他九个梦想,我只是提出大的发展方向、指定负责人、物色优秀的技术骨干,并未参与解决技术问题。”他多次强调:“我最大的心愿是把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打入发达国家的市场。”
事实上,完成第一个梦想已经很不容易。我常想:在中国计算机界,找一位既通硬件,又通软件的人才,即他既可以设计制造一台计算机,又能编程序让它运转起来,恐怕王选是主要的候选人。如果再把它转化为产品、商品,那就非王选莫属了。
1958年王选毕业留校后,在无线电系任教。在硬件方面,他参与北大自行开发的中型计算机——DJS21机的研制工作。1961年,他又开始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探索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1964年承担了国内较早的高级语言编译系统Algol 60编译系统的研制。有了这样的基础,1975年投入到“汉字精密照排系统”项目的研究中,他就能软硬兼施了。1981年,他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华光I型。1985年至1993年,他又先后主持研制成功并推出了华光II型到方正93系统共五代产品,形成方正彩色出版系统。
在总结取得科研成就的原因时,王选指出大概有以下几点:一、青少年时代注意培养良好的品德,先要做个好人,才能成就事业。二、扎实的数学基础。三、30岁以前具备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知识和具体实践。四、长期在第一线拼命干活。五、20多岁时,开始锻炼英语听力,从而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大量阅读国外文献。六、对所在领域的发展趋势有较好的洞察力,从而能够正确选题。七、选定目标后能锲而不舍地长期拼搏,同时适应飞速发展的软硬件条件,不断求变,不断创新,不断更新换代,做到执着而不僵化。八、自信而不自负,认识自己的不足,懂得要依靠团队,尤其是提拔优秀的年轻人。
办好事不为名利
王选的头衔很多。他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文字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任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首席科技顾问,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经济合作促进会理事长,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中国专利保护协会、中国发明协会名誉理事长。1995年后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2003年当选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但是,王选把名看得很淡。他坦率地说:“现在靠虚名过日子!”他指出,“把院士看成是当前领域的学术权威,是时态搞错了,没分清楚过去式、现在式和将来式。我38岁的时候,在电脑照排领域的研究处在最前沿,在国际上也十分前沿,但那时是无名小卒,说话没有分量;1995年我58岁的时候,当选中国两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虽然没有脱离业务,但1993年我就离开了具体设计第一线,所以我的巅峰已经过去,当时就觉得已经不是这个领域的权威了”。
王选的奖项很多。1985年获首届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奖;1986年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1987年获首届毕昇奖,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获中国专利金奖,1990年获陈嘉庚技术科学奖,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并获得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还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荣誉称号,并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
但是,他把钱看得很轻。2002年,王选用他获得的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500万元和学校奖励的400万元,设立了“王选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和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从事具有基础性、前沿性的中长期科技创新技术研究。而王选家里客厅虽大,但没有什么装饰。一台老式电视机,一套老式沙发,再有就是几个花盆和花篮。
批歪风不做“好人”
王选对学术腐败深恶痛绝,认为公关比攻关厉害多了。“有的人为了当院士,霸道地把别人的功劳归自己。比如项目评国家奖,只做了一些组织工作、公关工作,或基本上没做什么工作,只参加过一两次方案讨论,却要排在第一;有的在文章或著作中,既没写一个字,也没提出过什么思想,却要署名,甚至署在第一名。其他人为了提职称或学位,或为了有立足之地,不得不顺从。这样的人当了院士就更霸道了。”他还认为对院士增选中的不正之风,如果可能曝光、公开的话,会更好一些。
他呼吁人们用平常心看待“院士”。他说:“社会把院士抬得太高,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评上院士,就好像鲤鱼跳龙门,身价顿涨百倍,住房、工资、经费申请、讲课费、出场费等待遇都大为改变。”王选认为,“很多非院士的科学家作出很大的贡献,但不可能都评上院士”。他这样评价自己:“我是一个曾经作出过贡献,今天高峰已过,赶不上新技术发展的计算机专家。”
他告诫:院士不是万能博士,说话要慎重。“现在很多鉴定会一定要请院士参加,因为院士说话一言九鼎。我已经十几年不参加鉴定会了!我很清楚,我会是很受欢迎的鉴定委员,名声大,说话有分量;又很不懂,不会挑出毛病。”
好人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王老师在2000年就查出有癌变。以后一直边治疗、边工作。这次住院期间,从中央首长到全国政协、统战部、国务院和卫生部的领导,都高度重视王选的医疗工作,不仅多次前来探望,并指示协和医院一定要组织最好的专家团队全力以赴救治。
北京协和医院的医务人员说,“王老师非常了解自己所有的病情和我们计划采取的治疗方案,他的积极配合、支持,对临床医生是一个特别大的鼓舞”。“王老师是非常清醒地离开我们的,即使在呼吸越来越衰竭、血压不断下降、生命一点一点耗尽的时候。”
在他离开人世的几个小时前,夫人陈堃銶老师就向协和医院院长、书记转达了王选的嘱咐:“不要再抢救了,血源这么紧张,别输了,留给更需要的病人吧”。当陈老师握着他的手,在耳边轻声地问:“老王,那……咱们不输血啦?”王老师肯定地点点头。2006年2月13日11时05分王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噩耗在网上立即传遍了全世界。